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阈中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研究

2019-10-21 08:27姚恩菊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
关键词:工作绩效高校教师对策

姚恩菊

摘要:在心理学视阈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河南省258名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结果显示: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基本心理需要能够预测工作绩效。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工作绩效改善的对策:锻造心理韧性,塑造阳光心态;提升情绪智力,增强人格魅力;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形成组织归属感。

关键词:高校教师 工作绩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03-02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与学校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和评价的行为及其结果。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主见、个性鲜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职业特殊性决定其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成为高情绪工作者。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可以产生、识别、表达、评估和理解自己及他人情绪的一系列能力,从而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使自己能够成功地应对环境要求及压力。[1]研究者发现情绪智力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对工作绩效也有积极预测作用。[2]心理韧性是一种可以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或从积极、挑战性事情、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的可开发的能力或超越平凡的意志力。心理韧性对工作绩效起促进作用,情绪智力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3]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关系需要、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每个个体都有一种基本心理需要,需要被明确规定为本能的心理因子,是保证心理成长、完善和幸福感的基础。如果外在环境支持或促进心理需要的满足,就会促进人类动机和天性的积极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成长,情绪和工作效率将会改善。目前关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研究是从外部激励、工作环境等因素入手,不能充分利用心理动力,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工作绩效。本研究从高校教师自身需求出发,以心理韧性为自身特质能力指标,以基本心理需要为动机激励指标,在心理学视域下系统探讨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基本心理需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尹学林、胡坚、莫燕等人的工作绩效问卷(共26个题项,包括人际关系促进绩效、工作奉献绩效、教学绩效、科研绩效4个维度)、香港学者Wong和Law编制的WLEIS量表(共16个题项,包括情绪自我评价、情绪他人评价、情绪控制和情绪运用4个维度)、张建新修订的CD-RISC中文版量表(共25个题目,包括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Deci和Ryan编制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共21个项目,分别测量个体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状况),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南五所高校的300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58份。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和Mplus7.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数据发现,情绪自我评价、情绪他人评价、情绪控制、情绪运用、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自主、胜任、关系、工作奉献、人际促进、管理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科研绩效与胜任相关不显著,与胜任之外的其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基本心理需要、工作绩效四个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以情绪自我评价、情绪他人评价、情绪控制、情绪运用、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自主、胜任、关系为自变量,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胜任、关系、情绪运用是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心理韧性对工作绩效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7.2%,基本心理需要对工作绩效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3%,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解释变异量为0.7%,具体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基本心理需要显著预测工作绩效。情绪智力高的高校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理解、运用和管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调节工作中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以适应工作要求;他们容易知觉、经常表达属于工作角色的情绪需要,对情境要求做出反应。并进行深层扮演,情绪运用能力强,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情绪智力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自我监控和自我激励能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经常呈现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和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他们能充分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绩效。从本土心理学视角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要求我们保持一定的韧性,即那种强烈的目的感和自我控制感,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地成长,它是个体很好的保护机制。每个个体的心理需要有独特的强度组合,每个人、每一时期总有一种“优势需要”占支配地位,对其行为起主导作用,并成为其行为的内驱动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个体的职业生涯来讲既是一个保健因子,又是一个激励因子,创造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工作环境,具有双重效益。工作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影响绩效表现和心理调整,胜任工作且关系和谐的高校教师在工作中会寻求内在需要满足的机会。

三、结论与对策

1.锻造心理韧性,塑造阳光心态

心理韧性不是个体天生具备的能力,而是受个体本身、人际关系与组织性因素等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普遍存在于人力资源中,是可以培养与发展的。新入职高校教师会受教育理想和真实管理情境之间巨大差异的影响,有经验的高校教师面对周而复始的劳动会热情减退、职业倦怠.高校应该把心理韧性纳入组织管理视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计划,解决心理困惑,改善组织氛围,使心理韧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抗挫培训,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各种资源,积极规避风险,选择合理方式去克服逆境;注意防止过度尊重韧性而变得怯懦、保守和颓废,如果高校组织氛围压抑,教师普遍承受过高心理压力,结果会以高昂的心理成本或师资流失作為代价。因此,心理韧性不是回避危害,而是积极管理危害,从危机中学习,将威胁转化成机会。

2.提升情绪智力,增强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
工作绩效高校教师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析中国员工低敬业度的原因及改善建议
关于高校薪酬结构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