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膜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2019-10-21 04:54徐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29期
关键词:玉米螟覆膜水分

徐华

地膜覆盖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新型技术,将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到玉米生产种植中,可以起到增温、保墒、集雨、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本文通过对地膜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希望为提高甘肃省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地膜管理

在覆膜前期,首先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清除前茬作物及杂草石块,同时处理土壤中残留的塑料膜,防止污染土壤,影响土壤质量。在选择地膜时,一定要选择优质可降解程度高的地膜,推荐选用厚度为0.003至0.005毫米的稍轻薄的透明塑料膜,这样厚度的塑料膜既不影响透光性,还能起到增加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墒情的作用。按照每公顷60千克的比例确定地膜宽度,过少无法充足覆盖玉米田地,不利于玉米苗生长。注意由于透明膜透光性好,膜下易生杂草,应注意喷洒扑草净等除草剂。

进行覆膜时,应根据田间墒情选择覆膜方式。第一种是先播种后覆膜,适合墒情较大的田地;第二种是先覆膜后播种,甘肃地膜玉米种植中多采用第二种方式。第二种方式需要有充足水分保证,一般选在第一场春雨后或人工灌溉后进行覆膜。在覆膜时应注意每隔1至2米在田间堆一个土堆,保证地膜紧贴地面并用土壤压实地膜。采用现代机械进行覆膜,一次性完成覆膜、播种、施肥和压实多种作业,极大缩短了农业生产时间,不仅可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避免错过最佳播种时间,提高覆膜玉米的抗病性与抗灾性。

二、放苗、间苗、补苗、定苗

玉米开始出苗后,要密切注意出苗高度,当玉米苗顶端触碰到地膜时,应及时将玉米苗从地膜中放出。因甘肃地区沙漠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缺少树木阻挡,导致风力强度大,为了防止大风刮破地膜,在放苗后应用土壤及时将放苗孔堵实,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加强田间巡查,在玉米三叶期间苗、补苗,五叶期定苗,定苗时按照去小留大、去强留弱、去密留疏的原则进行。

三、水分管理

甘肃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不高,年均降水少,在种植地膜玉米时应尤其注意田间水分管理。虽然覆盖地膜可以将地表蒸发的水分重新收集利用,降低水分蒸发率,但是由于甘肃地区旱灾尤为严重,所以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随时监测土壤水分,做好田间灌溉工作。在苗期要保证充足水分,促进玉米种子正常发芽,保证植株生长。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促进茎秆敦实、叶片增大,满足抽穗需要,促进玉米高产。

四、养分管理

任何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肥料。地膜覆盖技术中肥料供应具有早、多、快的特点。依据地膜玉米生长所需肥种类及特点,结合降雨或灌溉情况,在地膜玉米生长时期适时施肥,可达到壮苗多穗的效果,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在养分管理上应采用前期控、中后期追的原则,由于在前期土壤处理时已经施入大量基肥,所以在玉米苗生长前期,应根据长势情况合理控制添加肥料。在穗期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应及时进行追肥,保证穗期玉米生长与生殖的营养需要。穗肥应以氮肥为主,占玉米所需总肥量的40%至45%,通常追施尿素225至300千克。施肥时可利用施肥器进行穴施,或在两行开沟深施。

五、病虫害防治管理

1、主要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条斑病、枯叶病。主要伤害部位为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苞叶,容易造成玉米叶片枯死。主要防治手段为选取优良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和适当药剂防治。在选种方面结合甘肃地形及气候特征,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玉米种子减少玉米大斑病并带来的经济损害,抗病优良品种有:农大3138、大京九23、金粒178、安玉525等。前期做好基肥准备,优选有机肥和农家肥,保证植株生长健壮,同时保证土壤中氮磷钾肥料比例,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用化学药物喷洒,防治玉米大斑病,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加水500倍进行稀释后,按照每公顷750至1000千克比例进行喷洒。

(2)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主要伤害部位为玉米叶片、茎秆、雄穗和果穗等位置,产生大小病瘤,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主要防治方法有选择抗病良种和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对玉米种进行拌药处理,提高种子抗病性;对玉米田地喷洒除莠剂,起到杀菌作用;玉米抽穗前期,喷洒浓度1%的波尔多液喷雾,起到保护作用。

2、虫害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虫害。主要从啃食玉米茎叶,破坏茎叶组织,阻碍玉米养分输送等方面影响玉米生长,甚至导致玉米植株全部枯死,对玉米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玉米螟防治上,主要采用生物手段、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生物防治上主要采用放置天敌和诱杀成虫。玉米螟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等,其中具有捕食性的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在玉米螟产卵开始、初盛和盛期按照每公顷设置赤眼蜂放蜂点75至150个,放蜂15万至30万头,可有效防治玉米螟。根据玉米螟成虫趋光性特点,采用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的物理手段进行防治,也可放置水盆诱捕器进行诱杀。化学防治方法很多,依据高效低毒的化学防治原则,主要采用颗粒剂防治手段。玉米大喇叭口期将50%辛硫磷乳油与7.5千克水进行稀释,然后放入247.5千克的沙土,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混合制成每公顷需要的化学颗粒剂,在每个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放7至8粒。

六、控制收获时间

因地膜技术改变了玉米生长环境小气候,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在提高了玉米产量的同时也延长了玉米的收获时间。因此相比普通玉米收获时间,地膜玉米要晚收获10至15天。观察玉米植株,当植株变黄,穗部苞片及叶片疏松,籽粒内含物变硬且有新鲜光泽,籽粒内含水量在20%以下时,及时进行收获,以免造成玉米腐烂减产。同时要注意,玉米具有后熟的特性,收获后不宜立即进行脱粒处理。因为成熟后的玉米中仍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糖,伴随后熟及脱水过程,收获玉米种的水溶性糖才会逐渐转化为淀粉。适当进行玉米风干处理,有利于增加玉米中淀粉的积累。

(作者单位:745708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玉米螟覆膜水分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减盐不如减水分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