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社会活动及作用探讨

2019-10-21 17:20张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许多东南亚归侨中的有识之士为了增进侨友间的互助互爱,加强中国与侨居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把在京的各自侨居国的归侨和侨眷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东南亚各国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近年来,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备及开馆后,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参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涉侨物品的征集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社会活动及作用,进一步达到共建侨胞之家的设想。

【关键词】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征集;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广东和福建是传统的侨乡,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来源于此,祖籍在北京者并不多。但是從20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新中国成立,国家国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实践需要大量的人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或是东南亚华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回到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北京成为众多华侨心中期盼的去处,同时,北京专门成立了留学生归国事务处理委员会和归国留学生招待处,办理接待、学习、工作、安置的事宜,使归国留学生和华侨感到温暖。至此以后,在京的归侨侨眷人数逐渐增多。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在京归侨和侨眷的活动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侨联组织进行管理,他们自己并没有组织任何团体。而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个重要因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的成立:一是“文革”结束后,国家的政治氛围较为宽松,在“文革”中因为各种海外关系影响受到牵连和迫害的归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各种错误得到纠正,海外关系得到正常认可。在此情形下,大家急需一个共同组织来倾诉情感,找到归属。二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较为落后,与世界的联系需要重新恢复,面对发展的需要,西方等国因对中国缺乏了解,对投资中国持怀疑和观望态度。面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自海外华侨以及香港和澳门的投资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归侨成为联络外资最有利因素和渠道。基于以上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许多东南亚归侨中的有识之士为了增进侨友间的互助互爱,加强中国与侨居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把在京各自侨居国的归侨和侨眷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东南亚各国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可以说,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的成立,在加强归侨侨眷情感交流的同时,更为祖国的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的概况、现状及近年来的一些活动亮点

(一)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的概况及现状

在京归侨侨眷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成立了13个涉侨社团,分别为北京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北京越柬老归侨联谊会、北京菲律宾归侨联谊会、北京印尼归侨联谊会、北京缅甸归侨联谊会、北京泰国归侨联谊会、北京广东五邑侨乡海外联谊会、外交部侨联、北京市侨联香港达德学院北京校友会、北京日本归侨联谊会、北京朝鲜归侨联谊会、北京蒙古归侨联谊会以及北京印度归侨联谊会(北美及欧洲常称“同乡会”,这里不做介绍)。

这些社团起初是在国内涉侨部门和海内外华侨华人社团朋友的支持帮助下成立的,后发展为居住在北京的各国归侨侨眷自愿联合组成的群众组织。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北京越柬老归侨联谊会等,会员大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国升学或留学归国的各国华侨。社团紧密依靠顾问、理事、会员的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团结互助、友好联谊、联合各兄弟友好团体等多种活动,其宗旨是团结和联络各国归侨侨眷等会员开展联谊和为侨服务活动,开展中国与他国友好交往,发挥民间使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社团在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等方面为祖(籍)国和首都建设事业都做出了贡献,目前,很多社团发展成为在北京乃至境内外侨界社团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团体。

(二)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近年来的活动亮点

在祖国遭遇重大突发性的天灾、疫情的斗争中,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都积极组织,建立“爱心互助基金”,接受扶贫救灾的捐赠,号召会员志愿参与救灾抢险行动。在多个贫困地方参与捐建“侨(爱)心工程”“侨心学校”,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美德。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在京涉侨社团在筹建场馆时积极捐资,举办奥运会时,自愿参加志愿服务。这些社团多办有社团刊物,有的在海外也有发行,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条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还积极组织联谊活动,邀请海外华侨华人参加,大家彼此沟通情感,互通有无,利用社团的纽带将大家联系到一起。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筹备过程中,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也起了重要作用。对待藏品征集工作,他们积极配合,广泛宣传,多方沟通,尽量多的在归侨侨眷及海外华侨华人中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捐献给博物馆,并积极履行联络员职责,力求最大范围地帮助侨博征集涉侨类藏品。可以说,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虽为民间社团,但始终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侨博建设与通过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征集涉侨文物的意义

中国人在移民海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传承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居住国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侨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侨博的建立正是具有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的职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华侨文化的重要机构。

(一)侨博建设的重要意义

1.侨博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在当前华侨文化建设和人文交往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侨博与海内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相比,虽然总体规模较小,藏品量有限,但能有效彰显华侨功绩,弘扬华侨文化和精神,推动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让居住国政府和人民透过展品了解华侨华人历史,客观公正地看待华侨华人,营造有利于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良好人文和社会环境。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侨博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民间及侨界的重视,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侨博是华侨文化阵地,在打造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华侨历史文化是华侨华人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当前侨务部门开展侨务文化工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文化资源。侨博保护、收藏、研究、展示的是一部华侨历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系统反映了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革命史和贡献史,可以满足观众特别是华侨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让国内侨界和海外华侨华人获得精神慰藉。侨博还是挖掘、发展、研究、弘扬华侨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其开展的很多研究,着力剖析华侨历史和华侨华人社会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问题的本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服务于当下华侨华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侨博是华侨华人了解自身历史,加深文化個性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传承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精神家园。

3.侨博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起保障作用

中国人敦宗睦族,十分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早期海外移民一旦在海外立足,往往携家带口,集中向该地迁移,形成了许多地域或民系集中向某个国家移居的现象。这使得侨博不仅是展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不同种族和文化观念的人群了解华侨历史,并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侨博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所反映的华侨历史文化,既是华侨华人传承、发展和丰富祖(籍)国历史文化的结果,也是华侨华人与不同国家,种族的历史文化交融的结果,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侨博的藏品文献资料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因此它是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4.侨博是公共外交的窗口,为树立对外良好形象和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服务

侨博是公共文化机构,面向世界各国观众开放,海内外观众包括外籍人士通过侨博的展示和服务,在获取有关华侨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然获得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价值理念及文化观念等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华侨及中国的正确观念和良好形象。

同时,侨博作为增进对华侨华人了解和尊重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开展公共外交的依靠力量及对华侨和中国友好的力量。目前有5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他们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及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靠力量。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华侨真实的历史和所作出的贡献缺乏了解,而侨博全面、真实地展示的历史文化,是华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贡献当地的客观体现,是驳斥排华、反华的重要依据,十分有利于各国政府和民众了解历史真实,澄清错误认识,形成对华侨华人及中国的正确观念,进而有利于华侨华人在中外交往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侨博作为承载华侨历史文化,服务世界各国观众特别是华侨华人的重要机构,是涉侨部门建设华侨文化的重要阵地及开展侨务文化工作的重要平台。在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人文交流和提升软实力的大环境下,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重视和发挥侨博的独有优势和功能作用,对服务华侨文化建设和中外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征集涉侨文物对侨博建设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侨博新的任务和责任。保存、研究、教育三个功能相互补充又各自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成为侨博工作的重心和难点。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就是拥有好的可以展示华侨历史文化的藏品,藏品是博物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几座华侨博物馆来讲,藏品的征集工作有着巨大的收获同时也有着很大的拓展压力。藏品征集的意义是什么,借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征集启事中的一句话来说最为恰当:“为了充分展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奋斗历程,展示广大华侨华人对住在国与祖(籍)国的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为目标,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好藏品征集,对侨界和侨务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以侨博为例,目前馆藏大量藏品是依靠海内外热心的华侨华人捐赠得到的,但随着展览数量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对藏品征集要求和征集方向逐渐增高和细化,对工作展开而言难度逐渐增强,如何更好地征集藏品就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说,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是很好的合作对象,以新加坡的陈来华先生无偿捐赠一大批收藏品为例,它补充了我馆许多海外华侨史方面的收藏空白,对新馆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助力。看似偶然概率性的捐赠事件,其实背后有许多工作人员长期联络沟通的工作作为铺垫。作为人员有限的博物馆,更广泛的联络沟通就必然要寻求合作。

海外侨胞和国内归侨侨眷长期关注、支持侨博的建设和发展,从筹建开始,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界倾力支持,涌现了一大批热心人士,他们提议建馆,捐款赠物,协助征集华侨文物文献资料,与侨博及国内侨务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共同推动华侨文博事业的发展中,侨胞们加深了对祖国和家乡的认识,增强了对祖(籍)国的向心力。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作为在北京乃至境内外侨界社团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团体,作为侨胞们思乡念祖的寄托之地和精神家园,实际上业已成为华侨华人联系祖籍国和家乡的重要文化桥梁。如以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为纽带,推行联络员制度,帮助侨博在不同国家进行广泛宣传,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藏品征集范围,扩展藏品征集渠道,同时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侨博的认同感。

三、近年来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参与涉侨物品征集活动分析

(一)侨博与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合作的优势

首先,由于联谊会特殊的跨国信息流通性,在征集需求的广泛通知和征集线索的快速获取上有着天然、强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侨博非常渴望的。联谊会的成员是长期并且持续存在的侨界动态关注者,是侨博最合适的信息来源或是征集助力。

其次,联谊会中许多人作为归侨或侨眷,可能就是侨博所需实物的持有人或是持有人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在意的许多老物件也许对侨博来说就是非常值得征集留存的。因此,与联谊会的合作不仅可以增强部分归侨侨眷对所持物品价值的了解,达到更好保存实物的目的,更可以强化其公益意识,让更多人愿意以捐赠的形式把实物交给博物馆保存,留给世人了解祖辈过往历史的机会。与联谊会沟通合作,可以更广、更深地辐射侨博的征集信息,减少有重要意义的实物被丢弃现象的发生。

另外,查看各联谊会会刊不难发现,各会出入主要侨居国的频率和接待各国华侨华人群体来访的频率较高。如果合作得当,联谊会对于侨博的海外征集将起到很好的宣传、牵引作用,有助于博物馆征集工作的发展扩大。

(二)联谊会与侨博合作的优势

首先,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联谊交流,寄托对侨居国亲友的思念和对往事的追忆。而涉侨类藏品的征集工作正是对这些回忆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与联谊会工作颇有交集。对联谊会会员而言,个人捐赠以及帮助征集藏品不仅寄托了自己或家人对曾经侨居地生活过往经历的怀念,更是支持与参与国家公益事业的良好渠道。

其次,与侨博合作可以达到联谊会活动扩大化和丰富化效果。如联谊会的会刊是会员以及归侨侨眷互相沟通、联系的纽带之一,也是了解联谊会工作的一个直观窗口,为彼此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今信息时代的交流联络渠道颇多,侨博的征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为联谊会增开了新的交流平台,除单向的文字交流外,藏品资料搜集工作也给予联谊会工作新的方向,内容更丰富,更有挑战性,从原来简单的点滴记录变为在博物馆合作引导下向更细化、更深刻的方向发展,在帮助搜集到一件珍贵实物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时,其实就是在回忆中创造未来,实现个人价值。会员会发现他们的工作除了分享回忆与快乐外还能找到更多重要的社会价值,资料可以丰富侨史研究,实物可以证明回忆的真实与历史时刻。

另外,联谊会自身面临的发展瓶颈也可以通过与侨博合作来克服。许多联谊会面临着青黄不接(继承人难寻)的现象,侨博可以潜移默化地起到对联谊会下一代接班人的教育作用,在与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中,联谊会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员为同一个目标互相了解沟通,加速磨合。

(三)初步合作——藏品征集联络员制度

侨博正在尝试推行“藏品征集联络员”制度,聘请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等相关社团组织成员代表及热心人士为侨博藏品征集联络员,共同为增加藏品存量而努力。现已多次召集北京市相关涉侨组织或联谊会成员代表及个别热心人士进行座谈,介绍侨博发展,并征求北京市各侨团组织关于协助开展藏品征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明确藏品征集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

(1)线索及其相关信息的收集。通过相关途径获取线索及其相关信息,如通过会刊、特刊或接待海内外人员来访所了解的涉侨物品和资料。

(2)线索及信息的整理与反馈。在获知信息后及时填写“征集信息线索表”,发到侨博邮箱。遇到物品价值较为突出或情况紧急的可随时电话联系侨博藏品部人员。

(3)协助落实线索。在与物品所有者取得联系以后,可转交侨博藏品部征集人员落实,也可协同落实,必要时可直接接收藏品,再与侨博藏品部征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4)宣传征集事宜。如派发侨博藏品征集启事,在相关联谊活动上介绍侨博相关情况与征集事项,或邮寄藏品征集启事给会员或相关侨团单位及个人。

藏品征集联络员制度是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在行方案,随着这个方案的推进,揭开了侨博与各社团合作的新篇章。不过这只是一个开端,如何把局面真正打开并将工作越做越好,还需要双方通力合作,不断细化合作章程,丰富合作形式,在实践中探索更科学的方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不断发展中谋求持久与创新。

(四)总结与思考

首先,令人感动的是在座谈会及相关联络员的大力宣传下,一些组织和个人踊跃提供了一批批线索和资料,许多联谊会的联络员更是率先捐赠了一批珍藏的实物,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人钦佩,一些海外热心华侨华人也在联谊会的联络下加入到捐赠群体中。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目前推行“联络员制度”的不足与局限:北京的联谊会总数、成员人数、群体力量有限,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计划的推行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将这个合作方法推行成功,并可以作为范例推广到全国各地其他联谊会,将是侨博要考虑的。

同时,华侨文物不同于传统文物,由于它的时代特征不明显,艺术收藏价值不高,而且因为近现代文物历史时期不长,生活用品或器具使用的连续性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延续性等特点,华侨文物征集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有时惊喜连连,有时困难重重。如何保证参与合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征集工作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参考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下面对侨博与联谊会合作征集工作的推行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征集物品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征集人员持久地关注相关信息与联系各方。而新馆本身人少、工作量大,如何保证合作长期有效推进,一方面需要合作组织者的积极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经过观察挑出适当的人员作为常务接洽人员,以保证合作工作有效运行,把纸上谈兵变为实际操作,推动合作科学持续发展。

(2)许多现已征集到的藏品由于经历了一些年代,容易出现记忆模糊现象,无法保证历史事实的准确性,所以,在征集物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联系核实信息,并且尽量把特定的历史环境考虑其中,加以分析,尽量保证文物信息的真实与完整,达到保存历史内涵和传递的目的。

(3)重视收集的完整性,不能只征集某件重要物品而忽视与其息息相关的普通物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完整征集,如在征集重要历史人物的日常手稿等物品情况下,日常用品须注意征集,保证用于展览时起到完美复原生活场景等作用。偏重于典型文物的征集形式,容易在展陈时造成用物拮据的局面,难以有效的给观众留下直观印象。在保证征集原则和征集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护、收藏更多文物,使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在侨博成功还原,真正让观众走进历史时空,与藏品和当时的环境形成共鸣,真切地收到侨博想要传递的信息。

(4)重视未来文物的征集。许多在现在来讲背景特殊的当代物品用传统的文物概念无法定义为文物,但无疑它们又是重要的,它们是“未来文物”。国际上也有对这类文物收藏的实例,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2010年制造于中國广东省深圳市,这其实是非常现代的一件藏品而且并不是艺术品,平常都能见到,但它代表了人类进化的重要历程,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太阳能产品代表作,这放到未来绝无争议是一件藏品,着眼于未来它值得收藏。个人认为,这个观念用到涉侨文物的征集中也是非常合适的,如当今华侨华人在国际上做出的重要事迹、重要发明突破、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代表作也是值得侨博拓宽视野,纳入藏品征集范围的。

以上这些征集的理念如与各社团合作,将提高征集联络员的征集素养,提高征集藏品的质量,完整保存藏品的原始信息,在着眼未来的基础上把征集工作做好。

总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要在科学学习国内外博物馆優秀征集方案的经验基础上,科学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征集方法,并且要重视与联谊会等团体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双方发展并为社会服务。

四、侨博与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通过社会教育项目,共建侨胞之家的设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模式的不断丰富,近年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所逐渐成为了青少年、儿童和社会人群的新课堂。侨博也承担着社会职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公益活动的常驻地。对于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而言,与侨博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成为必然。

参看目前社会存在的合作模式,可以简单把可行的合作项目分为多联谊会模式、单联谊会模式和会员模式。

首先是多联谊会模式。若要推动大型的社会项目,如联合举办涉侨专题展览或相关主题活动,从前期征集、搜集史料、访谈、整理归纳、策展、布展、活动宣传、展览运行,到后期的专刊,都需要联谊会和侨博通力合作,不管是已经提到的征集、搜索、宣传方面,联谊会是不可忽视的既存和潜在力量,还是访谈、整理方面,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1+1大于2”的理论,同样的工作齐心聚力将发挥不一样的力量。

其次是单联谊会模式。可以分为联谊会到侨博和侨博到联谊会两个方向,一方面联谊会可以借用侨博场地举办各项活动,组织常规活动,如宾客、会员参观、听讲座、联谊会周年纪念活动等;另一方面,侨博可以走进联谊会,由他们带领了解归侨历史与现状,更好地了解侨博工作的对象,使博物馆工作与时俱进,始终“接地气”。

再次是会员模式。很多联谊会会员本身就是一本侨界教科书,让其在侨博举行沙龙讲座,讲述侨史势必会栩栩如生,格外生动;另外,联谊会会员也可以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和会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特殊存在会让侨博志愿者团队更具特色,同时使其社会价值更充分地实现。

综上,联谊会与侨博的合作互动将有助双方的发展、飞跃,推动双方分别成为社会团体和博物馆界的新星,即使只是在设想阶段,让我们激动不已。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与侨博共同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同建好侨胞之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康庄.试论华侨博物馆在当前华侨文化建设和人文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J].八桂侨刊,2013.

作者简介:张晶(198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华侨藏品管理与资料研究利用,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