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活动?素养

2019-10-21 19:38张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议题法治意识

张华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笔者认为,围绕议题来设计活动进行教学是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研读《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时,对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中国为什么能”、“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以及“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等议题颇有感触。现分别以四个议题为例,谈谈如何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以渗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浅显体会。

一、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决定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认同培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加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有责任将政治认同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来培育。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中国为什么能”,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认同。

〈案例1〉议题:中国为什么能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情境结合,透过“中国为什么能”的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体会中国飞跃,涵养爱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以小组合作学习、社会调查等方式查找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事实材料;利用课余时间亲身体验消费时代的无人超市、中国高铁等,并拍摄视频,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课上分组展示交流课件和视频,畅谈“中国发展”。

活动要求: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引导自身客观回望历史、理性审视现在、热情展望未来,逐渐形成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境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总结、生成,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并从内心认同这些观点和理论,并通过践行更好地内化于心,真正让学生因“知”而“爱”,因“爱”而“信”,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認同。

二、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课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性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案例2〉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情理结合,透过“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议题,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把握条件转移,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和“不变”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课上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和不变”的论题展开辩论;课上针对“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活动要求: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变”。要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就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让学生因“知”而“懂”,因“懂”而“理”,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三、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理念,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对法治的信仰,需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案例3〉议题: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责任担当,透过“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的议题,探究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体会亲情责任,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立法原因和具体法律条文;课上引用案例,模拟法庭,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培养法治意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亲身实践,“我”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体会亲情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意识,说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活动要求: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立法原因、感受法律权威、体会亲情责任,让学生因“知”而“尊”,因“尊”而“守”,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四、注重境实结合,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思想政治学科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学科引导学生公共参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注重境实结合,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案例4〉议题:我们怎样当家作主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境实结合,透过“我们怎样当家作主”的议题,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体会当家作主,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实地考察小区停车现状和到居委会了解停车要求相关情况;课上通过设置情境问题“我家汽车回家天天找车位,你愿意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课中设定一个模拟听证环节,从前期准备“听证会的主题确定、会场纪律、流程、其他注意事项”到“角色模拟”,进一步加深民主体验,深化民主认识;课后通过学习,鼓励学生为“解决小区停车难出谋划策”,落实行动,积极参与民主实践

活动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本次活动经历小组討论、操作实验、模拟听证、化知为行四个环节,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让学生因“知”而“会”,因“会”而“行”,注重境实结合,体会当家作主,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新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笔者将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

2、十九大报告

3、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2)

4、周步兵.议题的情境意蕴.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10)

5、王定国.思想政治课:重科学,更重精神.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9)

猜你喜欢
议题法治意识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