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创作技法探析与思考

2019-10-21 21:00戴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摘要】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12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音乐文化一直十分繁荣。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激发了许多作曲家的创作兴趣。作曲家以西方创作技法为基础,将广西器乐作品的创作提升到专业音乐创作领域,在运用西方作曲技巧创作的同时,仍然十分注重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因此,本文以近10年创作的广西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为例,进行梳理归纳,对作品编制的运用、创作技法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对器乐作品创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现状;创作技法;创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广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是器乐作品创作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中可以发现,作曲家更加注重将民族化的音乐风格同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使得一些广西器乐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在当代涌现出了一批中国作曲家,他们大量吸收和学习广西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技法和内涵,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將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在作品创作结合的过程中,想要保留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特色还需要通过各种创作技法来解决问题,将其作为课题来研究回答。

一、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创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建设,促进了广西和东盟各国之间全方位的交流,使广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就音乐创作而言,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风格器乐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上反映了广西的人文、民俗、景观,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目前整体来说,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创作力量以专业院校为主,其他专业歌舞剧院团体为辅。

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每年都有大量的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演奏,如:吕军辉作曲《岩画之舞》为民族室内乐作品,作品运用广西壮族音乐素材,以古朴的音乐语言、动感的节奏,传递出一种神秘而粗犷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广西宁明华山岩画的惊叹与崇敬。钟峻程作曲的钢琴二重奏《二音列民歌》,作品采用广西壮族的一首两个音的民歌为主题。侯道辉作曲《古城新韵》以壮族音乐元素及广西西林壮族民歌《正月新芽多》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具有浓郁的壮族民间音乐韵味又不乏时代气息。曾海平作曲《海的诉说》,作品采用北部湾京族民歌为素材,并以竹笛四重奏的演奏方式,欲表现南海的旖旎风光以及渔民生活劳作的情景。戴伟作曲《丝路欢歌》,作品采用了广西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并结合东盟十国的特色乐器进行创作。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民族调式交织与融合的技法,使我们在聆听时感受到音乐是沿着丝绸之路,穿梭东盟各国,来到中国广西,在此相聚欢歌的场景。

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器乐获奖作品:戴丽霞作曲《那呼潺潺》长笛、单簧管、钢琴三重奏,作品取材于桂西地区音乐素材,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描绘壮族山寨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关怀下山更青,水更秀的日新月异景象。作品在和声运用上追求五声性风格,采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声模拟壮寨山间滴水的自然景观以及少数民族山寨特有的“叮当摆”生活画面。在创作技法上,注重乐器间的相互对话,采用各声部不同的律动,即节奏交错的手法,描绘壮族山寨特有的生活场景。戴伟作曲《古寨乐影》为琵琶、二胡、古筝、笙、打击乐而作,此作品意在描绘骆越古国的边关古寨,曾留下的那一曲曲、一幕幕汉唐音乐、西域音乐、骆越民族音乐;同时,也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更迭,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交流、融合,最终在此形成了繁荣与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编制及作曲技法

在历年优秀民族风格器乐作品中,形式上有独奏、重奏、合奏、协奏等方式。编制上也是丰富多彩,既有纯民族乐器编制,也有纯西洋乐器编制,还有中西乐器混合编制。如丁铃作曲的《花竹帽》、邱玉兰作曲的《蝶之舞》在编制上都是钢琴独奏作品。钟峻程作曲《二音列民歌》为钢琴二重奏,其编制相比较前两首层次上丰富许多;戴伟作曲《古寨乐影》、吕军辉作曲《岩画之舞》在编制上为纯中国民族器乐重奏作品;侯道辉作曲《古城新韵》编制采用了广西特色民族乐器“啵咧”;陈坤鹏作曲《布洛陀的故事》编制上采用了广西特色民族乐器“马骨胡”使作品更具民族风格;戴伟作曲《飞歌引》采用琵琶、长笛与钢琴的中西混合编制。这些作品题材上都表现出对广西民族人文文化的热情、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这不仅树立民族文化和自信,还在民族音乐传承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许多作品在创作上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如钟峻程作曲的《二音列民歌》,作品采用广西壮族的一首两个音的民歌为主题。使用看似简单的两个音与复杂的十二音作曲技术相结合,两台钢琴快速和变化的音型使得简单的民歌呈现出不简单的音响,民歌的两个音在十二个音的立体音群时隐时现,凸显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丁铃作曲的钢琴独奏《花竹帽》取材于毛南族的民间歌调《买顶花帽给妹戴》,作品采用了半音关系调性叠置与交替的手法,并结合了近现代的和声与变节拍等技法进行创作,试图表达对爱情的神秘、美好与向往的遐想。戴伟作曲《骆越印象》采用序列音乐、“铜鼓音响”的创作技法,将中国五声调式与现代调式音阶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悠远、质朴、热情的骆越意象。这些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给器乐作品带来新的音响与和声色彩,音乐语言也更为丰富了。

三、对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创作的思考

(一)当下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发展,传承、发扬、创新仍然是主要的任务。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各国文化的友好交流,让我们认识到了不能够仅仅只是依靠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来发展民族器乐音乐。因为如果一味大量地使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来创作本民族器乐音乐,不仅使作品表达上缺失了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意蕴,久而久之会使新一代的学者对之失去兴趣,而被西方音乐文化所替代,这就违背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宗旨。因此,器乐作品创新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二)通过上文中对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的创作手法的分析,能够发现当代一批作曲家在创作器乐作品时,基本上都是在现有的广西原生态民间曲调基础上进行发展,使得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活的色彩。这些作曲家曾多次深入广西地区进行调研收集,积累丰富的音乐及人文素材,掌握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质内涵,使得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在表达其本有的音乐文化外,还能够向听众展示广西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热情洒脱的民族气质。这种对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变化提炼,所选取的音乐语言极具本民族特征,通过在乐曲的发展中追求音乐表达的画面感来引燃观众的想象力。这种将广西民族音乐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拉近了听众的情感,增加了对器乐的审美情趣,同时拓展了音乐本体的张力。但是,这仍然不能够满足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进度。老话说得好,“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创作中来。

(三)广西被称为“歌海”,是民族音乐的富矿,多年来,经过老一辈音乐家们不懈的努力,通过民歌集成等卓有成效的工作,将民族音乐这一矿藏大量地挖掘出来。但是,由于当下普遍存在的一种浮躁心理,造成了华而不实的学术态度,致使广西民族音乐的矿产未能充分进行深加工,生产能力也不够充沛,没有把矿产变成精品,原材料的浪费和流失同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在重視文化艺术传承的基础上,推进文艺事业守正出新,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生产力与质量,打造艺术精品。

(四)从广西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创作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之所以形成目前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因为我们国家对民族音乐的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而当下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又普遍采用西方教育体制,授课内容与课程安排主要以西方音乐内容为主。如作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全部采用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专门设立系统的民族曲式、民族器乐配器等课程,少数学院即便开设有此课程,也没有作为主要的教学计划和主干课程来开设。因此,专业艺术音乐院校需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人的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广西民族风格器乐曲作品创作的现状与技法,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要求我们在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的同时,民族风格音乐的发展应该借鉴和吸收对我们民族音乐有用的外来养分发展我们民族特色音乐,这也是当代的音乐学者需要努力而奋斗的方向与目标。最大化地发展广西地区民族音乐,更好地进行民族风格化的器乐作品创作,使得我国民族器乐更加繁荣健康地发展下去,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作者简介:戴伟(1981-),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