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与落花落荚的防控方法探讨(2)

2019-10-21 06:38王大朋
种子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大豆防控

王大朋

摘   要:大豆为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落花落荚成为影响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总结了大豆种植技术经验,并给出大豆落花落荚的防控方法,以科学开展大豆生产活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落花落荚;防控

单株大豆开花量一般在100朵左右,其中仅有20%~30%能够顺利结荚,防控落花落荚成为一种提高大豆单位产量的重要方式。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大豆品种、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均有一定相关性,有必要对其落花落荚的防控方法进行总结。

1   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1.1   选种及播种

优化选种能够确保大豆产量,保证植株本身的开花结荚率。结合种植当地土壤情况,可将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种植,调整土壤肥力,使其更适宜大豆生长。大豆种子应挑选籽粒饱满、纯度高、不携带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晒种、拌种处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大豆落花落荚率与病虫害高度相关,优化选种可提高植株健康程度,预防落花落荚。大豆播种可将机械种植与人工种植相结合,清除种子内杂物并保证种子均匀饱满,保证较高的发芽率。种植方式可选择三垄种植或条播,控制种子播种深度。

1.2   田间管理

大豆幼苗拱土期间,需进行土壤深松作业,确保幼苗顺利生长,深松深度应控制在22~25cm[1]。结合大豆品种、土壤情况及种植地气象条件进行水肥管理和除草作业,重点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1.3   病虫害防治

1.3.1   立枯病防治

立枯病为大豆常见的病害之一,其防治主要依靠前期预防。在大豆种植之前,尽可能选择地势高、排水效果好的地块,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科学施加磷、钾肥。杂草是传播立枯病病菌的主要渠道,要求将田间杂草全部清除,切断立枯病传播途径。田间管理过程中若发现立枯病植株,应及时将带病植株拔除,并使用防治药剂对植株周围土壤进行处理,防止立枯病大面积扩散。

1.3.2   菌核病防治

菌核病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也非常常见,建议选择

3年以上轮作地块进行大豆种植,雨后及时开展排水作业,确保土壤湿度适中,对菌核病进行预防。大豆收获后,将带病植株统一清理,防止感染大豆籽粒。

1.3.3   灰斑病防治

夏季是大豆灰斑病的高发期,该阶段豆荚正值生长关键时期。若发生灰斑病,会导致大面积落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减产率高达30%。在播种之前,每100kg大豆种子可使用50%的多菌灵0.3kg进行拌制,预防灰斑病。在灰斑病发病初期,大豆可使用50%的多菌灵1.5kg/km2进行喷施,每7d喷施1次,共进行3次,避免灰斑病进一步扩张,保证大豆结荚率。

1.3.4   蚜虫防治

蚜虫会导致大豆结荚率降低、植株生长迟缓,最终造成严重减产。蚜虫的防治一般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在种植区域引入食蚜蝇、寄生蜂等蚜虫天敌。在蚜虫病害发生初期,也可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3%的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1.3.5   红蜘蛛防治

红蜘蛛聚集在叶片背面,吸取豆汁导致植株光杆。红蜘蛛防治手段主要包括清理田间杂草切断传染源、进行水田或旱田轮作、喷施灭螨净或二氯杀螨醇等。

2   大豆落花落荚防控方法

2.1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改善植株光照及通风条件,可有效减少落花落荚。若在春季播种,植株密度应在9000~12000株/667m2;若在夏季播种,植株密度应在10000~15000株/667m2。除该原则外,种植密度还应综合考虑大豆品种、土壤状况等因素。若品种植株分枝多,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若品种植株多结荚,适宜密植;若土壤水肥状态良好,适宜稀植。

2.2   科学追肥

大豆植株茎叶生长、开花结荚过程对养分需求量较大,需結合前期肥料使用情况适当追肥。追肥主要补充磷元素,配合适量氮肥,每667m2追加30~40kg磷酸钙、7kg磷酸钾,配合5kg尿素或12~15kg碳酸氢铵。若种植地地力较强且已施用基肥,可适当减少追肥肥量。追肥可采用机械手段,施肥深度控制在8~10cm,注意肥料应距离植株根部10cm左右,避免烧根。为保证大豆结荚期间获取充足养分,降低落花落荚率,还可进行叶面喷施肥。使用0.3%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和0.2%的硼砂配置溶液,选择在阴天或傍晚均匀涂抹于大豆叶片,结合大豆结荚情况,每7~10d重复1次,共进行3次左右。若为迎茬地,可增加施用次数至4次[2]。

2.3   防旱排涝

大豆开花结荚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高,植株吸水速率较快,该阶段土壤最大持水量保证在80%左右为宜,且最低不应低于65%。北方地区大豆开花结荚期一般在夏季,自然雨量充沛,此时应注意田间排水,防止内涝。若遭遇干旱,需进行人工补水,检测土壤持水量达到65%临界值后,立即进行补水作业,确保植株正常开花结荚。在补水作业中,禁止使用漫灌方式,以免补水后遭遇降雨天气,引发大豆内涝[3]。

2.4   适时打顶

打顶作业主要针对无限结荚的大豆品种进行,有限结荚的大豆严禁打顶。打顶指将植株主干顶部2~3cm去除,促使植株粗壮生长,以免其高度过高影响开花结荚。打顶作业一般在开花期、晴天露水消退后进行[4]。

2.5   化学防控

除以上田间管理措施外,还可使用专门的预防落花落荚化学试剂喷施,进行化学防控。植株开花初期,高产大豆可每667m2喷施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g,添加40kg清水进行喷施,控制植株高度并促进叶片生长,达到优化植株间通风状况、促进营养平衡、降低落花落荚率的目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大豆产量直接相关,科学运用大豆种植技术,并通过合理密植、科学追肥、防旱排涝、适时打顶、化学防控等手段,可有效提高大豆开花结荚率,促使豆荚饱满生长,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大豆的品质。

参考文献:

[ 1 ] 尹淑敏.谈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J].农家参谋,2019(22):79.

[ 2 ] 张东辉,梁青.大豆种植技术与落花落荚的防控方法[J].南方农机,2019,50(21):71.

[ 3 ] 王怀琴.试析北方大豆种植技术及落花落荚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9(7):9.

[ 4 ] 马辉.北方大豆种植技术及落花落荚的防治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2):10.

(收稿日期:2019-11-23)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大豆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