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走向素养

2019-10-21 12:15方秋平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素养能力

方秋平

摘要:近两年,数学核心素养被推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而学生能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成为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眼光,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剖析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向的误区,并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素养  解决问题  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慢慢进入大数据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有数学素养的学生,我国再次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改革的前列。为了能和世界接轨,培養有数学能力的人,《课程标准》还首次把应用意识列入核心素养之一,其中还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必须学会应用。

一、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走向的误区

1、由于教师对教材编排的意图不明确,和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到位,没有深入去挖掘教材的内涵,提炼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就大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2、在日常教学中,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还是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却忽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淡化数学思想的渗透,对于书本和作业本上的题型进行反复模仿和强化训练,造成学生对于稍有变式的题型,或实际生活应用的问题时,显得很迷茫,无从下手。

二、探索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1、让数学的情景富于生活化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所以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参与问题解决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用数学的眼光提取信息和问题

从情景图中提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1)低段的解决问题一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必须要先看懂题意,再正确收集数学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序,能用完整的语言来叙述题目的信息和问题,初步感知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结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支撑的。而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画图来表示题目的信息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工人们给一条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种杨树,每隔2米种一棵,如果只种一端,一共需要种多少棵?学生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为了提高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我们平时在设计问题时应适当设计一些有间接、隐藏或多余信息的问题。如教学《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今天是10月21日,星期五,18天后是星期几?隐藏了一个星期有7天的信息。再比如:四年级的一道选择题:张师傅花了8元钱买了2盒大钉子。李师傅比张师傅多花了4元钱,买了6盒小钉子。李师傅花了多少钱?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信息是(   )

A、8元、2盒、4元、6盒             B、8元、4元、6盒

C、8元、4元                        D、4元

本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题的知识点是非常简单的,准确率应该有95%以上,可实际测试下来却很有差距,很多学生都选了A,他们认为四年级了,不会有那么简单的题目,干脆把所有信息都选进去,说明学生在提取有用信息是容易受多余信息的干扰。

3、从数学的角度理清解题思路

(1)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它是学生对于收集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只有正确分析一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如教学“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小鸡有7只,小鸭比小鸡多4只,小鸡和小鸭一共有几只?学生往往会把算式列成7+4=11(只),这就说明学生不会去分析问题求什么?总数和部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老师在反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求小鸡和小鸭一共有几只”就是求它们的总数,需要知道部分数小鸡和小鸭的数量,即小鸡的数量+小鸭的数量=总数。小鸡的数量是已知的,要先求出小鸭的数量,小鸡的数量+它们的相差数=小鸭的数量,从而解决它们的总数问题。

(2)图示法直观反映数量关系

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式直观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学二年级乘法的《用数学》乘法和加法的对比练习中,①妈妈买了4盒巧克力,每盒5颗,一共有几颗巧克力?②妈妈买了两盒巧克力,一盒4颗,另一盒5颗,一共有几颗巧克力?学生通过画圆圈图,直观地表示出第①题总数里有4个5相加,每份数×份数=总数,第②题总数里是一个4和一个5相加,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4、用数学的方法发散思维

(1)一题多解

对于一道题目,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学生求异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黄叔叔计划生产300个零件,前6天完成了计划的0.4,照这样的速度,黄叔叔还要生产几天?”

学生①(300-300×0.4)÷(300×0.4÷6)=12(天)

学生②300÷(300×0.4÷6)-6=12(天)

学生③300×(1-0.4)÷(300×0.4÷6)=12(天)

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3种方法,它们都运用了总数300个零件,如果把300当做单位一,还可以怎么列式解决?学生又会出现:

学生④3×〔(1-0.4)÷0.4〕=12(天)

学生⑤1÷(0.4÷3)-3=12(天)

学生⑥3÷0.4-3=12(天)

再对比这几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最后一种最简洁实用,是最优方法。通过这样的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和难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

2.叶琪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4期

3.苏巧真.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2011年第14期

4.黄伟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素养能力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两只想打架的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