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猫》步”学如何突出中心

2019-10-21 07:03王丽花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9年8期
关键词:养猫趣事棉花

王丽花

《如何突出中心》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内容。所谓中心,是文章传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就是文章的主旨。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不知所云。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中心突出;二等:中心明确;三等:中心基本明确;四等: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可见,中心突出对于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授《如何突出中心》时,我借鉴了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让学生“踩着《猫》步”学如何突出中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单篇阅读延伸到群文阅读,然后让学生当堂修改习作,讲练结合,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一、回顾中心,寻找中心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统帅,材料、词句好比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猫》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表达了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要宽容、仁爱的观点。我让学生借鉴《猫》这篇课文,试着寻找习作《我的书包》的文章中心,这篇文章叙述了小黄鸭书包承载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表达了“我”对书包的珍爱。

我们发现,《我的书包》这篇文章中心还算明确,但离中心突出还有差距。那么,如何突出文章的中心呢?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方法,以课文《猫》为例,回顾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二、回顾方法

1.明确线索

文章《猫》围绕着猫带给人的情感波澜这一线索,叙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第一只猫活泼可爱,作者感到愉悦,对它的死亡表示难过;第二只猫更有趣,所以作者感到更快乐,对于它的走失感到悲伤 ;第三只猫忧郁、懒惰,作者厌恶、不喜欢它,它的受屈与死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可见,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精心选材

课文《猫》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和“亡失”展开,都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相对完整。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可见,写作者要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顺序。

3.确定详略

前两只猫虽然可爱,但它们的亡失都是因为偶然因素,对“我”的情感冲击较浅,所以略写;而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但在文中占的篇幅和分量最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中心与第三只猫有直接关系。第三只猫的受屈与死亡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让“我”明白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别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所以作者以最多的篇幅详写。可见,为了突出中心,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4.对比烘托

既然第三只猫与中心有着直接关系,那为何不只写第三只猫,写前两只猫的用意是什么呢?作者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对比。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的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反省开悟,作品的寓意和主题就此揭示。所以,为了鲜明地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作者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

5.首尾呼应

《猫》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文章开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领全文,点明题意。篇末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篇,总结全文,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三、诊断习作

我的书包

书包,可以说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我们每天背着它上学、放学。我的书包用了好几年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因为它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那是我的第一个书包,它是黄色的,有两只耳朵,一个大嘴巴,可以装些小东西,还有一个大肚子,可以装好多书。它很可爱,是我最喜欢的书包,不过对于上初中的我来说它显得有些小,但我还是没有扔掉它,而是把它珍藏了起来。

一年级时,我经常把小黄鸭书包弄得脏兮兮的,也不经常给它洗澡,还有一次险些把它弄丢。一天放学后,我看见路边有卖棉花糖的,便吵着妈妈买,拿棉花糖时,顺手就把书包放在一旁,然后开开心心地拿着棉花糖离开了。走到一半时,我正吃得不亦乐乎,妈妈问我小黄鸭书包哪里去了,我才想起来书包扔在卖棉花糖的地方了。于是,我和妈妈返回去寻找,还好,卖棉花糖的叔叔很细心,帮我把书包收好了。书包失而复得,从此,我便更加珍惜我的小黄鸭书包了。

还有一次。周末,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家后面那条浅浅的小溪洗书包。洗完后,我们便赤着脚开始捉小蝌蚪、小鱼,薅水草,玩得不亦乐乎。书包随着水流漂走了,发现时,已经漂出去很远了,我们追了好久才找到,险些又弄丢了。

这个小黄鸭书包,还装着我许多童年趣事呢,我可舍不得扔掉。

1.首尾不完全呼应

开头说不忍心扔掉书包,“因为它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结尾说“这个小黄鸭书包,还装着我许多的童年趣事呢,我可舍不得扔掉。”其中的“记忆”和“趣事”不是一回事,记忆当中不一定全是趣事,所以在首尾呼应时要注意用词。

2.未突出书包的“来历不凡”

第一段材料介绍了书包的外形、功能,但仅仅因为它可爱,可以装好多书就能凸显书包的珍贵吗?我觉得不足以突出作者对书包的“珍爱”之情。可以抓住“那是我的第一个书包”这句话,详细叙述书包的来历,突出书包的珍贵。

3.未突出书包的“经历不凡”

第二段叙述中只有事件,只是叙述因买棉花糖丢失了书包,后来失而复得的故事,但我们很难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书包的珍爱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尤其是没有心理描写。应该把丢失书包时的心情和失而复得的心情描写出来,从而通过书包的“经历不凡”突出对书包的珍爱。

4.未突出书包的“意义不凡”

第三段材料和第二段材料重复了,选材重复时,要么另外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要么注意相似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可以让文章内容、意义上有递进关系,同样是书包失而复得,第一次是自己找到的,第二次能不能换成是小伙伴,朋友帮你找到的?可以着重刻画小伙伴为你找书包的动作等,这样,书包就承载了你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更能突出中心,显示你对书包的珍爱之情。

四、修改习作(片段)

①记得我上一年级时,经常会把我的小黄鸭书包弄得脏兮兮的,也不经常给它洗澡,还有一次险些把它弄丢。一天放学后,我看见路边有卖棉花糖的,便吵着要妈妈买,拿棉花糖时,我顺手把书包放在一旁,然后开开心心地拿着棉花糖离开了。我边走边吃,正吃得不亦樂乎,妈妈问我小黄鸭书包哪儿去了。我猛然一惊,额头顿时冒出了冷汗,脊背也一阵阵发凉,焦急地回想刚才的一幕,我突然想起把书包扔在买棉花糖的地方了。于是,我迅速飞奔回去,跑的时候心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就怕被人拿了去。幸好,卖棉花糖的叔叔帮我把书包收好了,我心里的大石头顿时落了地,身心无比轻松,比吃了棉花糖还要甜。书包失而复得,从此,我更加珍惜它了。

②还有一次。周末,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家后面那条浅浅的小溪洗书包。洗完后,我们便赤着脚开始捉小蝌蚪、小鱼,薅水草,玩得不亦乐乎。书包随着水流漂走了,发现时,已经漂出去很远了。我和伙伴小刚顺着小溪找了好久,小刚又是探身到水里摸,又是俯身去岸边的草丛和石头缝里寻,衣服和裤子都湿透了,好几次差点摔倒。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书包找到了。上了岸,看着小刚脚上被石头划破的伤痕,再看看手中湿乎乎的书包,我顿时觉得书包变得好重,好重。从此以后,我更加珍爱我的小黄鸭书包了,因为它承载了我和小伙伴沉甸甸的友情。

“踩着《猫》步”学突出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学有所依,写有所依,改有所依。

猜你喜欢
养猫趣事棉花
棉花是花吗?
猫舍里的猫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TAILS FROM THE CRYPTO
雪白的棉花堡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街头趣事还真多
猫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