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静载试验自动上传与传统静载试验

2019-10-21 00:06王文攀朱方杰
名城绘 2019年1期

王文攀 朱方杰

摘要:在桩基工程迅猛发展的今天,检测桩基质量的静载试验也备受监管部门的重视,传统的静载试验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就传统静载试验方式与自动采集、实时上传的静载试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各自优缺点。

关键词:自动采集 实时上传 传统静载

处于建设高峰时期的我国,桩基工程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桩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作为整个建筑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乎到整个建筑的安全和使用,而被公认为检测桩基承载力试验结果最准确、最可靠的静载荷试验也显得格外重要[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对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需求的提高,对静载试验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传统的静载试验已不能再满足市场及监管部门的需求了,自动采集及实时上传的静载试验方法应运而生。

1制度要求

近年来随着地基基础检测市场的开发,地基基础检测市场逐步出现恶性竞争、检测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结构安全。为此,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进一步加强检测管理,规范检测行为,已在2016年建立实行地基基础静载荷试验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上传制度。其他省份也将逐步开展工作。

2测试系统

2.1 传统静载试验

传统静载试验的前期室内准备工作主要为方案的编制,现场主要为劳务方堆载平台的搭建,平台搭设完成由现场检测员完成位移传感器及油管、油泵、千斤顶的连接安装,即可安装方案的加载级数进行试验。堆载平台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自动上传静载试验

自动上传静载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对繁琐,在完成方案的编制后,需登陆监控平台的网站,完成基本工程信息的登记,选择试验人员和试验设备(确定后不可更改),申报方案,等待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现场试验。现场试验需要完成自动上传静载仪的安装(包括主机、数控基站、油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千斤顶、油泵等的连接),并自检以保证数据能实时上传,见图2。

3对比分析

3.1 传统静载试验

(1)优点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检测人员前期做好检测方案,现场试验时指挥劳务工人搭设堆载平台,再将百分表、压力表、千斤顶、油泵等连接安装调试好,即可进行试验,操作较简单,检测人员无需携带大量的仪器设备奔赴现场。

(2)缺点

a.监管部门无法有力的监督试验过程

传统静载试验的过程控制及结果完全由检测人员掌控,对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大吨位的静载荷试验,某些检测单位或检测人员为了些许利益或是力求试验快速简单的完成,其中也不乏作假者,政府部门对此的监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b.危险系数高,工作强度大

静载试验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一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至少需要持续25个小时,而且每次读数均需由检测人员钻进堆载平台内部进行人工读取百分表并记录,工作强度较大,危险性高,若是碰到雨天更是满身泥泞。

c.人為因素大,误差大

传统静载荷试验的现场检测,均由检测人员进行加载及卸载,试验人员并不能精确的控制油压,沉降也是由试验人员观察百分表读数得到,读取百分表时亦会产生误差。

3.2 自动上传静载试验

(1)优点

a.监管部门远程实时监控试验过程

静载仪实时上传试验数据,并附有现场关键部位照片,监管部门能在室内对现场检测情况和数据进行监控,监控网站更是有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对异常问题进行辨别提取,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b.安全系数高,工作强度小

自动上传静载试验所采用的静载仪自动化程度高,其自控程序是按照所选规范严格执行,自动记录读数,自动加、卸载[2], 出现问题也能发出警报以及时解决,检测人员在远离堆载平台的安全区域也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试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出具的报告由监控网站直接导出,减少了工作量。

c.人为因素小,误差小,过程受控,数据更真实

自动上传静载试验在数控基站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外加远程监测系统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抄表模式,误差较传统方式小,数据也更真实。

(2)缺点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较繁琐,试验中变更方案较麻烦,设备配件较多,携带不方便。

4总结

综上所述,人工测试方式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工作强度高和危险性高,“安全第一”始终是试验人员的首条准则,采用自动化仪器采集数据极大的规避了试验人员现场的安全风险。而且自动测试方式在取得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方面是人工传统测试方式远远比不上的,自动测试方式在整个试验过程都能被远程监控,这也是自动测试方式最关键的优势所在。因此,在精准性、工作强度、安全性、受控性这几方面是自动静载仪表现较突出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刘云峰,蔡春祥,郝文丽 智能静载测试仪在工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国土资源, 2006, (3): 40-41.

[2] 张雪漫,自动静载测试仪在工程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4): 42-43.

(作者单位: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王文攀(1987 —),男,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地基基础检测、工程物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