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9-10-22 08:31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6期
关键词:稳定型自由基炎性

刘 洋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心内科二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作为冠心病疾病的一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趋势,而这也成为危及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的关键。而相关研究表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性引起,可通过斑块稳定性控制,融合抗血小板、抗血栓治疗,预防再灌注心肌损伤,以此抑制动脉硬化,起到疾病控制和治疗的目的[1-2]。对此,抽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诊疗的9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思考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n(%)]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抽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诊疗的9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46例、实验组46例。即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为57岁、患病时间中位数为6.5年。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患病时间中位数为7.0年。各数据间比较相似(P>0.05)。纳入标准:年龄均在40~75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者、其他心脏病者、合并肺肾肝心功能障碍者、更年症侯群者、重度神经官能症者、重度心律失常者。

1.2 方法:患者均执行PCI介入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生产企业:杭州中美华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65)药物治疗,即静脉滴注给药,前30 min给药速率为0.4 μg/(kg·min),随后改为0.1 μg/(kg·min),给药期间不可执行PCI介入治疗。持续给药3 d后,比较患者治疗效果[3]。

1.3 观察指标:①总有效率: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幅度>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幅度在50~79%;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幅度<49%,甚至存在加重、死亡的危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自由基水平:即氧自由基,包含SOD(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于取血浆,置入-80 ℃环境内待检。③炎性因子水平:包含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取样方式和自由基水平测定相同[4]。

1.4 统计学处理:借助统计软件SPSS 21.0的使用,对本文数据汇总处理。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时,各数据比较有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参照组则为82.61%,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2.2 氧自由基水平:治疗前,患者氧自由基水平相似(P>0.05);但治疗后,参照组SOD、MDA水平明显较差于实验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2。

2.3 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意义(P>0.05);但治疗后,实验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3。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氧自由基水平[n、]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氧自由基水平[n、]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即为在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之间的冠心病症状表现,多于夜间发作,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若未对患者予以及时且有效救治,则会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其生命安全。常规治疗中,多以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为指导,再结合PCI介入治疗的方式,起到疾病控制的目的。但是,在个别患者中会面临PCI慢血流、无复流的状况,使之在损伤心肌功能的前提下,不利于心功能恢复,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替罗非班药物的使用带来前景[5]。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n、]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n、]

替罗非班是常见受体拮抗剂,以阻滞纤维蛋白原、GPⅡb/Ⅲa受体融合为前提,使之在避免血小板聚集的情况下,预防血栓合成。同时,该类药物还可通过炎性因子、血管活性物质抑制的方式,改善机体微循环,以此杜绝或减少ACS、MACE事件发生率。另外,替罗非班还呈现极强的抗血小板效用,借助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药物间的联合使用,能够达到抗栓的效果。而在此基础上,测定患者氧自由基、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是鉴别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原因在于:氧化应激是以清除氧自由基为前提,使细胞内蓄积活性氧,但却对其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损伤,而替罗非班药物的使用能够在增强SOD水平的同时,减少MDA水平,以此起到氧自由基清除的目的;TNF-α炎性因子可释放氧自由基,加快心肌细胞损伤,引起细胞死亡,而IL-6则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替罗非班药物可在减轻炎性因子水平的同时,预防患者炎性反应的出现[6]。

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参照组则为82.61%,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参照组氧自由基水平、炎性因子水平明显较差于实验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以PCI介入治疗为前提,联合替罗非班药物,能够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的情况下,改善其氧自由基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稳定型自由基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参松养心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