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2019-10-20 10:24井淑洁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柳先生林语堂清风

井淑洁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旷世奇才。才华横溢的背后,我们也可看到他的家国情怀,他的个人奋斗史,既是悲情结局,也是壮丽的诗篇。

——题记

在品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前,我对苏轼的印象还一直停泊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几句词上。我知道他的一生错综复杂、命途多舛;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在人生歧途上坦荡直行,也不知道他到底征服了多少挫磨和艰险,才有了林语堂先生对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褒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豪迈一生的引言;“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孤傲一身的悠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苦中作乐的生活情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一生缠绕心头的死结;“不識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他睿智人生的印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他潇洒行走于人世间的千古绝唱。

苏轼是林语堂一生所爱的才子,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没有人比林语堂写的更好了。林语堂就像是苏轼的忘年之交,他对苏轼并不是文人墨客间的溢美之词,而是真心实意地热爱,林老写苏轼,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他把自己的前世当作苏东坡,他下笔撰文时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我们后来人细细品读,只能更加深深地赞叹“五柳先生”的诗人情怀,怀念苏东坡的正直达观;也敬佩林语堂先生淋漓尽致的文字功底,让更多的人了解苏东坡、景仰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诙谐生动,针砭时弊,充斥着扣人心弦的文字感召力。在林老的文字里,我们能洞悉苏东坡的心灵世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哪怕艰难困阻,他都是心存美好。苏东坡的一生,自由自在,心无二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灵魂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对于周围环境的阴暗逼仄,苏东坡从来不会怨天尤人,从来没有叫苦连天;对于仕途道路的力不从心,苏东坡从来不因怀才不遇而自暴自弃,从来没有心如死灰。

身居五棵柳树之畔,苏东坡就是五柳先生。本是天之骄子,沦为一介农夫,天妒英才的境地如此明显,可是他却学习开荒种田,勤劳耕作,研习烹饪,热衷美食,幸福得不亦乐乎。对于人生的苦难,他总是有自己的排解方法,也时刻保持着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甚至在他被贬到琼崖海岛之后,海岛荒凉,无医无药,他却十分庆幸地说自己不会因医师之手误丧生命。

苏东坡无论是对待挚友亲人还是素未谋面的乡野村夫,都葆有一颗仁者之心,他与大家交心谈论,绝不说虚伪假话,遭到奸人的暗算,也始终不改初心;他向农民请教农桑,感受乡土风情,他十分谦卑,从不彰显身份。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肤浅繁华,他深谙内里的弊端,从不阿谀奉承,兢兢业业地抗争,绝不向不耻的人与事低头妥协。即使被一贬再贬,他继续直言上书,继续和高居宰相之位的王安石唱反调,他的人格真实,毫无保留,一度被当权者视为洪水猛兽。

苏东坡珍爱诗词如同珍视生命,诗词之心是他的初心,是他的精魂所在。他曾因写诗而锒铛入狱,被释放后,旧习难改,继续写诗。苏轼的诗词如同他的一生,佛、儒、道三家真谛与诗词浑然天成,诗词中也不乏哲学奥秘,并佐入绘画与音乐的美妙设计。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深深地参悟苏东坡的一生,一句“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可以得当概括。我读罢《苏东坡传》,真切感受到苏轼的痛苦与欢乐,而他的痛苦一直是凌驾于欢乐之上,而他的灵魂也确实是高于凡夫俗子。

苏轼的人性折射出来的随遇而安、坚韧不拔,根植于他的内心,他的内心强大而饱含深情,这也是林语堂先生所推崇备至的。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时,品读《苏东坡传》,我感受到世间的美好是那样无穷无尽;而苏东坡呢,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动画二维2016级)

猜你喜欢
柳先生林语堂清风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9月,清风送爽 高远辽阔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柳先生的正骨膏
爱的清风
五柳先生的“不”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area
捷先生的红宝石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