浅析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

2019-10-20 06:34李奕晗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关键词:壮族

摘要:潘其旭研究了壮族歌文化,他以壮族歌圩、刘三姐及壮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取得《壮族歌圩研究》及歌谣文化理论成果。本文重点分析潘其旭对壮族歌圩的研究,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对潘其旭先生的壮族歌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潘其旭;壮族;歌文化

潘其旭先生作为一个壮学专家对壮族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的著述有《壮族歌圩研究》《歌海传奇 歌仙刘三姐》等。

一、壮学专家潘其旭先生

潘其旭,男,壮族,1938年11月出生,广西德保县人,长期从事于壮学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书籍。潘其旭先生认为壮族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与“歌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潘其旭先生研究了壮族歌圩、壮族歌谣文化及刘三姐文化。[1]

二、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

潘其旭在壮歌文化研究中《壮族歌圩研究》是他重要成果之一。各个民族,在她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并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民间传承文化的事项,包括整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习俗惯例,千差万别,风格迥异。潘其旭先生指出:风俗犹如虎纹豹斑、龙林凤羽,是某种特定的质的外化,为区别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标记。当提起“那达慕”“泼水节”人们就会想到蒙古族、傣族,同样,许多人也是通过“歌圩”开始认识壮族的。潘其旭先生在《壮族歌圩歌圩研究》专著里对壮族歌圩文化进行了诠释。下面分为四点进行阐述。

(一)“歌圩”含义

“歌圩”也叫“歌墟”,是指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但均有“坡地上聚会”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歌圩起源有许多传说。一说为纪念刘三姐发明山歌, 众人争相传唱,形成歌圩;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的情侣。但更多的学者主张歌圩源于远古族外集团婚制。有些民间也有歌圩来源于祷祝丰年、唱歌择偶的说法。总而言之,“歌圩”是壮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歌圩”活动生动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观念、生活追求。

(二)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

歌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举行的歌唱聚会。从其举行的时机及特征来说分为节日性歌圩、临场性歌圩、竞赛性歌圩。歌圩不仅形式多种,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内容。歌圩既然是青年男女以歌交情的方式,虽然各地没有统一的程序,但大致上有一定的惯例,有一些阶段:

第一阶段:见面歌

节会期间,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来到会场,触景生情,借物寓意,先是即兴演唱一些传统的沿路歌,边唱边物色,遇到合适的人选便唱起“见面歌”。如:

男唱:凤有窝来龙有洞,水有源来树有根;金窝住在哪片林,妹家住在哪条村?

女唱:凤有窝来龙有洞,水有源来树有根;娘养阿妹十分苦,家就住在苦瓜村。

男唱:高山陡陡问妹姓,大路平平问妹名;知村不知妹姓名,手掌装油难点灯。

女唱:河水响响妹姓桨(蒋),河水悠悠妹姓愁(仇);娘养阿妹孤独女,哥你不必问根由。

男唱:葫芦落水半边沉,像是有心是无心;有姓无名怎叫妹,有秤无星实难称。

女唱:老实讲,老实量来老实秤;妹叫真(珍)来不叫假,哥若叫假莫找真。

男唱:问得清,问的名来妹叫真;妹叫针(真)来哥叫线(善),针走线行步步跟。

第二階段:求歌   所谓“求歌”,就是请求对方正式对歌而唱的一种歌式。

第三阶段:接歌   “接歌”就是被邀请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即表示接受邀请。

第四阶段:盘歌

双方相互的盘问唱答,是“接歌”后进行对歌的必经阶段。通过“盘歌”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互相了解。“盘歌”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地理、岁时农作、生活礼仪、物象猜谜等。有传统成套的也有临场随问随答的。

第五阶段:甜歌

是男女双方经过唱“求歌”“盘歌”之后,彼此产生相互爱慕之情,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甜歌”就其内容、体裁及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赞美、探情、初恋。

第六阶段:信歌  这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

第七阶段:盟歌  男女定情之后还要以歌誓盟,表达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第八阶段:思歌

歌圩场上,人们在定情之后,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有借物寓意和谐音双关的格式,也有拟景托情的方式,还有自叹式的歌式。

第九阶段:别歌  每到歌圩散场,恋人们就会唱起“别歌”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

最后阶段:约歌

相送的最后阶段便会唱歌相约再会而告别分手。“约歌” 有相互盘问姓名住址的,有约定再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的,有进一步确定终身大事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歌圩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着。

三、结语

潘其旭先生研究壮族音乐文化50多年,发表期刊数十篇,参与编撰了数本书,为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全面分析了歌圩的来源、形式内容,解析了壮族歌谣的特点及歌仙刘三姐——壮族歌文化的艺术结晶。

参考文献:

[1]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李奕晗,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壮族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动 听 的 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论黄佩华小说的壮族形象建构功能及其建构经验
论旅游开发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