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在中国特色小吃推广中的应用

2019-10-21 04:58薛梓檀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音译

薛梓檀

摘要:中国特色小吃的翻译质量与其在海外的推广息息相关。音译作为翻译民族特色词汇的重要方法,应广泛使用于中国特色小吃名的翻译中。以部分典型中国特色小吃为例,通过对比诠释了音译法的优势,并说明了中国特色小吃在对外传播中使用音译命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译 中国特色小吃 文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89-02

随着中国与海外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特色小吃品种多样,色味俱佳,是我国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放眼全球,中国特色小吃的国际知名度还有待提升。笔者认为,音译作为翻译民族特色词汇的重要方法,是促使中国小吃得到广泛传播的途径之一。

一、音译简介

音译(transliteration),指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翻译源语词汇的方法。由于其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源语的音韵美,承载源语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地名、人名、品牌、科技术语等词时极具优势。在学术界,对音译的研究从未止步。唐代译经师玄奘曾提出了“秘密故不翻”等五不翻原则,阐述了佛经翻译中使用音译的五种情况。[1]民国时期章士钊先生在《论翻译名义》中提出“音译可免争端之证”,主张用“逻辑”代替“名学”翻译logic一词。另外,美国翻译家Venuti提出的“异化”,捷克翻译家Levy引入的“陌生化”等理论,本质上都是对音译的深入探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美食引进中国。泡芙、提拉米苏、天妇罗等各国小吃的汉语名均使用音译,熟知这些音译名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当对外介绍国内美食时,许多国内译者怯于使用音译,认为音译是“硬译或未译”[2],多使用意译或直译法向目标语趋同,而实际上音译已成为国外翻译文化专用名词的主要方法。如国际奥委会已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认定为“Fuwa”,“Wuxia(武侠)”在2010年就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小吃作为一种极具地域性的美食,强烈地体现了民族特色,因此音译在小吃名翻译中的应用不容忽视。

二、中国特色小吃译名实例分析

1.酸辣粉

譯名1:Hot and Sour Vermicelli

译名2:Suanla Fen

酸辣粉是川渝地区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译名1采用的“Vermicelli”其实指意大利细面,它与粉的材质接近,但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在酸辣粉对外宣传中使用“Vermicelli”这个名字,酸辣粉这种中式食品就会被掩盖于意式饮食文化之下。而译名2使用音译,便于拼读,外国食客多次试吃该美食后,就会了解这种叫“Fen”的中式小吃,文化推广的目的也就成功实现。

2.担担面

译名1:Noodle with a Spicy and Numbing Sauce

译名2:Dandan Mien

译名1使用意译法翻译担担面,更像是对这种食物的注释。而音译后的“Dandan”接近英语的发音规则,简洁响亮。至于使用“Mien”而不是“Noodle”,是因为“Noodle”是对所有面食的总称,无法体现出中式面条的地域特色。异国面食在对外传播时大量使用音译,如意大利面Pasta和日式拉面“Ramen”。而中式面“Mien”,早就因为经典小吃炒面“Chow Mien”在欧美国家流行。因此,使用音译“Dandan Mien”,最能体现这种食物的辨识度,凸显它的中式特色。

3.艾窝窝

译名1: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译名2:Aiwowo

对于北京清真小吃艾窝窝,译名1同样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直接给出食品的原料和做法。虽然具体翔实,但复杂的名称不利于产品的识记。相比之下,音译名“Aiwowo”接近英语发音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更适用于这种小吃的传播。但是在菜单中,意译名可以用括号备注,补充在音译名后,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4.过桥米线

译名1:Crossing-over Bridge Rice Noodles

译名2:Guoqiao Mixian

不少中国特色小吃的命名来源于传说和典故。如只对字面意思进行直译,不说明其内涵的话,不仅会显得繁琐,而且会加深文化隔阂,甚至会影响食客的食欲。如云南小吃过桥米线,译名1直译出了“过桥”,但这会使国外食客产生困惑。如果要在直译名后补充说明典故,又会过于冗长。所以不妨采用简明扼要的音译名“Guoqiao Mixian”,更利于食品的推广。

三、中国特色小吃名应用音译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特色小吃的命名使用音译,体现了我国译者对民族特色事物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等公开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意味着文化自大,其核心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和对于发达文化的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当我国译者还在讨论汤圆是要译成“Rice Ball”还是“Rice Dumpling”时,类似的馅类食物意式方饺,就以音译名“Ravioli”流行于英美国家。所以,对于中华小吃这种具有典型我国特色的词汇翻译,不必仅仅使用直译或意译法,绞尽脑汁寻找英语中的对应物。以音译的方式呈现,在对外传播中可以显示出我国的文化自信,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在中国特色小吃翻译中使用音译,能够在目标语中进一步凸显出食物的异域风情,有助于推广本族特色文化。当欧美人士品尝中国小吃的时候,他们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而是对一种外来文化的主动探索。当他们接触到音译的食物名、陌生化的发音和拼写规律时,会再次印证这种食物的异域性,尝试新鲜食物的兴趣就会得以激发。因此,在欧美国家著名的异国餐厅,音译法是菜单翻译最常使用的方法。[3]

最后,使用音译法英译中国特色小吃,还能够进一步扩充英语词汇库,使得英语更加丰富多彩。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从古至今就一直在吸收拉丁语、法语等多种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当代英语中对异国小吃的命名,大多数是对源语的音译,使用纯直译或意译的情况并不多见,如“Taco(墨西哥卷饼)”来自于西班牙语,“Kimchi(韩式泡菜)”来自于韩语。中国最知名的一些特色小吃,如“Dim Sum(点心)”“Wonton(馄饨)”等,也成为英语词组的一部分,并被英语国家人民熟知。[4]由此可见,英语作为一门极具有包容性的语言,对外来词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使用音译推广中式小吃,会使得英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音译法在中国小吃推广中的作用不应忽视。它体现了我国对本族风物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外国食客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也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小吃会以音译名亮相国际舞台,被国际友人熟知,成为全球饮食文化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聂思成.话语权视角下的豫菜英译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6(7):76-79.

[3]张敏.目的论视角下“音译加注释”翻译策略在中餐菜品英译中的可行性分析[J].南洋理工学院学报,2015,7(5):66-70.

[4]杨柳川.中国特色小吃英译的文化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2012(5):57-6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音译
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策略
《马桥词典》中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分析
阐释学角度分析音译词
浅谈新疆宗教景点名称的翻译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传统文化的不可译性与音译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