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019-10-21 14:48赵蕾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
关键词:美学日本文化

赵蕾

摘要: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与心理学、历史、文艺学、神话学方面的联系都十分紧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美学分析,首先要从这一文明的历史历程入手,顺着其文化脉络以及审美形式的变化,分析其美学理念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美学 日本 文化

美学是文化、地域等因素下生成的综合产物,因此,东西方的美学理念就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西方的美学理念往往强调理性,积蓄的情感爆发力与视觉冲击。从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德国的理性主义美学,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学等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的美学崇尚科学分析精神,旨在研究美的本质,他们习惯用抽象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概念来表现艺术作品,寻求不断地打破与超越,“理性”思维可以说贯穿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东方美学则调动了更多的“知性”气息。以中国为例,纵观中式美学,可以说其是儒道释三家精神体论系统共同造就的,儒家的中庸之道下强调的和谐之道,以及道家所追求的天地万物,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及禅宗赋予美学文化的出世求悟的思想,造就了如今中国艺术的基本审美文化价值。同样的东方思想在深受中国禅宗文化影响的日本的三大主流美学文化——物哀、幽玄、侘寂之中也有极好的体现。

物哀之美

物哀的日语发音为もののあわれ,表面意思来看也就是事物的哀,物是被欣赏的客体,哀是赋予它的审美情感。“哀”字的使用虽然能够帮助现代人理解这个词中赋予“物”这一意象的忧愁悲悯的性淡气息,但是在最初,它的含义并不是哀伤,而是代表人的各种情感。物哀中“哀”本意为感叹词,“啊!(あ)”和“唉呦(はれ)”,在我理解来看基本相当于中国的“噫吁嚱”和“呜呼哀哉”。日本的三大主流审美中,物哀这一美学意识应该是最被人所熟知的,也是出现最早的,在平安时代(约公元794-1185年),《源氏物语》的作者将当时出现的日本文学的本质以“在于物哀”一次作为归纳,这是物哀一词首先被提出。当时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对自然现象的不正确认识,人们无法理性的对待生老病死的所谓不吉利、不够雅致的事情,这种时代文化的长期熏染之下的人们,开始模糊了对于理性审美的掌控,对待事物的情感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达成了物我情三者之间的统一,也就孕育出了我们所说的物哀这一文化。这一由《源氏物语》引出的文化思想几乎统领了整个日本审美的宗旨。不同于中国黛玉葬花式的寓情于物,日本美学中物哀之意更强调是人在接触外部世界时的真情流露,是主体“我”与客体“物”达到的情感共振,它不仅是情感或者心理的表达,也是将“静观”从特定对象延申至更加广阔的存在的能力。

幽玄之美

平安时代之后的镰仓时代(约公元1185-1333年),禅宗开始传入日本,在其影响下,日本的感性审美逐渐向更深入的精神层面转化,产生了“幽玄”美学。禅宗美学并没有摆脱悲观的佛教美学幻论的影子,对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认为再美丽的事物都不过是永恒时间面前的短暂存在,是无尽轮回中的昙花一现,这种思想决定了幽玄的哀怨与枯寂这种审美倾向,是极少主义的表现方式之一。

镰仓时代的乾山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成型,乾山水,也就是我们当代熟知的枯山水,是日本独有的禅宗庭院中必不可少的景致,也是幽玄美学的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作为山水庭院,枯山水舍去了水体、桥木、建筑、岛屿等元素,仅留白砂象征水体,用耙出的纹理代表水势动态,以石块代表岛屿,以草坪代表大千世界。这种造物形式将禅宗美学的极少主义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大面积的余白正好印证了禅宗的“悟”,对山水的意境,完全靠观者的悟性与联想,这种对自然的追求的空寂之感,正是幽玄之美的精妙之处。

侘寂之美

“侘”与“寂”这两个词,早在禅宗传入日本之前,就已经包含了独特的美学含义,“侘”是一种谦卑清简的心境,給人以苍凉孤寂之感,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对遗憾质朴之美的欣赏。“寂”在日本最早出现的和歌诗集《万叶集》中表达的是观者对精美事物因时光流逝而逝去的黯然销魂之情。在审美情感上具有孤寂沉郁的悲凉的审美倾向。这一美学在日本禅宗逐渐成熟的同时也趋于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不强求事物的完美,体会残缺遗憾带来的禅宗之道,追寻事物的本质,接受并保留世间的不规则性,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负面性。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说人要有侘寂的格局,以独立的,独特心性来打破客观环境的制约,树立自得洒脱的思想境界,保持对美的独特感受力。

十九世纪起,西方开始有更大范围的对东方的世界的探索,并对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美学思维也逐渐对西方各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手工从业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当下的日式美学在不断的时代更迭之下,在战争,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也开始杂糅进西方的审美理念,演变成了新的现代生活美学。现代极简主义的日本设计,正是物哀、幽玄、侘寂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现,这一设计风格下的作品脱俗素简、给人以自然、静寂之美。让人们感受到作品张力的同时,也表达了本心,获得了对自然的深层体悟,这也就是日式美学的超然之处吧。

参考文献:

【1】《美学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贤波

【2】《传播美学导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姚鹤鸣

猜你喜欢
美学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印花派对
探寻日本
谁远谁近?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日本神社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