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9-10-22 06:39刘雨萌徐朵
现代交际 2019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

刘雨萌 徐朵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深刻含义,总的来说,它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义,也应该是为人民所用的。然而,当前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疏离,进而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面临着种种考验。因此,要实现日常生活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从理论、社会、个人等层面着手,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体系,改变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图式这些具体路径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220-02

自马克思传入以来,我国就一直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达到知、信、行上的统一。而日常生活作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必然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只有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人民的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难题,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繁衍进化,步步进阶,无一可以脱离日常生活而独立进行。同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个重要场域。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而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

首先,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前提。马克思认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可以说,日常生活与人类生命共生共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前提。其次,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在非日常生活中证明自身的价值,更应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日常生活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平台。日常生活领域具有流动人数巨大、信息传播及时、传播范围广等特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其结果才更具说服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类提供原则引导、行为指向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在日常生活这个重要场域中,才能进行完整的实践并接受检验,才能进一步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全力探索合理的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存在的问题

1.理论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实际疏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入了转型期,日常生活领域开始凸显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就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注度仍然不够,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想到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导致一部分人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对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理论除了要具有解释世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用于改造世界。与日常生活脱节的理论,注定不会被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就更不要说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仰与行为指向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能局限于理论层而,而更应该注重研究内容上的生活化与通俗化。

2.社会层而

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复杂

在各领域都卷入全球化浪潮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使得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境变得复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守护思想净土已经显得尤为紧迫。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腐朽思想侵蚀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思想观念不断被激活,思维活动领域的选择性日益增加。但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发展为人们带来多彩的生活的同时,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开始入侵人们头脑,以一种不自知的形式侵蚀受众的精神世界。在受到类似思想影响的大众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是科学的指引,而更像是口号式的准则,对他们追逐名利富贵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然导致了他们无法从内心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寡淡,热情不高。

第二,西方思潮混淆价值判断。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制造了机会。例如,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注意到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等利民政策,便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才是真正为人民考虑的意识形态。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而论断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混淆着我国人民的价值判断。

3.个体层而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片而理解

人民群众由于长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其行为观念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基于这一具体现实,受众个体难免会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产生偏差,比如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汇上,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个政治符号,是与自己工作、生活毫无关联的一个政治用语,而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严重时甚至会扭曲其精神内核,玷污其思想精髓,阻碍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果任由这种态势蔓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有可能走向异质发展的歧途。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

一种理论能否被人民接受并为其所用,通常取决于通过运用这种理论能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能不能维护他们的切实利益。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走进人民内心并真正成为人民行为方式的指引、价值观念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解决大众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化就要求我们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实践调查研究。只有明确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日常生活需要并努力满足这种需要,人民才会逐渐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才愿意进一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讲,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在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转向对当下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价值等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使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任,实现其大众化的归宿。

2.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体系

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大部分是通过传播来实现的。传播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是否能以客观真理的姿态展现在人民群众而前。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节对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化,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体系进行完善与改进。首先,要从传播源头进行把关,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们必须能够全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理论并将其进行传播。但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化,传播工作者在拥有了理论储备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需要传播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生活,并利用亲密的人际交流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次,要优化传播氛围,加强对传播环境塑造的监督与管理。这就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多重审核,并对散布不良舆论信息者给予严肃处理。同时还要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建设,提高人民辨别信息的能力,以防错误言论通过人际传播扩大其影响力。最后,要擅于转换话语体系,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客观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人眼中必将是晦涩难懂的高深学问,要改变这一刻板印象,就必须将专业化、公式化的话语体系转换为人人都能够接受理解的语言表述,将抽象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凡事相联系,将生硬的政治性口号换之以朗朗上口的日常短句。但需要注意的是,转换传播的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胡乱恶搞马克思主义,扭曲其内在价值,而是要在传播时掌握好分寸,守住专业底线,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避免内容和形式走向庸俗化。

3.改变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图式

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大众化是为了让正确的思想更好地指导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让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创造美好生活。而从目前的状况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书本里的知识,当成应付考试的“工具”。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消除这些偏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与群众本身原有的思想进行碰撞,擦出真理的火花,外化为指导实践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行动指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灯塔、灵魂支柱。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图式,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片而看法,使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義是实实在在能为个人生活确立价值导向,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化解矛盾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大众的大脑,才能实现其最为本质的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