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污水治理工程及污染减排技术

2019-10-21 08:03苏衍兵张洪祥王娟娟
锦绣·中旬刊 2019年6期

苏衍兵 张洪祥 王娟娟

摘 要: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由于经济持续发展,使得中国对于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而导致能源、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由于煤炭开采而造成的水系破坏、水资源损失、大气污染及水土污染等现象已十分严重,基于此,煤矿污水治理及污染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污染;治理工程;减排技术

一、煤矿污水治理及污染减排研究现状

作为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污染减排是改变企业发展模式、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新兴企业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早在10前中国煤炭消耗水平就已达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不止一倍。而今,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当中,煤炭仍居主要地位,以燃煤消耗为主的能源体系已使中国成为世界排污最高的地区之一,这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全球的气候都造成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一基本情况,中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推进中国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制约煤炭企业污水治理与污染减排的突出问题

随着原煤产量与原煤入洗量不断增加,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等污染物也会相应增加,而这一情况仍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通过调查与研究,我将目前制约煤炭企业污染减排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缺少科学的污染减排体系。由于煤炭行业缺乏科学的污染减排标准体系,因而其污染减排工作在宏观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作为资源型企业,根据资源开采条件、方式及矿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煤矿在能耗方面也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又由于無法形成科学的能耗指标体系,造成污染减排工作被动。此外,由于长久以来开采方式上的缺陷,使得资源消耗、浪费较大,而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体制上的不足使环境污染管理长时间处于缺失状态。

其次,出现新型环境治理问题与能耗问题。近年来,煤炭企业发展迅速,新项目较多,加之前期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导致出现一批污染大及能耗高的项目,主要包括化工、造纸及冶金、建材等行业。这些项目的发展与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煤炭行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目前污染减排的现实要求,因此,这也给煤炭企业污染治理和污染降耗带来了新问题与挑战。再加上煤炭行业跨区域与跨行业发展,使得新项目污染减排管理和治理难度骤然加大。

三、污水治理工艺流程及污染减排技术

1、污水治理工艺流程的基本选择原则

在选择污水治理的工艺流程过程中,需要在遵守相关标准与原则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优化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设计规模与水质的特性及当地环境的基本条件,选择切实可行且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然后再经过全面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后选择出工艺最佳的实施方案。此外,在对回用水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还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要保证工艺技术及设备的可靠性,从经济角度出发,使运行费用达到最低;其次,在管理上要遵从方便、灵活的要求,选用使用范围最广的设备;最后,要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有效减少劳动强度。

2、相关污染减排装置介绍

一般而言,含煤废水处理系统主要由煤泥沉淀池、煤水提升泵、电子絮凝器、离心式澄清反应器、中间水池、多介质过滤装置等部分组成。下面对电子絮凝器与多介质过滤装置进行简要介绍。事实上,前者是一种借由在水中通入电流来打破水中悬浮或乳化状污染物的过程。通入水中的电流所产生的电能使物质之间发生某种化学反应,在这种反应之下,存在于水中的各种物质趋于它们各自最稳定的状态。通常,在这种趋于稳定的状态下会形成一种固态的物质,可以通过分离技术进行去除。而在多介质过滤装置当中,其滤罐的材质为碳钢,且罐体的里层和外层都涂有高强度的聚酯保护层及环氧树脂层。这种设计使装置在过滤及清洗过程中也不会被磨损,具有较强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有效防止二次堵塞。

就目前来说,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各个煤矿企业而言,实施有效的煤矿污水治理及污水减排行动都是一项十分重大的课题。因此,在今后煤矿污水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污水的处理工艺及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矿污染减排工作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漆爱萍.浅谈煤矿污水治理工程及污染减排技术[J].探索科学,2016(10):158.

[2]申丽明.煤矿污水治理工程及污染减排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4(15):184.

[3]张晓威.浅论煤矿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6(3):110-111.

[4]冯飞.浅论煤矿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