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的“文化研究”分析典范

2019-10-21 21:13景向南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文化研究的用途》一书中六位当代著名批评家、理论家、文学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一本关于“文化研究”的基本入门书籍,它将理论的导读与现象的分析相结合,使读者可以体会到,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运用其成果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我们的世界。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研究的用途》简介

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传媒教授安吉拉·麦克罗比是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理论家,也是文化研究领域中研究最深入、最多产的评论家之一。《文化研究的用途》是她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了她对六位关键性的文化理论家(霍尔、吉洛伊、朱迪斯·巴特勒、霍米·巴巴、布尔迪厄和詹姆逊)著作的思想解读。

全书由导论、六个章节和两个补充材料所组成。导论是对全书研究内容的概括性介绍,同时讲述了作品的研究出发点。六个章节是全书的主要内容,针对六个不同的文化理论家进行深层次解读。第一章以斯图亚特·霍尔为对象,对其现代传媒理论、撒切尔 “权威民粹主义”分析和“多元文化论”进行了系统评价,对其文化研究的独创性与开放性着墨甚多。第二章使用了所谓的“black and non-black(黑与非黑)”双重意识对吉洛伊的文化思想进行评析,具体包括吉洛伊的种族现代性批判、反对种族话语历史权力的呼吁和从黑人乡土爵士乐中所吸取的精神力量。第三章着重对朱迪斯·巴特勒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再评价。巴特勒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和性别理论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比较文学系教授。本章内容介绍了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和对女性主义批判的质疑,体现了她对身份建构与结构的思考。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与文化研究相关联的理论,其中包括霍米·巴巴对从阶级到社群的政治发展过程的描述,霍米·巴巴对后殖民媒介和文化翻译的理解,以及霍米·巴巴对种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安吉拉·麦克罗比认为,研究霍米·巴巴的思想必须从其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入手,霍米·巴巴并不像某些文化学者那样动辄进行大规模的理论体系建构,而是注重运用概念、过程和想象在文化理论领域的灵活运用。安吉拉·麦克罗比指出,霍米·巴巴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第三空间”“移向界外”“时间间隔”等,应当将它们放置于霍米·巴巴设置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同时,这种解读需要利用小说家那种丰富的、卓越的想象力。第五章以布尔迪厄与文化研究之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布尔迪厄的理论对文化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大师之一,生前任职于巴黎高等研究学校,同时也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的作品没有学科界限,从人类学、社会学到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通通都有涉猎。作者认为,虽然布尔迪厄对文化研究“嗤之以鼻”,但其分析逻辑不容忽视。安吉拉·麦克罗比尤其强调,布尔迪厄所提出的“资本(capital)”“场域(field)”和“惯习(habitus)”这三个重要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研究来说也具有相当的启发价值。通过布尔迪厄的理论研究,作者还简略分析了文化方面新媒介的主要功能。第六章围绕詹姆逊展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硕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在哈佛任教。他不仅是一位文学研究家,更是出色的“文化批评家”。他的“马克思主義三部曲”(《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誉。本章主要探讨了詹姆逊那种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洗礼过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传媒和影视作品的影响。

国内读者看到的《文化研究的用途》是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庆本先生的翻译作品。从这部作品中,译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俯拾皆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译者对书中的一些专门词汇没有简单停留在沿用前人成果上,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performative一词没有使用“表演、操演”这一传统译法,而是使用了“述行性”这一概念,使之更加符合原著的思想脉络。正因为如此,《文化研究的用途》更值得读者重视和阅读。

二、《文化研究的用途》评析

在近现代社会,工业化、电子化、信息化乃至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文化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文化研究的生命力、渗透力和独特价值日益凸显。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各种电视脱口秀、真人秀、贺岁片打着“文化”的旗帜占据了普罗大众的精神世界。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对文化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知。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社会文化的纵深层次,就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并不是完全解体或者说边缘化了,而是发生了突发式裂变。传统文化被切割成不同部分,有的披上了新的意识形态外衣,悄悄地汇入了时代文化浪潮;有的跻身庙堂之上,支配着当代文化潮流的走向;有的默默丧失,仅仅在个别有心人身上熠熠生辉。

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文化研究”进入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视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先后成为西方学界和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影响力经久不衰。

由于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必须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方法来进行综合性分析。把这些学科有机地糅合到一起,使之既不至于艰深晦涩,又不至于南辕北辙,成为了文化学者面临的时代挑战。基于同样的原因,“文化研究”成为了思想的大染缸,各种思想流派粉墨登场,让人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感。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文化研究是一个很难进入的思想阵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吉拉·麦克罗比的《文化研究的用途》不啻是极好的敲门砖。该书既有理论的导读,又有现象的分析。作者对当代的权威性文化研究理论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考证、梳理和评析。对于其中的研究成果,作者大力宣扬它们的价值;对于其中的局限性,作者也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地批评指正。也正是在《文化研究的用途》一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目标,“本书中,我的主要话题是当代文化理论以及它在扩大我们对日常社会、文化、政治实践广泛理解方面的用途。”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正是文化研究所应当担负的艰巨任务。

在阐述手法上,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关键词”技术,抓住了文化研究趋势和走向的关键脉络。对关键词的运用,成了《文化研究的用途》一书的显著特点。围绕文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作者对六个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描绘和解读。虽然该书并非鸿篇巨作,但是,在有限的篇幅内,主要内容都以对这些理论家的作品分析和深入研究为前提,让读者可以了解的更深更透。例如,霍尔的文化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概括总结电视传播新语境;吉洛伊的文化研究理论重在对民族和民族主义进行现代重构;巴特勒致力于女性主义批评;霍米·巴巴是后殖民理论之“分裂话语”的构建者;布尔迪厄的文化研究理论重点在于工业社会文化语境下各种社会文化概念的整合;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不仅仅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分析,更是对乌托邦理论的建构。可以说,《文化研究的用途》的核心价值在于这种基于关键词的权威理论评析,使读者可以迅速切入到文化研究的底部,掌握文化变迁和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

安吉拉·麦克罗比认为,“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是当下的学术中心话题,这一话题应当被放在文化研究的场域中进行条分缕析。从《文化研究的用途》一书中,我们不难窥探出作者那种立足社会发展现实的坚定立场。正是在这个立场上,作者发现并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统治下的文化的能动性。在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民族-种族、殖民话语、消费文化等学术背景中,作者目光如炬地塑造了基于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的思想空间。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帮助读者(尤其是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对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解码和编码的可能性,从而与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

《文化研究的用途》体现了一种以多元文化去看待多元社会的分析视角。在作者的心目中,“社群”代替了“阶级”,所有人多可以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建者和研究者。通读本书,可以让草根平民进入文化研究的阵地,以更平和的心态详细审察我们身处的文化。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安吉拉·麦克罗比的又一重要思想源泉。在她看来,任何文化元素都蕴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基础。无论文化的位置得到何种程度的重视,其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不会改变。学术研究不能改变这种根本属性,但是能够发现解决文化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见,《文化研究的用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这足以让国内的文化研究者汗颜,也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

三、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科学面临多学科交叉,面临更多当代热点问题的情况下,传统的体悟式的社会科学研究已无法对多元文化现象进行有效的解释。安吉拉·麦克罗比的《文化研究的用途》对当代文化理论进行了基于关键词汇的系统解读,这种解讀,是系统的,也是简洁的。对于初出茅庐的文化研究者而言,《文化研究的用途》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景向南(1992-),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
后现代主义设计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