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术肺泡灌洗液的病原学分布特征

2019-10-22 08:31王丽雪黄艳智杜爱民赵芳兴吕姗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6期
关键词:洗液病原学灌洗

王丽雪 黄艳智 杜爱民 赵芳兴 吕姗珊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下呼吸道感染属于婴幼儿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近些年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为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为保证临床对该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需要结合患儿具体致病菌类型,展开针对性用药治疗[1]。本研究主要分析采取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进行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学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取2018年1年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这个阶段选取198例存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数量为126例、女性患儿数量为72例,年龄在1个月~3岁,年龄均值为(1.23±0.14)岁,所有患儿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研究的进行。

1.2 方法:其中195例研究对象均接受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检查及治疗,选用的灌洗液为生理盐水,将水加温到37 ℃,每次的灌洗量都控制在30~50 mL,总量不能超过60 mL。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期间,纤支镜需要维持在楔入状态,避免灌洗液逸流致使患儿气道受到污染,同时负压吸引需要控制在100~200 mm Hg,吸引应当采取间断模式。后期留取灌洗液进行细菌培养以及PCR检测,其中PCR检测按照正规菌液设置PCR体系,检测步骤按照说明书严格进行。

1.3 观察指标[2]:对研究对象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

2 结果

结合对所有患儿进行PCR及细菌培养检测,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腺病毒同样存在有检出率,见表1。

表1 本组患儿PCR检测情况分析

3 讨 论

下呼吸道感染属于一类婴幼儿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一系列包括由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微生物等感染所引起的器官炎性反应,病情不断进展可能出现肺组织实变、坏死、纤维化等不良后果。临床对该病的致病机制以及对症治疗十分重视[3],目前,针对细菌感染大多采取抗菌药物治疗,大部分抗感染效果较好。但是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使得患儿下呼吸道感染中的病原菌出现变化,菌株的耐药性也会因此增加。因此准确判断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证据,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中常会用到纤维支气管镜术,并对术中肺泡灌洗液行病原学检测,其准确性高,特异性强,可以有效进行治疗指导。

临床十分重视该病致病菌病原学研究以及对症治疗方法,研究得出,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细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可以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有效治疗。目前,全球比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就是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存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其中一部分都存在多重耐药,临床对其进行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治疗失败或危及生命的情况。存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一部分在治疗时会接受吸痰等措施来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为减少因反复吸痰操作而导致呼吸道污染致使病情加重的情况出现,近几年选择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从而有效清除患儿气道内分泌物的手段也逐渐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新的技术支持。在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措施时可以将灌洗液保留,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培养、PCR检测、药敏试验等方法[4-5],了解患儿病原学证据分布现状,从而及时调整患儿的治疗方案,合理选择有效药物治疗,确保可以有效清除病原菌,缩短疗程,促使患儿病情尽快康复。

本研究针对我院存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分析,采取PCR技术及细菌培养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腺病毒同样为主要致病菌。因此,对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进行快速有效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分析病原学分布情况来了解临床主要致病菌流行趋势,指导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治疗,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及迅速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洗液病原学灌洗
以危废焚烧尾气洗涤塔水处理飞灰水洗液的可行性研究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泡灌洗液多重PCR检测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诊断价值
早期连续支气管灌洗在老年昏迷病人肺部感染中的防治作用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