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猪高热病的诊疗与防控

2019-10-21 04:54李家发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29期
关键词:热病患病发病率

李家发

猪高热病主要是由不同病原混合感染以及继发感染所导致,生猪一旦感染猪高热病,会出现发热、皮肤发红等不同症状特征。猪高热病通常对育成猪以及母猪之间传播感染,能够导致生猪出现大量死亡,且传播扩散相对较快、发病率响度比较高、死亡率相对较大、治愈难度较大等,对生猪养殖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务必重视对猪高热病的诊疗与防控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避免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

1、流行病学特点

猪高热病位于高温季节发病较为严重,且在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随即传播扩散至北方地区。管理不严格的养殖区域发病较高,卫生条件及饲养管理不合格,为进行必要的防暑降温以及饲料发生霉变等情况的养殖区域同样发病较高。猪高热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各不相同品种与大小的生猪均可感染。仔猪感染猪高热病的几率相对较大,较易出现死亡情况。与此同时,育成猪与母猪同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且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治愈难度较大,无法做出有效控制。

2、临床症状

发生感染生猪体温达到40℃左右时,精神较为萎靡,进食受到影响,皮肤出现发红的情况,并位于不同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患病生猪呼吸困难,并伴有咳嗽的现象,部分患病生猪还伴有气喘等现象;部分患病生猪眼部出现大量分泌物、打喷嚏等,同时少数存在便秘的情况,粪便秘结且为球状,尿液发黄且较为混浊。妊娠母猪存在流产以及产死胎或是弱仔的情况,部分患病生猪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死亡的现象,且全身皮肤呈现出紫色。少数患病生猪后肢无力,病程相对较长的生猪通常无法长时间站立,直至抽搐并发生死亡。

3、诊断

饲料霉菌、呼吸综合征病菌、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均可能引起猪高热病,可利用无菌采集的方法对患病生猪不同部位与器官等样品进行有效采集,并作出科学检测。针对支原体、细菌而言,可采取分离培养以及生化试验做出科学检测鉴定;对于附红细胞、弓形虫而言,可采取血液涂片以及脾触片做出科学检测鉴定;针对饲料霉菌毒素来讲,可利用ELISA法做出科学检测鉴定。基于试验检测诊断为主,位于大部分发病养殖区域,对患病生猪血样做出科学检测,可发现繁殖以及呼吸病綜合征等不同病毒,对部分病例做出科学检测,同样可发现存在猪瘟病毒等。

4、防控措施

猪高热病病因相对较为复杂,患病生猪通常预后不良,因此,需重视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重视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重视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事先加强预防工作,对养殖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仔细消毒,并对症治疗,从而有效减小发病率以及死亡率。

(1)重视科学饲养管理

针对分娩与保育、育成,全部需采取严格标准的“全进全出”的科学饲养方法,采取隔离饲养的方法,确保养殖区域的温湿度以及养殖密度满足标准条件。夏季环境下,需重视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做好养殖区域的通分,还可进行凉水喷雾等方法,从而达到散热降温的效果。同时,确保生猪饮水干净且充足。待生猪出栏之后,需对猪舍采取全面彻底的冲洗与仔细消毒,并进行适当的空置通风,之后在养殖其他生猪。此外,还需提供无霉变且安全的饲料,避免发霉变质饲料使生猪感染患病,喂食饲料与饮水时,可定期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提高生猪抗病免疫能力。

(2)重视生物安全管理

第一,对生猪进行隔离养殖,条件允许的养殖区域可采取多点式方法,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不具备条件的养殖区域,需基于具体情况,对养殖区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保证单向流动。并修建隔离舍以及隔离沟与隔离带等设施;第二,落实管理制度,并严格予以执行,避免出现动物、动物产品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第三,根据消毒标准制度,定期开展全面彻底的防疫消毒;第四,对污染物以及病死动物采取样儿的无害化处理,避免传染源再次造成扩散与蔓延。重视进行免疫接种,根据具体情况,对免疫病种做出仔细明确。防疫计划需对生猪养的实际情况做出仔细考虑,遵循疫病的特点与规律。

(3)强化免疫

第一,养殖户需根据具体情况,重视采取强化免疫或补免。动物防疫工作人员需通过秋季集中防疫,按照防疫标准,进行科学免疫,增强免疫质量,使防疫密度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药物防治。处于猪高热病发病率较高季节,养殖区域与人员可利用投喂药物的方法增强生猪免疫力,药物可选用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对于患病生猪,按照症候选取青霉素等药物剂型防治。对于出现混合感染的生猪,治疗药物通常选用抗生素类、黄芪多糖等。

第三,对症治疗。由于生猪免疫力存在差异,针对病情较重生猪,可使用葡萄糖盐水与维生素和碳酸氢钠等进行静脉注射。针对呼吸较为困难的生猪,可使用樟脑磺酸钠进行注射采取防治。

使用以上防治方法时,应使用大量青饲料进行喂养,并在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还可按照各不相同养殖区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材料,如车前草以及鱼腥草等,并在其中加入阿散酸以及阿莫西林等。防治阶段,可投喂维生素以及口服补液盐等。调查得知,通过对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小生猪发病率与死亡率。

(作者单位:231600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

猜你喜欢
热病患病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浅谈“热病可灸”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七招降低新购仔猪发病率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猪高热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