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性

2019-10-20 07:32郭瑾田晓膺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灾害

郭瑾 田晓膺

摘要: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目前对于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从灾时应对、灾后重建、防灾教育等几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来简要论述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灾害;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

灾害,是未预警的、对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的、自然或人为的事件。有人估计,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达到5000亿美元,2600万人由于灾害陷入贫穷,大量人口因此流离失所。到2050年,暴露于热带气旋风险之下的城市人口将从3.1亿增加至6.8亿,而面临大地震风险的人口将从3.7亿增至8.7亿。到2070年,暴露于海平面上升和洪水危险之下的城市资产可达35万亿,是目前水平的十倍。地震、海啸、飓风和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给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环境、水资源、健康和教育等关键部门带来严重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而且除了地质和气候影响下的自然灾害,在发展主义背景下,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灾害抵御能力较弱,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我们应该意识到灾害的威力,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损失,更是一种伤害,因此,应当正视灾害、尽力把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

从灾害社会学角度来看,灾害社会学发展的两条路分别是合理控制灾害应对以及降低地区脆弱性。在不同的灾害阶段,社会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不同。从灾害的周期可以看出社工可在不同的时期承担不同的工作:主要分为灾时应对、灾后重建、防灾教育等几部分。

(一)灾时应对

在灾时应对方面,紧急社会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应对,对于紧急社会系统的理解大体就是灾害期间各种行为主体的相互关联。在紧急社会系统中,各种行为主体采取不同于通常状态的行动方式,并发挥着与平时不同的作用。行为主体可分为5类,第一行为主体是个人、家庭和亲属;第二行为主体是社区,即居民共同体;第三行为主体是行政;第四行为主体是国内外的NGO;第五行为主体是外国政府或准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对于紧急系统的运作来说,诸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合作至关重要。如果从另一角度来讨论上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灾害中的“自助、公助、共助”理论。对灾害应对的思考应进入重新认识自助、公助、共助这三者的关系及责任分担的阶段。

社会工作人员作为第四行为主体可以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内到达灾区第二现场,社工可以为安置点被救援的受灾群众提供即时的情绪抚慰和协助政府开展相关统筹工作以及及时帮助链接外部医疗救助资源。尤其像“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样大型的灾害后,安置点集中着大批受灾群众,“悲惨”氛围相当凝重,他们有的家人生死未卜,有的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惊魂不定,有的亲眼目睹亲人离去……很多人可能已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时,社工可以开展危机管理简述会(CMB),协助政府提供信息、指引,控制谣言减少混乱,营造凝聚力,同时可以评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进一步需求,提供额外照顾服务并及时跟进。对于经过现场伤病鉴别过后确定需要外送的伤员,可以针对性的链接外部相对应的医疗机构,并链接相应的交通资源进行输送。

此外,在这样大型灾难中,大批的救援人员体力透支或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亲临灾害现场的人员,即使不是职业灾害救援者,也有可能发生“惨事应激反应”,他们同样也需要心理援助,有过重大事件压力管理(CISM)培训的社工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救援人员开展“休息、信息和过渡服务”会议(RITS),通过10-20分钟,对执行任务的应急人员展开心理评估,向他们提供如何进行压力管理的信息,并针对有需求的人员提供个别辅导和支援服务,减缓负面影响。

(二)灾后重建

在灾后重建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事业,需积极投入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助人理念、方法及技巧优势,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家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对灾后重建介入阶段有明确规划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将灾民心理辅导、资源获得、社会关系恢复等方面放在重要位置。社工作为主力军承担着很大部分的工作。在紧急社会系统与行为主体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农村或者第三世界,作为第二行为主体的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灾害期间尤为重要,因此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注意以社区为本。同时也要注意从各种视角下进行灾后重建的工作,比如支配式处理灾害与社会弱势视角、个体与社会模式、优势为本与问题为本、地域社会论视角等。

(三)防灾教育

从灾害观变迁来看,经过了天灾论、人祸论到灾害共生论,在承认硬件物体承受力有限性的基础上认识到灾害是会发生的,并思考如何把灾害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从而实现灾害共生。它强调居民个人和具体单位的自我责任,因此,可以看到防灾体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即个人与社区(居民共同体)。

从对象角度来看,防灾教育可分为两类:以一般居民为对象的防灾教育;以防灾工作者和防灾工作领导为对象的防灾教育。在具体形式上有举行防灾演讲会、到相关单位做防灾知识讲座、实施防灾训练、分发防灾地图等,同时对于中小学的防灾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对孩子本身的教育,也是通过孩子影响其父母的“波及式”防灾教育。这些都是社会工作可以涉猎到的领域,不管是社区或者是学校。而且灾害文化如果与正确的防灾知识结合起来传播的话,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社会整体的防灾能力,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要注意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注意运用地域文化视角。

由此可见,灾害社会工作的范围除灾后重建外,还有很多方面。例如灾前的社区减灾防灾教育、社区自救能力培育以及灾时应对中的情绪抚慰、心理援助等。灾害社会工作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特别是灾后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不仅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重新生活,走出阴影,同时作为社会组织也与国家政府在支援灾区重建时给予的宏观支持相互补,提供更加微观、细致的帮扶服务,帮助政府完成灾后重建的工作。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到今天也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获取了大量的实务经验,填补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空白,但是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齐全,地域面积广阔,更需要完善的灾害社会工作体系来应对各种灾害情况的发生,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川芳.社会工作与灾害救助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05)

[2]  李妙艳.灾后重建社会工作介入方法[J].智库时代.2018(31)

[3]  周甜.无国界社工的十年灾害社会工作透视[J].社会工作.2018(16)

[4]  【日】大矢根淳浦野正树田中淳吉井博明编著蔡驎翟四可译.灾害与社会1:灾害社会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郭瑾(1995-),女,山东潍坊,汉,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610200,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灾害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灾害肆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