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船口“书本子”木版年画考

2019-10-21 21:00侯卫国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摘要】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个分布地域广泛、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位于山东西南-城的红船口并非特别知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但红船口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种类——“书(音同福)本子”,使红船口木版年画在民间木版年画的世界中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已经蜕变为艺术品的民间木版年画中承载了古老而深沉的文化观念,它作为一种对自然崇拜的物化形式,蕴含了当时社会的民间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及民间审美观念。希望有更多的专家级的研究者关注研究类似红船口木版年画这样的民间年画艺术,让拥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并承载着厚重民间历史文化的民间木版年画继续流传,使这一文化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红船口木版年画;多元文化结构;书本子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最具特色的年画是“书本子”,这种把年画装订成册的类型在国内独树一帜。作为鲁西南地区特有的婚嫁用品之一的“书本子”,“书本子”采用类似于古典书籍的包装,用蓝色土布作为封皮,封皮上与内芯的年画大小相同,但底面长度较长,可以包裹内芯,并与正面有布扣相系。“书本子”每册页数不等,少则10页,多则40页左右。目前市面上流传的“书本子”大多是红船口“复兴永”制作的,许多页面上印有“红船口”或者“复兴永”字样。“书本子”里的年画大多数表现戏曲题材,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和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主要是提供给妇女们绣花纳鞋底的样本,一般为花鸟花瓶图案。“书本子”在后期又出现带有女兵操练等具有特定时代气息的年画形式。书本子因为是嫁妆用品,一般备受妇女呵护,將之视作珍藏和纪念陪伴终生。“书本子”在民间一般有两种作用:第一,“书本子”被当地妇女作为收藏物件,用于存放收藏到的鞋样、花样剪纸,甚至于粮票等;第二,“书本子”上印制的民间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吉祥图案是妇女为数不多得到的故事典籍和文化教科书。

红船口“复兴永”字号民间木版年画的创始人为曹河宴(1884-1967),据红船口木版年画传承人曹洪诺(1944-)回忆,其祖父曹河宴是从范县学艺后回到红船口开设的年画作坊,其真伪难以考证,但是从年画风格和题材类别等方面分析,红船口“复兴永”木版年画和东昌府木版年画应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一、红船口“书本子”木版年画的现状

红船口木版年画传承人曹洪诺先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其子孙都没有继续掌握这门手艺,曹洪诺先生自“文革”后就再也没有印制过年画,家中现存老版寥寥无几。和东昌府年画刻印分离的方式不同,红船口木版年画属于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刻印一体化的制作方式,这种方式也影响了红船口木版年画的规模化发展,随着民国之后运河淤堵、战乱频繁等多方面原因,红船口木版年画逐步走向衰落消亡。

尽管曹洪诺先生身体依然康健,但由于不为人知的原因,他数次婉拒了社会和政府帮助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无心把祖辈的年画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而和老伴一起靠父亲传下来的纸扎手艺养家糊口。这也成为了红船口木版年画一个最大的遗憾。

二、“书本子”木版年画的田野调查

红船口木版年画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神马像、扇面年画、“书本子”和灯方年画四类。神马像、扇面年画和灯方年画在别的木版年画产地经常可以见到,但“书本子”木版年画是红船口年画独有的形式。

(一)“书本子”木版年画的题材

1.戏出年画

因为“书本子”便于保存的原因,红船口木版年画中大量的戏曲年画得以保存下来。戏曲自宋、元以来,一直是民间最重要的娱乐形式,红船口木版年画所在的菏泽地区也是悠久的戏曲之乡,红船口年画中留下如此繁多的戏曲年画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年画有《五雷阵》《秦琼观阵》《打金枝》等。

戏曲年画虽然也有平常年画除旧布新、驱邪纳吉、宣扬道德教化、推广文化知识的功能,但更多的还是纯粹的娱乐性的创作。红船口的戏曲年画并非简单的照搬剧照,而是创作者加入了特有的文人画的气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段丰富了戏曲本身的魅力。与其说红船口的戏曲年画记录了当时山东梆子、大平调、两夹弦这些戏曲的精髓,不如说其是以木版印的手段降低了文人戏曲画的制作成本,使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流传开来。

2.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有许多是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例如《李逵大闹忠义堂》《断桥》《姜太公钓鱼》等,主要表现的是水浒故事、白蛇传、三国故事、西游记、二十四孝等诸多题材。这类年画里的人物仍然多以戏曲人物的形象出现,但在表现上更加具有创造力,通过布景和空间中简单符号化的线条营造出远山、草地等更加精彩的视觉空间。

这类故事传说类的年画也成为了当时教育子女的教科书。通过这些年画,家中长辈可以以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教育和讲授历史典故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年画也成了孩子最早的启蒙图画教科书。

3.时事新闻

在民国和解放后,红船口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时事新闻特征的作品,例如《女兵操练》《纺织图》等。这类作品数量不多,但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

(二)红船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1.刻版

木版年画主要由刻和印两大工序组成,刻版是最为重要的程序,在刻版中又分为画样、上样和刻制三个部分。

(1)画样是木版年画制作的灵魂部分,如同当今动画片制作的原画部分。画面的布局、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以及场景的表现在这一阶段里已经完全成型,这一工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的效果。据曹洪诺先生讲,曹河宴从来都是自己亲手画样,从不交予他人。

画样的制作主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用线的浓淡一致,不追求笔墨的韵味效果;其次,用线的疏密要合适,粗细要相对均匀,过疏或过密都会造成印刷的困难;另外,要注意套版的线面连接,画样时就要考虑到套色版的对版问题。

(2)上样又称贴画稿,是指将画好的墨线稿贴于版面上。红船口木版年画的版材多用梨木板,大幅的版画也多用梨木板拼接而成,两头加以锔子固定。将木版刨光打磨之后,根据画稿的尺寸比对好位置,做好记号,在版面上均匀地涂抹面粉熬制的浆糊,然后将画稿按记号贴于板上,用鬃刷自中央向四周铺刷,这一工序讲究位置安排的准确性和铺刷的均匀。待干燥后用棉纱蘸油轻擦,使墨线在版面上浮现出来,就可以开始雕刻。

(3)刻版讲究刀法的运用。红船口木版年画以平刀和扁凿刻制为主,因为曹洪诺先生久不制版,所以现在只能从残留的老版、工具和曹洪诺的口述中探寻红船口木版年画刻版刀法的端倪。

2.刻线

刻线就是根据画稿刻主要的线的轮廓,用刀在线的两边下刀,在保留线的情况下刻除线周围的部分。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线的两边刀的倾斜角度:直着下刀刻出来的线久印不变形,缺点是时间久容易断裂;斜着下刀刻出来的线比较坚固,缺点是印久之后线条磨损变粗。这里的刻制要点就是长线下斜刀,坡度大,更加坚固;短线用直刀,更加清晰。

3.敲底

刻完线后去除不需要的空白部分称为敲底。做法是,先用弯凿(即圆口刀、U型刀)剔除,再用扁凿刻平。注意的要点是,首先不要损伤刻好的线条,其次敲底和线的交接部分最好是弧形,这样不容易在印刷的时候产生气泡。

4.修整

刻好的版子在经过试印后视需要进行适当修整,包括线条的粗细,敲底的深浅等。经过修整之后刻版工作基本完成。

5.印刷

(1)案子、刷帚与扞条

民间木版年画批量印刷必须需要画案,这里的案子就是一个专门的工作台。案子一般左边木材平板放置刻好的年画版,右边框架中空,在右边放置夹合纸张的活动木条,将成沓的纸张码平整后夹在木条上,便于翻动印刷。

刷帚用来蘸色上版,红船口木版年画中的刷帚一般由棕毛捆扎做成,也有用最细小的扫帚苗扎成的刷帚,也算是由于北方不产棕而就地取材的一种变通。

扞条是在纸张覆盖在版上之后手工压印的主要工具,是在一个长条木板上安装一个把手,长条木板下方覆盖一块棕皮扎紧,软硬适中又耐磨损。

(2)印制

第一步,先用刷帚在色盘中饱蘸颜料,然后快速均匀地刷满版面,既要保证各个角落都要刷到,又不要留过多的颜料溢出版面,保证版面的清洁。

第二步,用手翻纸,使纸张平整地覆盖于版面上,用扞条均匀灵活地擦过版面,再将纸翻起,重复第一步的操作,再印制下一张。

(3)套色印刷

套色印刷是木版年画中最有难度的步骤,对版不准的画会使色彩与线条不协调,形成错版。红船口木版年画中全部都是手工对版,由于节省木版材料的原因,有的色版会刻于线版的背面,套色时将线版取下,将色版版面朝上放置到案子上固定,用手去抚摸纸张与版面,以确定版面的位置。

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工具用于线版和套色版之间的固定,是由蜂蜡和烧过的糠灰揉制而成的小蜡球,有黏性而且不干燥,既能牢固地固定版又可以取下用于下次固定,类似于现今的蓝丁胶的效果。

当所有的线版和色版全部套色完成后,木版年画的印制工作完成,晾干后通过小行商贩卖到周边各地。

三、红船口木版年画的艺术表现

红船口木版年画在构图布景上有着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周围的杨家埠年画、朱仙镇年画相比较,看上去更加典雅秀丽,小巧精致,有着文人画的清新气质,在不拘边框的构图形式中增加了秀丽山水、花鸟草木,使年画的气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变得更加清雅绝尘,少了几分烟火气,多了几许文人气质。

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最多的是戏曲人物为主表现的故事。戏曲人物的形象特征经过了民间艺人的处理,夸张而不变形。牛郎和织女的形象动作自然又稍微夸张,既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反映了民间艺人对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准确把握。织女的体态优美,顾盼回首的姿态表现出对牛郎的留恋,牛郎的身体前倾,双臂上扬,通过肢体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衣服纹理和身体结构联系紧密,牛的表现突破了传统戏曲的束缚,以真实化的牛的形象替代了戏曲中的道具,展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造型能力。在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每个戏曲人物都具有不同的动作特征,或站或坐,或跪或卧,不同的戏曲人物的忠奸喜怒,通过具体的动作特征在小小的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服饰和武器道具各具形象,虽不像戏班演出的那样规范,但在方寸之中表现出荒野征战的宏大气势,表现出民间艺人在制作时不拘一格的丰富想象力。看似简单的服饰器具,却异常讲究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运用,无意中契合了构成学的基本元素。

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线条的运用。红船口木版年画的线条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美学特征,在流畅中追求挺拔,用线精练,拆除黑白只看线条能体会到中国线描的韵味。织女身上飘舞的丝带,充分展示了民间艺人制作时对线条的精准运用,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表现出丝带的飘舞转折,形成了类似于“吴带当风”的视觉效果。人物的线条表现简洁但意味深邃,使得人物构成“形神兼备”。通过精练的线条变化,戏曲人物形象在举手投足之间表达了丰富的性格特征,用最经典的画面语言表达了丰厚的“唱、念、做、打”戏曲特征。

红船口木版年画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是画面布局中小景的运用。在《鹊桥相会》中,重复的线代表了天河,平行中又富有变化,波浪形的线表现了水的动感;横线和小草区分了地面和天空;喜鹊中间的蓝色横线表现了悠远的天空,把视域空间无限地延伸开去。这些小景和空间的表现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把戏剧与背景,舞台人物与现实景物结合起来,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精练概括地创造出与戏曲故事相符的艺术化氛围。一条简练的弧线,可以变幻成远山、云霞,两条直线或又成为花园围栏,简单的小草、顽石在画面中不拘一格地体现出文人画的深邃意境。

从艺术社会学中可以分析出红船口木版年画中这种文人画的气质表现,体现出当时社会对文人画的认知已经由文人士族普及到普通的寻常百姓,民众既有对戏曲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具有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红船口年画现存最多的“书本子”的结集装订的形式,是红船口年画重要的艺术特色,其接近书籍的装订形式,在年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李光庭.乡言解颐[Z].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2]潘鲁生,潘鲁建.中国民艺采风录-福本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3]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5]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红船口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7]赵农.澄怀味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8]赵农.含道映物[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9]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0]薄松年.中国年画史[M].沈阳: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侯卫国(1979-),男,汉族,山东菏泽,菏泽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