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传佛教的两谛论

2019-10-21 05:40谢英雄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谢英雄

摘要:本文中探讨了南传佛教中的两谛论,窥视南传佛教的两谛解析之后我们从中得知南传佛教中如何对待两谛的冲突及矛盾,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佛教的贡献。本文中我们认识到佛教不排除世俗谛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人们以明智透彻观察事物本身的自然现象。

关键词:世俗谛  究竟谛   四种究竟谛

巴利三藏经典;《阿毗达摩论》为依据,谛(sacca ,真实)分为两种;世俗谛(sammutisacca)与究竟谛(paramatthasacca)。世俗谛是指世俗的观念或概念以及世间使用的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如:男人、女人、猫、狗等动物、山水以及看似永恒不变的事物。佛教中指某个事物如果它原型变化或破坏了,随着事物的变化其名称也有变。例如:一只陶罐原来白瓦土(陶土)变成陶泥之后放在模具里定型,最后窑里烧制出陶罐,这只陶罐破碎后不能叫它陶罐,只叫破罐。如果破罐再粉碎以后已经成瓦土了,也无人说破罐。因此世俗谛的概念或人们的心构想而合成的事物的概念,该事物变形之后其概念或名称也变了。另外人们以智慧明智分析之后,事物被世俗谛掩盖的名称或概念的贝壳下仅存着事物的实质性,亦为世俗谛的自然现象。

那先尊者(Venerable Nāgasena)关于弥兰达国王(King Milinda) 提出世俗谛的问题,尊者以国王的马车为案例解析世俗谛。那先尊者说道马车有车身、车轮、车轴等配件。这些配件全部装在一起之后才能形成一张车,但车子里装的哪一个配件单独不能说那是车子,虽然车子有车身、车轮、车轴等配件,但我们单单一个车身不叫车子,类此推论单独一个车轮也不叫车子。世俗谛的性质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明智分析之后它所指的概念或名字含义消失了。所谓的一棵树,我们分析成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子等分析以后单独一个树枝不能叫树,同样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子虽然是一棵树的成分,但我们单独拿出每个成分不能叫一棵树,单单一个树干叫一棵树吗?那棵树上挂的果子单独叫一棵树吗?这表明世俗谛在人的明智分析之下失去它所包含的概念或名称。因此可见世俗谛的概念,其所指的事物原型变化以后其名称有变。这很明显世俗谛随着其所指的概念依事物的原形动态而变化。世俗谛是世俗谛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各民族语言所通用的,所认可的名词;父母、儿女、祖父、祖母、老师、学生、汽车、飞机、单车、大米等等。佛经中说道;“人们所定的符号,所认可的词汇都是世俗谛,因为世人都认定此谛。”

《啊毗达摩》论藏中世俗谛分为两种类别;(sad? pa??atti) 人们使用的语音音标词组而成的世俗谛与(atth?  pa??atti)其词语表示的事物本身的世俗谛。(sad? pa??atti) 语音(sad?) +得知(pa??atti)原译为得知,另译为概念两个词组合而成。人们使用语音符号标注世间事物,用自己的字母符号记载人们的语音,例如;英国人用英文字母标记世间事物,同样中国人也用自己的文字记载世间万物。英文或中文等字母念其音时我们必须遵守它母语指定的语音规则以及其指定的概念。比如,英国人用英文字母记载(table),中国人却用汉字“桌子”来记载“桌子的语音”。英文的(table)或是中文的“桌子”发音时必须遵守该母语的发音规则,同时其母语所定的意义或概念解读词组表达的意义,如此我们精准地了解该词组的意义。“表示具体的形状而人们得知的因素就称为世俗谛。”例如我们听到“桌子”两个字的声音就我们想起书桌或饭桌。我们听到“花”的声音时就想起各种颜色的树上开的花朵,听起“和尚庙”这个词时就脑海里显示出和尚居住的地方等等。同样我们各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一聽到张三或李四就想起张三或是李四。因此每个词汇表示其所指属于它的事物,这就是记载人们语音的词汇或是名称为(sad? pa??atti)语音世俗谛。《阿毗达摩广译》中说道其词语指定或表示的事物本身亦为(atth?  pa??atti)事物本身的世俗谛。例如,“桌子”这个词是记载人们使用的语音符号的一个词组就称为语音世俗谛。其词汇“桌子”表示的有三到四个脚桌子本身的事物为事物本身的世俗谛。

在佛经论藏中以上两种世俗谛再分为两类;(avijjiā māna pa??atti) 无存在的世俗谛与(vijjiā māna pa??atti)有存在的世俗谛。所谓(avijjiā māna pa??atti) 无存在的世俗谛指世间没有正真存在的事物;人们用一个假名或是概念来表示的世俗谛为(avijjiā māna pa??atti) 无存在的世俗谛。例如,有人说“兔子角,乌龟毛”等,其实兔子本身没有头角,乌龟也没毛。”事物本身就不存在,却被人们幻想而产生的概念为无存在的世俗谛。自然界里真正存在而人们取名的事物称为有存在的世俗谛。如“心,色”等。人人都有“心地”,这个“心”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性,同样大家都认可“色”(物质)本身的存在性。人们在世间事物本身真正有存在或无存在的概念都属于世俗谛,因为大家都认可以后这些词汇或是名称都成为世俗谛。南传佛教佛经中不排斥世俗谛对人类的重要性。如,石匠师用很多石头有的雕成石狮、有的刻成石像,有时候他会雕刻世人敬仰的国父或是革命烈士的石像,虽然我们对石像或石狮只有一般的艺术感,对于国父或是革命烈士的石像就有了仰慕与尊敬感。因为这些石头石匠师雕刻成大家都认可的豪杰人士的雕像,石头变成人人尊敬的雕像了。以前我们用了搪瓷制品,搪瓷制品提盒,夜壶等等,提盒与夜壶都是搪瓷制品,但我们不能把提盒当夜壶使用,夜壶也不能当提盒用,因为世人就认定夜壶与提盒,夜壶只能在方便时用,提盒只装饭菜。正常人一般不会错用此类搪瓷制品。

世尊从世俗谛的角度分析“痴者与智者”,南传经藏的《吉祥经》原文中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世尊从世俗观的角度分析“愚痴者与智者”。以究竟谛分析人只有“身心”两个特相。(Singā lovāda_ suttanta)户伽羅越经(六方礼经)中世尊详解子女规,弟子规,父母规,师长规,夫君规,妻子规,朋友规,主人规(老板应尽的责任),员工规(古代称奴才规),施主规与僧侣规等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经中认清人们的人伦关系,并且解析人为自己的处境必须遵守的应尽的责任与规矩等标准。佛陀注重做人必须尊重孝悌等人的道德标准,如果我们使用究竟谛角度分析人只有“名色”以外别无其它。世尊认可世俗谛为社会有条有理地进展而无可缺乏的基础,有了世俗谛认可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遵守的规矩。世上分为好人,坏人,父母,子女,师生,君臣,夫妻等关系,人人应该遵守自己的本分与责任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世俗谛而言“男人,女人,猫,狗等动物,山水等等看似永恒不变的事物。”无论人人都认可而成的世俗谛取名的名称或词汇都随着其所指的事物的原形破坏或变样之后其指的概念或名称也有变。例如,一棵柚木在锯木厂里锯了以后变成木片,我们再也不能说柚木树,只能说柚木木片,木匠把该木片做成桌子,椅子,凳子,书柜,橱柜等人们使用的家具之后谁都不叫柚木木片了,人们都称为桌子,椅子,凳子,书柜,橱柜等属于它的名称。再举例说明,我们穿的衣服旧了或是破了,我们拿出来擦桌子就不能叫它衣服了,只能称为擦布,然后擦布破旧之后我们烧掉变成灰,它永远不能叫擦布了。因此世俗谛的性质随着其所指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动。从南传佛教论藏中说道这些不是事物的究竟实质,实际上他们或它们代表的名词下我们可以再分解事物的究竟法。人们为了处事,记事,交际等处理事情的方便,只是由他们的心里构想而成的概念化(parikappanā)的产物,并非基于本质而存的究竟法。

究竟是基于物事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最终存在而不可分解的最小单位;究竟谛就是事物中存在的实质性,我们用任何分析法来分析它的本质也永不消灭事物原有的实质性。虽然事物本身的原形有变化,但其中的究竟谛之自性永不变质。例如,一团棉花有柔性,如果我们用手指压它时会发现它有僵硬的性质。此性质是佛经中所指的四大元素(mahābhāta)之一的地界(p?thavīdhātu)的性质。南传《阿毗达摩》论中有四大元素:地界(p?thavīdhātu)、水界(āpodhātu)、火界(tejodhātu)以及风界(vāyodhātu)。此四大元素持有它们自性,地界特是僵硬或柔软的性质,水界属于方散或黏住的性质,火界属于热或是冷的性质,风界属于移动或是压力的元素。我们把棉花做成纱线,纱线织成织布,最后加工做成衣服。这些过程中棉花虽然有变化多端,其名称也有变动,但它的柔软性与僵硬性一直藏着其物之中,这就是(paramattha)究竟谛的实质。

究竟谛译为(paramat) 最高的 (attha)务必知道的精华的自然现象。世俗谛是世人一致协议而成并认可之事物的观念或概念等名称。究竟谛是世人否认也没影响它存在的实质性之自然道理。例如,“火”的性质是燥热,它的属性亿载千年也是永不变的真理,“火”在世界哪个国家,哪块地上都没有变质它原有的燥热的属性。《阿毗达摩》论藏中世上虽有梵天,天神,人与山水等异于多种类别的世俗谛,但我们从究竟谛的角度来分析,归根结底最终只有很明显的四种究竟法;心(citha) 、心所(Cetasika)、色(rūpa)与涅槃(Nibbāna),因此译为究竟谛(paramattha)。依《阿毗达摩》的分析法“心”分别成八十九种类别,更详细的分析就有一百二十一种类别。心所有五十二种,色有二十八种分类。世俗谛里有人,有灵魂,有生命,有鸟,有猫,有头,有头发,手,脚等人的身躯大小部位。世间人类按照习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世俗谛来讲有一个没有生灭的一直存在的灵魂或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体。佛法中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的一模一样的灵魂或是生命体,究竟谛找那个把“人”实际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人只有“身心”两种特相,除了这两种特相以外我们无法单独说人或是永恒不变的生命体。佛陀一直劝告众生学佛者务必修成阿罗汉道,世间万事万物皆无常,修行者要透彻觉悟四种究竟谛的真理性质,学佛者必须观透事物中存在的究竟谛,最后熄灭“心、心所以及色法”的起因,从而觉悟阿罗汉道才能正觉,有了正觉就能告终生死轮回之苦,永不受到生、老、病、死之苦。

参考文献

[1]南传小部法句经 第一品 双品(yamakavagga)

[2]善吉祥智者尊者(?cariya Suma?galasāmi,斯里兰卡,十二世纪末).阿毗达摩广释[M].缅甸摩录出版社,1998(3)

[3]缅甸列迪长老(Ledi Sayadaw):《究竟灯註》(Paramattha dīpanī?īkā),缅甸录度(ludu)出版社1897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