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2019-10-21 00:00袁怀洋李立宏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路径探究

袁怀洋 李立宏

摘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在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前提下,文化支撑则成为重中之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这其中,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切入点。基于此,本文从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出发,进一步厘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在文化认同视域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下的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有所探究。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  爱国主义精神  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对当下文化發展内涵的定性。但从当下青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来看,我们有必要对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在源头进行梳理。

一、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核探究

在多元化发展的世界状态下,文化对于中国在不同价值认知下构建话语体系意义重大,也深刻的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本文首先探究此二者的合理内核及其相互关系。

1.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核机理。在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上,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从主客体角度来讲,文化认同即是文化主体对文化客体的认可与归属,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理念认同。文化来源于实践,是迫于生存而进行物质创造产生的成果,在这种创造过程中,由于某些文化成果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使其得以形成受大家认同的相关理念,如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地点等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书本上并得以流传,这种文化理念认同与其现实作用性密切相关;其二是机制认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内在的机制,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媒介进行传承,如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借助物质、仪式等机制,文化发展的现实起源逐渐淡化,而其文化认同却随时代发展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其三是核心认同。这一认同主要从国家层面探究,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是整个文化认同的核心部分,是在民族和国家发展历程中人们所形成的共识性文化。以上三个部分构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核机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形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发展缩影。

2.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生成。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它是由爱国情感的感性阶段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我国当下主要是指几千年发展当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依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抗战时期无数革命先辈和共产党员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前仆后继,在敌人的迫害下仍然坚定政治立场,不畏牺牲,体现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强烈的归属感。正如马克思所言:“血缘家庭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势。”血缘家庭--人类社会,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归属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三是厚重的人文情怀。文天祥、严复、李大钊,三个不同时期的文人志士,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彰显着文人的情怀,为家国疾呼,为民族奔走。这种人文情怀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却最终汇流,注入中华民族汪洋大海之中,成为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前行路途中的旗帜,引领人们向上、向善,成为新中国发展的精神向导。

3.文化认同与爱国精神的内化逻辑。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各有其理论架构和表现形式,但二者在内化逻辑上有着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华文化认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渊源。心理学上认为,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述文化及文化群体所形成的的归属意识,并在情感上认同文化内容。由此可知,中华文化认同对于中华民族这一群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根植于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上的折射与外化,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需要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需要凝聚心理共识;第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推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民众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和强大助力。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动下,构筑中华文化认同也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第三,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精神在本质上共属于文化之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会带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加深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协调发展,统一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建设之中,是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有力抓手。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现状分析

当下中国,爱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社会主流意志之一。近年来,青年群体的爱国教育成果较为丰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表现在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爱国意识淡漠。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一极,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存在少部分人价值观念扭曲的现象。他们深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化认同度低,爱国意识淡漠化。由国家核心理念心理认同度低,进而表现在政治立场上的反社会主义、反国家,爱国意识的反向化对国家和自身产生严重的损害,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了阻碍。

2.历史认知浅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然而青年群体中,却存在部分人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浅薄的现象。他们对于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仅仅在于表层的记忆,未从情感上体会革命先辈的救国情怀,也无法达到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认知的浅薄导致国家情感的缺失,这也式当下整个国民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表现在实践上则是爱国行为的匮乏。

3.理性维度欠缺。文化认同下爱国主义情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青年群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当下的青年群体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时,无法看到问题表象潜藏的实质,从而做出理性判断和行为。当然,社会舆论的引导也要对此付一定的责任。建立在文化认同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理性情感的表达,是从情感认同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对青年群体将形成有利引导。

三、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下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精神践行效果的路径

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培育民众爱国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对于引领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当下提升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践行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紧抓文化认同,增强爱国情感表达。中华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群体文化认同的提升。针对当前青年群体存在的价值观念偏离主流意识、中华文化心理认同度不高的现象,需要从源头梳理,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工程建设,以学校为主要阵地,配合社会媒体宣传,通过理论观念宣讲,感人事迹学习等方式,大力弘扬如仁爱、诚信、正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中华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传统美德,并及时建立、完善青年爱国情感表达渠道,收集整理青年群体身边的爱国事迹和爱国情感抒发,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到青年群体的生活实际中,不断增强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培育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凝聚文化向心力。

2.强化历史认知,提升群体国家归属感。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革命时期的抗争史,改革开放的奋斗史……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青年群体去学習、体会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目前青年群体中存在对历史认知浅薄的现象,学校历史课程可以改进教学方式,以还原历史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去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通过这样的过程,让青年群体把理论学习内化为精神意志,强化历史认知,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

3.加强问题探讨,引导青年理性爱国实践。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内外部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并以热点事件的爆发表现出来。在面对这些时政热点事件时,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热点事件分析讲解,并定期组织青年学习交流,帮助青年群体提升对问题的认知,引导他们的理性爱国实践;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更应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时政热点事件爆发时做出理性的判断,培养理性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2017

[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中国出版,2019(13)

[3]杨红.大学生爱国主义与理性爱国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06)

[4]赛爽.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8(09)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路径探究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
洒洒千言,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