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2019-10-21 18:35陈姝聿侯志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

陈姝聿 侯志力

【摘要】本文首先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针对其在全球范围内与古代玻璃间具有的联系及其如何推进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进程展开了探讨,同时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远古时期,部落及外交沟通、联系对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产生的影响等,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古代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玻璃

【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丝绸最早在中国生产,历史较为悠久,从本质意义上讲,丝绸之路主要指的为一个促进欧亚技术、经济及文化等沟通的动脉的代名词,中国是其在亚洲的中心点,并非终点,可经由此点继续往周边区域延伸,例如东南亚等。就古代中外技术及文化的交流来讲,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均至关重要,针对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制品及技术的传播及交流产生的影响及起到的作用加以深入探讨和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及古代玻璃的沟通及联系

(一)草原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和我国北方及蒙古等地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中国境内的游牧部落以鲜卑族以及塞族等为主,该丝绸之路上的游牧部落始终保持着迁移的状态,因此,在公元前一千年基本难以发现存在丰富埋藏的目的,仅有在游牧部落定居并开始农耕活动以后,可以挖掘的遗物及遗址才会出现等。该丝绸之路上较为著名的墓穴为冰冻古墓,产生时期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期,主要出土文物包括漆器及丝绸等,但并没有出土玻璃制品的相关报道。草原丝绸之路的北道从我国蒙古草原北上至贝加尔湖区域,随后西区南俄草原,再到伊朗。北道中发现的古代玻璃较少,且并没有西伯利亚等地区较为早期的古代玻璃相关的报道,依旧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1]

(二)沙漠丝绸之路

在汉通西域以后,该丝绸之路成为了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行的主要区域为中国的新疆地区,可具体分为新道、北、南三个路径。自西北出土的可呈现出较高中国文化特点的古代玻璃,主要包括由钠钙硅酸盐玻璃及铅钡硅酸盐玻璃制成的玻璃珠及玻璃饰品等,待发展到汉代时,这些玻璃经由沙漠丝绸之路逐渐传至温宿、和田等地区。现今,中亚地区都未曾发现钾硅酸盐玻璃等出土,因此,上述古代玻璃也没能跨越帕米尔高原向西传播。基于有关研究可以得知的是,最早自西方途经沙漠丝绸之路的玻璃技术传播主要在西周及春秋时期。

(三)佛教丝绸之路

中外存在较多对该通道进行描述的文章,但考古的证据相对较少,中国及印度间进行的贸易往来存在间接性,近年来,我们针对中国西南及南方的古代玻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对该丝绸之路中古代玻璃的分布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基于对秦汉时期古代玻璃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的是,该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主要包括钠钙硅酸盐玻璃以及铅钡硅酸盐玻璃等。出土于西南区域的古代玻璃制品,基于纹饰及造型的分析,可以得知的是,其受中国内地的影响较为深刻。所出土的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特点的钠钙硅酸盐玻璃较少,由印度到缅甸传入的可能性较大,但途经佛教丝绸之路需要“翻山越岭”,运输易碎性较高的玻璃制品的便捷性较低,因此,也存在经由沙漠丝绸之路转至青海向南传入的可能性[2]。

二、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影响

(一)玻璃化学成分的变化

我国本土玻璃的体系主要为PbO-SiO2系统以及PbOBaO-SiO2系统,此类玻璃具有较高的易碎性,基本无法承受较为明显的冷热变化,所以,通常不会将其当做日常器用的材料。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古代玻璃无法良好地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这也使其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发展至唐代时,我国开始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丝绸之路传入的钠钙玻璃配方,使得玻璃制品日渐变得耐用、结实,加大了其成为普通日用品的可能。[3]

(二)艺术风格及材料观念的转变

随着丝绸之路而来的异域风情,对我国玻璃艺术的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于西亚、东亚、欧洲等地的丝绸之路将沿线的多种风格良好地衔接在一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萨珊及罗马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玻璃的色彩及造型等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有别于传统的厚重及沉稳,该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开始变得透明、轻薄起来,色彩也不断趋于亮丽化。发展到隋唐时期,我國的玻璃制品开始呈现出了较为浓厚的波斯风情,其装饰手法在贴塑、磨花等方面均日渐发展成为了更为精细的工艺。[4]

三、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技术传播及发展的促进

(一)西方玻璃制品及技术的传入

自盛唐时期开始,中外交流日益密切,此时也是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及伊斯兰教出现的时期,伊斯兰玻璃得以发展,一些体积较大的玻璃器皿开始传入中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即为经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皿,此类器皿无论是从图案上还是制造工艺上,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伊斯兰文化特点。构成此类玻璃的化学成分均属于与AL2O3及K2O含量存在差异的钠钙硅酸盐玻璃,且各时代进口的各种类型玻璃的标志均不同。出土于北方的北宋至辽时期的经由伊斯兰玻璃制成的玻璃器皿,其成分也存在于钠钙硅酸盐玻璃系统之中。

西方地区在进行玻璃器皿制作时应用的吹制技术,以及我国引入的存在较高化学稳定性的钠钙硅酸盐玻璃成分,均对我国自主制作玻璃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出土的一些玻璃器皿来看,我国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相关的外来技术,并可以利用其制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玻璃器皿。

(二)中国古代玻璃及技术的传播

和我国距离较近的国家主要有朝鲜、越南等,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和这些国家便有所往来,待到秦汉时期,此类来往更为密切。发展至汉代时期,朝鲜和日本委派使节来华,中国也逐渐开始了对越南的统治,下文将针对中国历史上个性化较为明显的古代玻璃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钾硅酸盐玻璃。我国古代此类成分的起源现今依旧是玻璃考古界中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古代两河流域和罗马等地区并未出产过此类玻璃,但公元前二到三世纪的钾硅酸盐玻璃曾在印度出土,因此,认为阿里卡梅都为此类玻璃的主产地,并经由海上逐渐传播至朝鲜等地区。据最近的相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在中国出土的由此类玻璃制成的物品产于战国时期,在两汉时期由此类玻璃制作而成的玻璃珠和装饰物品等通常会和铅钡硅酸盐玻璃共同进行墓葬。在越南、印度等地区出土的此类玻璃化学成功成分均较为类似,且此类玻璃在中国出土的时间最早,现今出土的古代玻璃文物数量相对较多,因此,此类玻璃也可能是从广西等地经由海上传播到各个地区的,具体起源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铅钡硅酸盐玻璃。此类玻璃是我国文化特点最为显明的古代玻璃,传入日本的时间也相对较早,据相关资料证明,日本最早发现此类玻璃制品的时期为弥生时代的中期。中国古代玻璃具体是经由陆路传播至朝鲜半岛中,现今已经出土的最早的经由此类玻璃制品为公元前一世纪到三世纪的玻璃珠。[5]在朝鲜中出土的玻璃珠比日本要早,因此可以认为此类玻璃是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再传播到日本的。据有关分析可以得知的是,此类玻璃不论是越南、朝鲜还是日本,都属于较为早期的古代玻璃,且出现的年代均比中国要晚,化学成分及玻璃的造型等均和中国古代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十分类似,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这些国家的此类玻璃是经由中国传入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境内由北到南共存在四条丝绸之路,不同时期进口玻璃器皿的具体路线主要是经由当时地理及政治形势而决定的。从总体角度上而言,战国及两汉时期北方沙漠丝绸之路是进口玻璃最重要的通道,进口物品多为饰物及玻璃珠,携带便捷性较高。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宋、唐以后的玻璃器皿主要经由海上通道进口,尤其是体积较大的玻璃器皿。我们还需要通过对四川、印度等地出土的早期玻璃文物的研究,对丝绸之路进行更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李春梅,胡玉春.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一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路沿线文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10):48-49.

[2]玉时阶.山地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广西通向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7(6):84-88.

[3]王枫云,陈亚楠.古代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城镇兴衰的内在机理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9):206-213.

[4]玉时阶,玉璐.山地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广西通向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18(3):104-109.

[5]唐家路.華光闪烁的中国古代草原丝路——《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评析[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2):80-82.

作者简介:陈姝聿(1987-),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本科,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与研究;侯志力(1977-),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本科,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管。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