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9-10-22 03:3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丙组绒毛乙组

梁 爽

(沈阳市沈河区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1)

人工流产手术是因不同原因无法继续妊娠的一种终止方式,近年来,就诊患者日益增多,临床手术的技能不断提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减少。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米非司酮是终止早孕的临床用药,其药效得到临床充分认可,有研究显示[1],米非司酮针对人流后残留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我院收治的90例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来妇科门诊就诊,经超声诊断确定为人工流产后残留的女性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20~45岁;既往月经规律;妊娠42~70 d行人工流产手术;术后14 d患者阴道仍有流血,经超声诊断显示有宫腔内异常回声,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正常值;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可以配合随访。排除标准:拒绝应用米非司酮等治疗方式的患者;患者具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不宜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四组,对照组及甲、乙、丙组各20例患者。

表1 四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比较()

表1 四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抗生素及加强宫缩药物(中成药)7 d;甲组给予米非司酮每天50 mg口服,服用28 d;乙组给予米非司酮每天100 mg口服,服用14 d;丙组给予米非司酮每天200 mg口服,服用7 d。比较各组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1.3 评估标准:患者治疗后14 d进行超声检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之后14 d随访监测1次,比较2次监测结果分析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有效:超声检查异常回声减小或消失,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值消减或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性:治疗后四组患者超声检查异常回声缩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甲、乙、丙组治疗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性刮宫手术,治疗28 d时无数据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组三组比较,丙组治疗效果最显著;乙组次之,甲组最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安全性: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阴道流血不止或增多,后进行刮宫手术;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三组患者中,出现一阵阴道流血增多,之后伴组织物的排出后减少,甲组2例,乙组1例,丙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轻度胃肠道反应,停药后消失,甲组3例,乙组2例,丙组2例;出现皮肤瘙痒的,甲组1例,乙组1例,丙组1例。甲、乙、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人工流产术后残留临床治疗传统方法为再次刮宫,给患者造成手术痛苦及恐惧心理,另外,手术创伤可能导致宫腔或宫颈粘连等并发症发生[2]。米非司酮是具有抗孕激素作用的应用于早期药物流产的药物之一,可促使妊娠的绒毛结构及蜕膜组织变性,黄体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下降,加速了蜕膜及绒毛组织调亡坏死并促进机体吸收,使子宫内膜得到修复[3]。人工流产术后宫内残留物为蜕膜及绒毛组织,米非司酮可起到降低二者活性并促进排出的良好效果,因此可用于流产后残留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甲、乙、丙组治疗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组三组比较,丙组治疗效果最显著。说明短时间大剂量用药可促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迅速下降,宫内残留组织物缩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三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临床效果显著,短时间内应用大剂量的米非司酮有效性高且安全性与其他治疗方式无差别。

猜你喜欢
丙组绒毛乙组
猫笔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吹绒毛
夏日毛绒精灵
谁的力气大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