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2019-10-21 15:44陈红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民族文化

陈红

摘要:少数民族过端午习俗各有不同,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气息。本文剖析了多个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情形,节俗明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异,值得去体会和探究。

关键词:民族文化;少数端午节;文化发展

一、综述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一年之中,除春节外,端午节是文化内容最丰富、群众参与最广泛,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设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又有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女儿节、诗人节等20余种叫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节日像端午节一样盛名,也没有哪一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一样,孕育着浓厚的爱国情懷与忠孝之义的文化内涵。两千多年来,我们在此时举办着先人相同的活动,佩戴着先人同样的佩饰,吃着和先人同样的饮食,品味着节日中先人所寄托的情感与民族精神,承载的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亲切的文化记忆越发浓郁。

端午节不仅是中国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众多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节日,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作为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最初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祈盼上苍护佑安康、祛除邪气、纪念先人转向亲人团聚和享受饮食游乐,方方面方都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文化气息。节日风俗特征明显,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经过千年的流传,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化、地域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得端午节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变得异常的庞杂,掺杂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色彩,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活动、饮食、服饰等方面越发丰富,体现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民众也会根据环境做出适合于自己生活习惯的改变去庆节日。

端午节既有对上天馈赠的无尽感恩,又有系彩绳贴门符的敬畏之心,还有龙舟竞渡时的澎湃激情,既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文化内涵,也充分显示了一般民众的节俗心理,但无论如何改变,岁月更迭中始终交织着人们为追寻美好生活的一份诚挚心愿。像汉族过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走亲访友……那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是怎样过节的呢?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探究。

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少数民族各地端午节文化印记

因时代变迁,少数民族已与汉族融入到一起,成为一家亲,其历史和现实生活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吸纳了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元素,逐渐融入了诸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的“汉族式”节日。少数民族除了自己特有的节日外,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有基本相似的避邪、清洁等仪式,其重大程度和少数民族自身所特有的其它节日相当,与汉族端午节有相似之处,但节日内容和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还有着本民族对节日自己的解释和文化载体,保留着相当程度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有着较完整的民族节日体系,呈现出的文化较为复杂和多样化,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农耕文化、神巫文化。不同文化元素相互结合交织,表现出少数民族丰富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端午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民俗现象,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

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三位,与汉族有较为深厚的文化交往,对端午节习俗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对端午各种历史渊源故事、相关禁忌风俗等,都有所了解并奉行。满族人用黄米做粘粽子,并供奉“祖宗板子”;用绫罗制成小绒虎、樱桃、豆角、梨、桃、桔、柿等形状的荷包香囊,缀上彩线和流苏挂在小孩胸前;少妇少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扭成长命缕,系在手腕、脖子上来避邪;老北京的满族小姑娘,在五月初五这天头戴火红的石榴花作为装饰,这曾是京城一道亮丽的时景。

云南省纳西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与汉族文化接触较多,虽未吸收龙舟、粽子这些标志性习俗,但也会在额头或耳朵上抹上雄黄粉,不分男女老幼都缠上五色丝线,就连新生的小马驹和小牛也会缠上,保其平安成长。20世纪50年代时,纳西族还保留了青年相会的习俗;60年代增加了饮用菖蒲酒。永宁地区的纳西族会插一枝青刺枝在门外,并饮一杯青刺果油。此外,他们还会在房屋四处撒上灶灰,防止毒虫进入,以示驱邪。

梁河地区阿昌族在初四晚吃用米酒炖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并加入红糖及自制药酒,以预防伤风咳嗽、疟疾。端午节包的粽子有小三角粽、枕头粽、圆粽、裹脚粽、草灰粽等,多以草果为香料、用新鲜猪肉或腊肉做心的咸味粽,也有用豆沙做心的甜味粽、用红豆伴糯米的红豆粽及专门挂在家堂上祭祀神灵的素粽。梁河阿昌族认为,挂在“榜争”上的素粽,在家人腹泻时,将其烧焦后给患者吃,即可治愈。端午当日,白天男人要上山采药,他们认为这天的药草特别灵验;女人要刺绣“香包”给妇女小孩佩带,并采摘野菜10多种混在一起炒着吃,俗称“八宝菜”,其认为吃了会减少疾病。`

畲族过端午节,其风俗与汉族大致相似外,他们还保留有“送端午节”的习俗。女孩出嫁,父母家于五月初一就要去“送节”,馈送粽子、衣服、手帕、扇子等。但他们所包的粽子颇具特色,以“猴梨柴”烧灰泡制,碱水特别好,质地柔韧,香味可口;粽子的形式,除一般的四角粽外,还包横枕式“横巴粽”和圆柱式“管粽”。浙江建德市小泉村畲族在端午节前一天用糯米包粽子,节期时要上山采野菊插在花瓶里,门前挂陈艾、菖蒲,中午过后再收起来。家家要杀鸡,并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写“王”字和擦身、擦手,认为可以扫毒除病,免生疔疮,不被蛇、虫、蚊、蜂伤害。

侗族人选择每年农历五月即插秧结束后的一个吉日过节,但因每个村落农活进度不一致,所以同一片区域不同村子,过节时间也不相同。吹芦笙、对歌和斗牛等活动是侗族粽子节的庆贺方式,还要给新生儿和准新娘赠送粽子。其包的粽子,除常见的三角粽,还有枕头粽、双对粽和柱子粽等,形状不一,各具风味。

达斡尔族认为五月初五是天下之水复活的日子,过“药泉会”。人们很早起来,给小孩身上挂一条红布,头上戴彩色纸花,大人与小孩一块去江河沐浴。日出前采艾蒿叶,塞进耳朵里,插或挂在头发、帽子或衣服上,并挂在屋内各处,认为这样可驱虫,确保一年不受虫害侵扰、避免瘟疫,可不得皮肤病等。病人用这一天的露水擦身子擦脸,还可祛病。女人分娩时,也要用这一天的艾蒿煮开水洗身子,可避免腰疼。

四川小凉山彝族认为五月初五是“采药日”,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当地人认为,“端午节这天采集到的中草药最好”。云南省昆明富民县彝族,要在端午节蒸馒头、糖包,先敬天地后才能品尝。是日,家长要给未婚男女及儿童在手腕上绕五彩线,至六月二十四或七月中旬才剪掉。据说,“戴了五彩线,打雷吓不着”,清吉平安,可消灾免难。

壮族在端午时节,举办药王节,也称药师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人民聚在一块上山采葫芦茶、元宝草、紫草根和田基黄等,带回家煎药熬汤用来沐浴,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家家还会包羊角粽,熬醋液,烧柚子皮,并将艾草插于门上辟邪驱害。

五月初五端午时节,云南省昆明富民县白族在家门上挂菖蒲,人们认为可除恶驱邪、防病消灾。还要吃芽豆、大蒜、饮雄黄酒,以清理肠胃,消除疾痛;新疆锡伯族则是以泼水、叼羊、赛马或郊游来庆祝节日;拉祜族认为端午节这天是包谷种子脱离谷壳的日子,也是种植树木最容易成活的日子;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水族会举行赛马活动;布依族有打“格螺”的习俗;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傣族称“粽包节”,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并不是所有的藏人都过端午节,仅仅只有白马藏人,而白马藏人的端午节又叫采花节……

三、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分析

文化的创造、传承、延续,在很多情形下,固然是以族群或共同体为依托而得以实现的,但文化同时也是在密切的民族互动和交流之中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文化的本质在于交流过程之中的积累,文化跨族群的流通、融合与其跨世代的传承不息同样重要。因此,随着人群的聚居、杂居、迁徙等过程,端午习俗也自然会随之流传到周边各地,自然也就广泛地散播到各类族群当中。

在中国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由历史、地理环境、人群迁徙与交往中所形成的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杂状态。各民族间交往时间较长,内容较为丰富,交流较为深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长期相互来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方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渗透和接纳。少数民族过端午,无论是完全接受了端午节的意义和活动,还是吸纳了一部分端午节的文化元素,这些少数民族的五月节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文化融合的现象,存在着多种文化元素并置的生活事实,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状态。

从不同视角下解读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是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在中国各个文化区域间,因地域的制约、政策的文化变动、环境的变化、物资的流通、人群的迁徙等使得文化交流和融合、冲击与碰撞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诸多文化元素也经历着保有自身与吸纳他项的变迁,导致文化习俗及信仰的改变。这些优秀而颇具趣味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应得到长期的保留和重视,作为民族工作者也應该放眼于广阔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生活,体验其独特的民族魅力。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覃国生等著.壮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06.

3.冯祖贻等著.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民族文化
科技创新与人文繁荣如何“双赢”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