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究思考

2019-10-21 01:57吕心然
锦绣·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城市建设服务体系

吕心然

摘 要: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展开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从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迫切。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属性

1.1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非营利性为主导、为目的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非营利性应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支撑为主,有利于持续稳定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多样性、全方位的需要。

1.2共享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共享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体现在人人都享有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的权益,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兴趣、地域之差别,具有普惠性、广泛性和均等性。

1.3多样性。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地域风土人情不同、人民群众需求不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多样性、非均衡的属性。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以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六大任务”。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是有选择性的,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多样化、多种类、多形式、多渠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相对扩大的态势仍在延续。据资料显示,比如在公共图书馆方面,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实现平均三四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在文化事业费方面,从地域上看,东部9省市占44.4%,中部10省占24.3%,西部12省区占31.3%;从行政层级上看,县级以下所占比重不到50%;人均文化事业费上海是河南的7.5倍,万人文化馆(站)面积浙江是河南的4.5倍。

2.2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不相适应。从世界各国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公共文化财政保障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3年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事业支出与我国2014年现状对比来看,法国文化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56%,韩国为2.16%,美国为0.7%,而我国为0.38%。从我国文化事业投入情况来看,全国文化事业费2005年为133亿元,2014年为583亿元,增长了23%,但从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2005年为0.39%,2014年为0.38%,占比反而不升反降,从这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文化事业经费还没有实现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

2.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多样化不够。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时俱进,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目前,城市公共文化产品存在着种类数量不多、质量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互联网站、电台、电视台节目内容追求收视率,存在着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现象,弘扬主旋律、正能量不够。同时,文化事业改革推进缓慢,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公共资源没有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3.1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各地人文、资源、财力等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促进地域、城乡、人群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地域、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3.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等政策。不同地区要根据其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不同,制定对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政策,保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能够逐年增加,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增幅。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更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服务效能,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能力,增强综合服务效益。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

3.3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推出一批既好看、又叫座的文化艺术精品。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培育出一批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加强红色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规划,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3.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突出以效能为导向,科学合理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体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指标、保障指标、组织管理指标、社会参与指标等,具体反映在公共文化实施的供给量、人才资金的投入量、公众的参与率和满意度等方面。同时,积极推进独立、规范、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价的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城市建设服务体系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