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空间的魔术

2019-10-20 07:32周洁茹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现代科技感知

周洁茹

摘要:詹姆斯·特瑞尔是享誉全球的“光线魔术师”,其艺术作品利用光为物质材料,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加持,人的感知为媒介,总能为观者带来神秘奇幻的视觉体验。本文通过结合光的艺术与发展,研究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艺术作品,发现光的美学,从其中看到光艺术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光;空间;现代科技;艺术魅力;文化价值;感知

一.詹姆斯·特瑞尔简介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于1943年5月6日出生在美国洛杉矶被誉为卫星城市的帕萨迪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既是工程师又是教师,母亲是医生。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让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随之彰显。16岁时,他就取得了飞行驾照,获得了在天空翱翔的资格,正式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对于特瑞尔来说,在大自然中飞行,与光亲密地接触更是意义非凡。当然,家庭对于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教派——贵格教为他的家庭所笃信,贵格教的信徒往往根据圣灵的指示参与到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中,贵格教信仰不仅认为每人都有“内心的灵光”,并且上帝之光就在众人里面,而被光带领便能与神和好。在其信仰之中,光既是作为光明的象征和关于真理的比喻,更是一个可以描述的客观存在。作为一名有神论者和贵格教信徒,特瑞尔对造物主的敬畏在作品中被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

在波莫纳大学学习期间,詹姆斯·特瑞尔主修了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感知心理学,同时还接触了数学、天文学以及地质学等一系列学科,随后又进入加州大学着手学习艺术,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光传媒艺术,在黑暗的室内空间里研究光的几何图形表现形式成为他的日常。在加州大学,他开始对艺术史着迷,广泛且亲密的学习使他对光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开始欣赏擅长运用光线的绘画大师,例如特纳、罗斯科等人。在对艺术长时间的研究与创作之后,特瑞尔于1973年获得了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艺术硕士学位。

1960年代中期,光线与空间运动在美国南加州兴起并逐渐流行起来,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特瑞尔也开始尝试,逐步进行光线创作。这也使得特瑞尔成为了这一加州艺术传统与1960-1970年代极简主义盛行结合产物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与光线和空间深层次的接触让他在这场运动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先驱和核心成员。作为一名以光和空间为创作主體的当代艺术家,特瑞尔结合他在大学时期学习的内容,在光为主题和媒介的创作基础之上将光艺术提升到精神层面和更深层次的知觉心理学上面。当然,“光与空间”里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艺术创作与尖端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詹姆斯·特瑞尔对光的处理更倾向于将光物质化为场所和视觉表面,这种对光的处理手法别具一格。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的是,他在空间中建构的光线更为独特,无论是人工手段创造产生的光还是自然光线,给人的体验感都是奇特的,这种视觉经验和身心体验与其作为小型飞机驾驶员的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詹姆斯·特瑞尔成名很早,可以说是上世纪60、70年代洛杉矶艺术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自成名以来,不仅展览不断、备受各大美术馆的欢迎,而且还曾参与到博物馆场所的设计中来。洛杉矶市立艺术博物馆连同休斯顿美术馆以及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在2013-2014年期间同时举办了大型展览:“詹姆斯·特瑞尔作品展”,能够让三座一流的美术馆同时向一位在世的美国艺术家表达敬意实属罕见,这种一致性充分表达了对这位美国艺术家的礼赞,肯定了他在艺术方面的极高水准。对光与空间的独特理解与其别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也为其赢得了无数奖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1984年所获的被视为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以及于2013年获得的美国国家艺术奖,这也是他获得的众多奖项中的两项。

二.光的艺术与发展

光可谓万物之源,它的存在于生态、于人类均意义重大,它为地球带来生机,为人类带来生命和能量。随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光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逐渐转至创造美当中。艺术创作所触及的领域无不依赖光线,它是一切视觉艺术存在的基础,没有光就没有形象。现如今科技手段更为发达,人类不仅仅依靠自然光线,越来越多人造光源的出现,使得光的艺术愈发蓬勃。它既能作为艺术表现的衬托手段,同时,也能独挑大梁,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主体展现作品核心思想。

(一)光与空间

建筑大师斯蒂芬·霍尔说过:“光使空间不断地变化,使空间拥有了不确定状态,同时光使人了解到;感觉和实质存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暂时的[1]。”光在空间的合理运用,能为设计赢得更多肯定。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空间有不少光带来的美感,光在折射中得到阴影,光影的结合让物体既有了外在的形象又有了内在的深度,物体的体积感也在光影变化的过程中更加饱满。

光在营造空间气氛上是不可小觑的,除此之外,空间内涵也能够在光的作用下得到强化。环境在光和影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层次,空间内外的知觉深度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空间在光的作用下得到创造和再组织。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盛行,狂热的教徒无处不在,几乎人人虔心祷告,期待神明庇护,这时光在大众的理解中是神秘而又尊贵的。中世纪的教堂中,光在空间内的运用给人以宗教的力量被不断放大、信徒与神的距离逐渐拉近的感觉。新兴建筑结构形式在建筑中得以使用,建筑空间的高度与传统建筑相比来说更高,随之变化的,还有自然光到地面不断变高的距离。与此同时,降低侧墙高度和开设中庭侧高窗的做法,会让光产生扑面而来的效果,照进空间内的光线仿佛是“神”在召唤,点燃了教徒的希望。教堂空间的广度和宗教思想的深度单单依靠室内的灯光很明显是不能得到展现的,强烈的光影对比搭配有色玻璃的使用,才使得建筑的形式愈发丰富,通过玫瑰窗洒落的天光以及随之产生的光影点燃了建筑的灵魂,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照进建筑,空间因为过滤后的光线显得愈发灵动,各种存在于人们脑海的、通过想象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得以实现。光线在中世纪的教堂可谓是最终的装饰,通过光与空间的完美融合,艺术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戏剧效果,塑造强烈的形象,并呈现浓重的空间氛围,从而引导人们进入其中。

在空间中应用光还能散发意境美。在美学中,意境占据的位置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在情景交融中起到物我共化的作用,引发人的深思,提升空间的层次。空间里,光线的突出作用表现在烘托气氛、表现意境以及契合主题上。建筑大师贝聿铭就主张“让光线来做设计”,他在建筑设计中对光的应用让人不得不感叹他对光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贝聿铭所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内,阳光透过巨大的光庭,在室内留下明亮的光线,使室内的氛围更加迷离。试想阳光从不同的角度透过蛛网一般的天窗渗入室内,场馆巨大的空间内随即出现随时间流逝不断变化的光影,导向性极为强烈的光庭使得室内空间看起来像极了一个盛满阳光的容器,光与影在其中经历不断结合、交织、变幻的过程,在向参观的人指明中心空间的同时还与室内的装饰结构、玻璃材质、陈设物品一起演绎空间氛围,体验过光环境及其带来的错综复杂的视觉效果后,仿佛就能接收到一股来自自然光的向上的力量。

空间中的光还存在许多能够发展的地方,不单单是建筑,在其他艺术设计领域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二)光的艺术与现代科技

沿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前沿的工程技术和航空技术为开发富含科技含量的新型可发光物提供了可能,人工光源不断丰富起来,可发光物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使用,同时人类作为主体对光线的控制愈发熟练,致使光的应用范围早已超出其旧定义下的照明,同时它也成为了当代艺术中极具魅力的造型手段。

未来派雕塑宣言之后,人造光艺术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人造光技术的持续发展也使得以光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识到了光线的独特魅力。传统媒介自70年代就逐渐被新媒体艺术所代替,以自然光线和人造光为主的光的艺术也随之成为了其中的重要部分。艺术家对玻璃、霓虹灯、荧光灯等为材料加以应用,或通过透明半透明的反光材料来引导光线来创造对光的感官体验。

今天,得到科技加持的光艺术不仅存在于美术馆中,也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生活,真正地为人服务。2013年,台湾当地的艺术家、厂商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启了公益计划——感光城市计划的序幕,该计划旨在利用光的艺术和现代技术改造居住环境,唤起人们对光的重视,用光的艺术在城市中用光线打造美学典范,让优质的光环境最大化的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感光城市计划的第一站便是具有丰富历史色彩的府城,艺术家与志愿者们选择了其中最为接地气的庙宇空间进行设计,打造以光为媒介的台湾首座光之庙宇,将庙宇的温暖和古迹的静谧充分展现给大众。具有特色的照明技术在庙宇的应用将光的艺术充分展现,意识到光对生活的重要性之余,来到这里的人们也能体会到光传递的情感。

结合先进的仪器,光的艺术可以以独特的形式及尺寸出现在平时难以想象的地点。世界知名光艺术家格里·霍夫施泰特尔就热衷于将光作为一种动态元素融入他的创作之中,把牢固扎根于人们脑海中的著名建筑物及自然景观当作背景屏幕,已然拍摄完成的影像则通过体型巨大的投影机投射出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视觉会受到极大的震撼。2003年,为纪念联合国国际淡水年,并且让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他登上一艘俄罗斯探险船,专程去点亮多个位于南极的冰山。在到达南极洲之时,亲自制作关于冰山和全球变暖题材的投影,最深入人心的还要属他在融化的冰山上做的北极熊投影,这张照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光被艺术家应用于艺术装置以及艺术行为,呈现出与惯有艺术设计的不同,与此同时,与科技的不断结合,也让艺术作品更容易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三)光的艺术魅力及文化价值

光伴随地球的产生出现,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人類社会从原始发展到文明的过程中,光的来源及形式也得到了发展,火的出现让人类对自然产生崇拜;灯的诞生则是对科技越发依赖;西方文化中光与宗教总是被联系在一起;东方则将光的魅力隐藏于画作与建筑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被画家用来表现人物和物体、印象主义时期则完成了由绘画手段到绘画主体的转变,光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也在随时代、随技术不断更新。光多以面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光本身的性质,更是由于传播介质的影响。进行艺术表达时,光所产生的效果相对于其他材料更显与众不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类生来对光带来的视觉刺激就有敏感的反应。光的亮度、色彩形态以及状态等使得空间在其演绎下更具有层次、色彩及虚实变化愈发丰富,光的虚幻性、符号性使得用光营造的空间会给人带来广泛、有深度及神秘的感受。

如同其他文化历史一般,光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充分彰显了其历史性以及延续性。从远古时期,钻木取火,光作为烧烤食物、驱散野兽之用,到人类社会发展,火把演变成为烛光,家家户户都能接受到光带来的便利,再到电灯被发明,LED被广泛应用[2],每一步都是光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分支,灯光多样的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及历史轨迹,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下,光也在其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烙印。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光,对我们来说,光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习惯,光的民生性不容小觑。同时光的不断发展也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印证,六七十年代,大部分家庭将光作为照明工具满足于其最基本的功能,现如今的室内照明往往搭配装修风格,为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光文化的经济性则体现在艺术设计中光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带动的经济发展,众多城市已然发觉光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香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将维多利亚湾打造成为了著名的“光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使得香港的众多行业在其推动下得到极速提升,经济也同步得到增长,所以说光的自我提升和社会经济因素有着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光在应用方面得到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十分依赖科技的发展,科技越是进步,光的可能性就越多。除了被观赏外,现代灯光还具备了与人互动的功能,这无疑为观赏的过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位于利马的秘鲁国家体育场就具备有这样一套能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照明装置,该装置结合了创新科技以及照明布局,根据观众或兴奋或失望的情绪,将场内的氛围通过外立面注入的混合灯光进行展现,富有满满科技感的灯光艺术设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及文化价值。这种创新设计不仅用科技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同时又用光线转换表达了人的真情实感,体现了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关怀,这种创新无疑是当下时代所需要的情感回归及文化精神诉求。

材料的演变、用途的扩展、形式的丰富都使得光的文化价值及使用价值得以凸显。在艺术设计中,光的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体现,且逐步得到提升,光的艺术在更具魅力的同时又极具价值。

三.光的艺术对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发觉了光独特的艺术语言,詹姆斯·特瑞尔就是其中一员,他以光为媒介,融入自身熟知的感知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将光艺术发展到精神层面,邀请观者同他一起,探索用光塑造的艺术领土。

(一)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概述

在詹姆斯·特瑞尔的光线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人造光也能看到自然光的存在,光线形态多样,绚丽夺目。他的作品形式也十分丰富,包括平面投影作品、沉浸式超感官作品以及特定场域作品等,这其中平面投影作品在人造空间中最为常见,沉浸式超感官作品对观众具有一定挑战性,考验人的感官判断,特定场域作品是人们在自然空间内最为熟悉的。

柏拉图洞穴理论讲述了一群生来就被捆绑于洞穴之中的囚徒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正是这个理论为詹姆斯·特瑞尔带来了创作观念上的重要启发:认清世界的真相即人生实际的意义,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光”。在特瑞尔的艺术创作中,前期作品以空间投影为主要形式,诞生了一批装置作品,从柏拉图洞穴理论中得到启发后,他的方式就得到了转变,投影仪开始被用来制造视觉感知的错觉,光束在他的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度和特殊的形状,通过将其投射到空旷黑暗房间的角落,进一步挑战观者在视觉和感官上对作品的理解。光本身摸不着也没有体积,但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而在创作中,艺术家则有意摆脱这种传统的再现逻辑,更偏向于强调光本身:一方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由于纯粹且去目的性的光的使用而变弱,更通俗地说,两者达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光在投射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出现色彩、体积和透明度的变化,这就给作品带来了富有瞬间感的时间维度,正是具备了这种去物质性和非永久性的特征,光才会成为反现代化的媒介。

詹姆斯·特瑞尔用作品向我们展示:光线是创作的材料,感知可以在创作中成为桥梁。感知是充满创造力的、不被科学结果所限制的。在这样的空间里,光展现了通常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的覆盖和指引的特性,引导着人们保持或静坐或站立的状态,观者将自己置身在如蚕茧包裹一般的光晕里,直面或真实、或虚无、或在冥冥之中与内心相对应的东西。作品的初衷是希望作品前的人能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感觉,看到唯有自己能见到的物象,就如同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告诉我们一样:我们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独特现实中。

(二)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特征

早期的艺术创作中,詹姆斯·特瑞尔喜欢清晰的边界,但最近十年,他更喜欢去模糊边界,让艺术变得更虚幻。在其装置中,光本身所提供的一系列飘忽不定的光学条件成为主体,人们则被安排在充满仪式感的在大厅的底层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观看。特瑞尔的个人经历以及与光的渊源使得他介入光艺术的方式更为睿智,他能将理性的技术、感性的知觉和精致的视觉叠加在一起,注入艺术作品之中,创造出的艺术形态也就随他的初衷一般,是纯粹的、超然的。他所想的不是用光去对世界的结构进行揭示,而是证明光自身之力量,展现其处理光与空间艺术的独特气质。他在作品中不仅仅是利用光或者记录光,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光,就是显现一种存在于感知形式的物理性的光。

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人类对光源、色彩感知的敏感性在其中得到充分利用,通过不断尝试变换光线的颜色和角度,一個个奇妙的世界在他的手中诞生。我们能看到光线隧道和投射手法的影子,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让被创造出来的形状看上去既有质量又有重量,但懂得其中的原理后我们不难理解这实际上只是光线的投射。灯光自身的特性能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人类感知方面的奇妙和复杂性也能通过灯光得到展现。

不难发现詹姆斯·特瑞尔的大部分作品是与科学家联手打造的,这其中还饱含对人的感知的思考,这与他家庭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高校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如今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特瑞尔并没有懈怠于对快速迭代的新媒体技术的掌控,而更为自由地运用光线制造出超现实的视幻体验,不断拓展感知的边界。早年的心理学学位以及各学科知识的接触,对他后期的艺术创作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他关注人在空间中的微妙变化,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还添加了这些学科中的原理,发挥了科技的力量,通过改变色彩、光线等元素,观者的视觉体验也在被不断的控制和调整,继而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理感知,获得奇妙的体验。

(三)以光与空间为基础的内容呈现

《罗丹火山口》以及《Skyspaces》系列是詹姆斯·特瑞尔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呈现了以光和空间为基础的艺术内容。

1.《罗丹火山口》

目前仍处于创作状态的《罗丹火山口》可谓是詹姆斯·特瑞尔最具雄心的艺术作品,同时规模之大、创作之久也使其成为了他最知名的艺术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里程碑式的项目,这一非传统艺术空间创作令不少人叹为观止。该创作持续了二十年,令外界充满期待。

罗丹火山口是一座位于亚利桑那州北部弗拉格斯塔夫市佩恩蒂德彩色沙漠边缘有着四十万年历史的休眠火山,高115.476米,目前已投入建设长达45年之久。上世纪70年代初,特瑞尔发现了这座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死火山口并产生创作想法。之后,他就开始着手购买,计划着将它打造成为天文观测台,并为其配置一系列空间和设施,以便把天文现象保存记录下来。关于废弃的火山内部,艺术家力求打造一个可以与光互动的空间,人们在天文台可以实现肉眼观测。最终罗丹火山口会被建设成为一个带有隧道和直通天空的孔洞的地方,白天阳光可以通过这些孔洞照射进室内,夜晚带有孔洞的空间则是观测星星的绝佳地点。火山地下的四个房间有不同的朝向,面向四个主要的方向,最终这几个房间都会连接到位于中央的一个椭圆形房间,通过这种方式,天空会在上方形成类似曲线的形状,在人们看来就好像是被固定到了火山口的边缘。这些房间在光线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下,显示出或明亮或幽暗的奇幻视觉效果。

从马丘比丘、玛雅金字塔等古代遗迹中,特瑞尔获得了关于这件恢弘大作的启示,有意将其媲美人类奇迹。该作品从整体构想到内部设计始终贯彻延续了艺术家的理念及方法,以光线和空间为基础,让观众从中获得遁入地心的同时又翱翔天空的感受。《罗丹火山口》如同纪念碑一般,会让人联想到处于巨石阵亦或是金字塔中。时间是该作品中使用的另一重元素,除了光和空间外,用时间来表现无垠和永不止息的天文和地理是再好不过的了。

2.《Skyspaces》(天空之境)

1970年代开始,《Skyspaces》系列作品相继问世,这个系列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在一个特殊比例的房间的天花板上开一个天窗,可以是自主结构,也可以集成到现有的建筑中,天窗的孔径可以是圆形、胚珠形又或者是方形,然后在房间内投射不同的光线,以此改变观众对天空的感知。

每一件作品都是詹姆斯·特瑞尔根据特定场地调查分析后进行定点创作的。在世界各地,他选取不同的建筑中的房间,在房间内使用不尽相同的光线,投射到房间天花板上的开口,这样观众看到的天空才各具特色。特瑞尔对色彩的诠释还会将场所的不同和观众的视角作为考虑的因素。这系列作品从诞生初始,这些建筑就成了无数次冥想会议、贵格会教徒无声会议、表演艺术作品、艺术家装置作品和数千次个人访问的场所。小橡树会议室是特瑞尔过去为兄弟会设计的众多空间之一,在这个会议室当中,屋顶被开启了一个洞通向天空,光随即通过洞口洒落室内,在这个空间里,光的出现与这个场所对应的宗教内涵相呼应。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特瑞尔设计出了这样一个空间,在当时,这种通向天空的开口被简单的置于现有建筑物的墙面或天花板,看似平凡普通,却会为空间增添一份神秘感。而在最近一系列《Skyspaces》作品中,能强烈感觉到特瑞尔对LED越来越成熟的运用,其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愈发精致,能抓住人的眼球,照亮并混淆所见之物的同时,还用巧妙的方法告诉观者这其中的奥妙,显示出其超越常人的智慧。今天,天空之境已然代表了特瑞尔,数量达到了82个之多,遍布于26个国家,成为了他卓越的标志。

不得不说这系列作品的诞生与其家庭信奉的贵格教有着极强的联系,在贵格教信徒的信仰之中,光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圣洁的、永恒的、可以描述的,特瑞尔则缓慢又安静地将光在其信仰中的形象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手段让人们感同身受。这些作品无不传达了一个概念:我们生活的现实是我们亲自创造的,在受到人类感官局限的限制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语境和文化标准。通过目睹天空从黎明变换到黄昏的过程,特瑞尔用天空空间向我们揭示了我们运用感知内在地创造出看到的颜色和感知到的现实的过程和方式。在《Skyspaces》系列作品中光作为主体既有本身的形态,又结合了建筑、雕塑和气氛,对建筑物来说它不仅是简单的以独特形式所作的一个补充,在值得永久收藏的同时更是已经与建筑不可分割,成为了它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小结

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变让光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也有所不同,人们不再简单满足于将其作为照明的工具。光艺术不仅仅得到了大众的肯定,还在创作中得到了不断的进步,现如今更是作为独立的艺术行业出现在公众视野,这其中不乏像詹姆斯·特瑞尔这样的艺术家做出的伟大贡献,五十多年的创作中,他不停地去探索光、空间、视觉认知、人的感知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他带着他的作品一起,向我们展示光的魅力,让我们从心底认同光的强大力量,更好地接收到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石云. 光的存在—光与空间的对话[D]. 2015.

[2]  秦亚平,胡浪滨. 光的语言——浅析光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價值[J]. 设计,2013(6):80-81.

作者简介:周洁茹,1996年8月出生,女,江苏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现代科技感知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浅析现代物理与现代科技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猪八戒学习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