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 现状及在教学中的反思

2019-10-24 09:11李秋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李秋喜

摘 要:“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滋养了黑龙江省雪意象山水中国画的创作,地域和时代因素也影响着高校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对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再思考已成为文化自觉。高校教师更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并优化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传统,着眼时代,创作出更优秀的雪意象山水中国画。

关键词:雪意象;山水创作;中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53-03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方,冬季漫长,冰雪是这里的特色。自古以来,这里有鲜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创造的文化,有从中原传来的文化,更有近现代俄、日等国入侵而遗留的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滋养了黑龙江地域雪意象山水中国画的创作。

历史走到了今天,山水中国画迎来了大繁荣时期。全国各地经常能看到各种形式的中国画展览,各种线上的或线下的媒体也在介绍着山水作品,其中表现雪意象的山水画创作同样盛况空前。经过多次比较、观察,其中不乏优秀山水之作,但大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有大量表现冰雪意象的山水作品类似图文解字, 这使山水中国画从境界高度跌落到技术层面,从画面上要找到“古意”、找到感动已很困难,山水画的“意境”被缺少文心的画家平庸化了。即使仅从作品的笔墨来看,由于受西方写实审美观念及现代美术思潮的影响,大部分画家对传统笔墨的理解日趋肤浅,加之功利化、市场化的运作,更使许多人失去心理的常态, 影响了作品格调。山水画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相反,它更像人生哲学的图像化和具体化。仔细体悟,冰天雪地的北方山水还蕴籍着温润、从容、雅正、灵秀等神韵,与古代雪意象山水的审美意境是暗合的,二者在美学意义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回望历史上经典的雪意象山水作品。仅举一例,元代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图》,现存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传达的空灵意境,笔墨松弛的意趣,让观者可以体察到画家超然物外的雅逸情怀,仅从笔墨看就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有味有意,是生命精神的产物。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性格是“平淡天真”,艺术的核心是人,最体现人的天性和生命的本来面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要发现、恢复和保持精神的平淡天真,实际是精神上的重新建设。对传统的回望,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足迹,元初的赵松雪提倡“作画贵有古意”,实际上就是越过南宋而直接晋唐及北宋衣钵。民国时金城领导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提倡“精研古法”,也是远承唐宋画法,这二者都成为影响中国画史的一代人物。甚至关于“复古”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徐复观先生也曾说过,“想不到古今中外,真有天造之才的人,会甘心于复古”,“没有复古不复古的问题,主要是看在广资博取之余,是否有独自立身之地。”中国已进入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艺术的价值,如果中国画失去了民族性支撑,时代性和个性也无从谈起。因此,应从传统中寻找可用的资源,并着眼于对传统文脉进行再发掘、再认识,来寻求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可能。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地域和时代的因素都在影响着黑龙江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高校教师更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传统,着眼时代,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以下是对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要重视中国画教学理论的研究

目前,中国画教学理论研究处于两难的境地。导致这种现状有历史的也有社会的因素,自古以来师徒授受的教学方式以及当代市场化的影响,中国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角色定位,很多大学中国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画家个人技术经验传授的过程,即使是单纯的临摹课,也是凭个性化经验为之。个人经验当然有合理的构成要素,而中国画教学在大学层面的确立,更具有教育学的意义。画家的思维不同于教师思维。画家要独断,教师要兼容;画家对自己需要的知识技法感兴趣却可以排他,而教师要客观平等面对各家各派且如数家珍。高校教师要重视对教育学知识的培养和运用。比如赏析古代经典作品,这是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个时代有成就的画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取向,一幅画作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放入大的背景阐述,对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构图形式的风格、笔墨技法的风格、造型构形的风格、色彩象征的风格应做有体系的技法分析和因果关系的讲解,赏析过程需要严谨的逻辑力量支撑,而非全凭教师的个人即兴,甚至于不做分析而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自己去“悟”。以赏析元代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为例,黄公望做事干练也颇有才名,可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奋斗半生却仕途无望,功名告退,山水方滋,他远师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宋初的李成、郭熙,近师赵松雪。一面摹习古迹,一面游历与人交流,中年变法才自成一家。此图描绘了雪霁后的山中景色,除寒冬红日的一点朱砂外,全以墨色画成。通幅笔法苍劲简练,松灵疏放,皴擦很少。此时的元代,也正是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画家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兼备,山水画在诗、书、画、印的形式上已经完善。针对学生学习而言,赏析的过程不仅仅是这幅作品画了什么,而是“为什么是这样”的证明过程。可以说,中国画教学以画家思维为基础,如果能上升为学者思维的理性分析,才是高校优秀中国画教师最宝贵的职业素质。

二、重视绘画理论的教学

中国画在大学层次上的开展,应该具备理性的力量和学科的眼光。中国画的理论教学对创作实践课程具有前瞻性的引导,科学有序的中国画理论教学是对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实践课的有力支撑。目前中国画理论课一般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为实践课做导引的技法理论或一般赏析作品的理论,一种是纯理论课程。如果在学科框架下看中国画理论教学课程,略作分类至少包括三大板块:中国画史学、中国画美学、中外绘画比较等。

对于专攻中国画方向的大学生而言,中国畫史是一门基础中的基础课,是大学四年不断学习的根本内容。高水平的中国画史学课程应该有较强的史观意识,能梳理出一个清晰的中国画发展脉络并让学生感受到史的魅力,而非仅仅对单个画家或作品的零散认知。当然,在中国画史里也包括了门类史,如断代史,技法史,人物、山水、花鸟史,工具材料史和有代表性的画家及作品个案研究等。以雪意象山水中国画为例,疏理画史,会发现自魏晋六朝时期,已出现以自然山川为题材的雪意象山水画,画史记载,东晋顾恺之的《雪霁望五老峰图》描绘了雪晴后庐山景色,还有六朝(梁)张僧繇的《雪山红树图》,只是真迹已经泯灭,不过可以肯定是山水画的初级之作。到了唐代,王维画过《江干初雪图》(传)、《长江积雪图》(传)、《雪中芭蕉图》,他的雪景图仅见《宣和画谱》的著录有26幅。历史继续发展,五代荆浩的《雪景山水》、关仝的《雪图》、赵干《江行初雪图》,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李成的《雪山行旅图》《雪山归猎图》,郭熙的《关山春雪图》《幽谷图》,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梁师闵、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李唐的《关山雪霁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马远的《雪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等等。到了元代有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都属逸品。元代之后,宣纸等材料的变化及西方绘画思想的介入,雪意象山水呈现出更新的面貌,许多有代表性的画家如明代的文徵明、唐寅、戴进、文伯仁,清代的石涛、金农,再到近现代的黄宾虹、张大千、陆俨少、李可染等都画过雪意象山水。而且前人对雪的表达方法是很丰富的,如荆浩的《雪景山水图》中的雪,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中落在树干上的雪,是以“涂”的方式绘制上去的,赵干同时还用洒粉的方法表现雪,这种方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表现雪的审美认识高度。直至今天,还有很多画家也在延用洒粉或弹粉方法。经典永远是丰碑,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明明传达的是雪意象,却没有着意刻画写实的雪,在一丛丛的寒林中,在山间的霭气中,在一笔又一笔的勾皴点染中,让人感觉到了天寒地冻浑沦博大的冰雪世界,这时,画面中的白已经不是纸素之白,是经过画家经营后的雪意象之白。元代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中,以书入画,用笔更松弛,用意更远逸,创作出有通体透明气息的雪意乾坤。以上这些经典的雪意象山水作品都表现出或幽淡或清远或厚重或雅逸的高妙意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坚守中国画史的宏观视野,学生对传统雪意象山水画会有整体的认知。

如果说中国画史是由古至今展开,主要介绍每个时代中国画的内容,而在中国画美学课中,着意训练的就是思想了,着重阐明中国画“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资料大量散见于古籍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特点,从诗话、词话、文论、乐论、画论中挑选一些引导学生选读。如:“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1]“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2]。“香山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3]“明李日华题画诗道: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中国艺术的妙境,就在那形式之外妙香远溢的世界中。形只是走向这世界的引子。”[4]虽然,传统美学内容并不都是指向实际的创作,但这些思想会促使我们审视创作,使创作更贴近自然,贴近内心,找到更适当的表达方式。还以雪意象山水作品为例,在古代山水画中,为什么雪意象会被经常描绘,那些在山水画史上留下著名痕迹的画家,无论是具有佛教信仰的禅僧,还是跋涉山林间的隐士,抑或是奉职庙堂的官员,大多喜爱用雪来标举自己的精神操守。在中国传统文士的精神象征物中,“雪”象征着“清”的意味。“清”最早用来表示水的纯净澄明、清洁莹澈。特别是由老庄而来的道家说明了山水画艺术精神的来源。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一”即是得“道”,“清”是得“道”后的一种境界。魏晋时期,“清”的美学意蕴被引进到人生美学理想中,以清为美,以清比德,可以表现人志向的冰清玉洁。作诗也要先以“清”立其根基。如《诗经》中有“河水清且涟漪”“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举世皆浊我独清”;唐诗中有“远水长流洁复清,雪窗高卧与云平”等等。总之,经过魏晋之风的影响,受诗文和禅境的深化,于是自魏晋以后独立成科的山水画中,描绘雪意象山水成为对高洁人格最好的表达形式。在创造雪意象山水作品时,“清”的象征性使雪意象在表现生命价值方面得到了历代画家的青睐。明代文征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志耳。”点出了雪画的情感寄托的特征。因雪而美,心物合一,与天地共生,借助对雪意象的描绘将生命的清真诉求落实为审美的人生。可以说,从源头上开始,画家们对于雪意象山水的认识不仅仅是对雪、对冬山或对寒林物理特征的理解,这对今天创作雪意象山水作品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对中外美术史进行扼要疏理,提出一些课题在比较中进行讨论,对于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雪意象山水画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重视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探索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具有精神的意义。如果推演到雪意象山水画中,可以从中梳理出诸如绘画形式语言的东西。就好比很多画家都会在山水世界中画陶渊明一样,他已经是高洁隐士的符号了。从审美要求而言,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图示具有特定的心理暗示作用。正如“雪”与“梅”这两个意象一样,“梅似雪,雪如人,都无一点尘。”这种合乎逻辑的意象组合,如果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可能只会成为个别自然物的形象。在雪意象山水画中,同样表现寒林,李成的《寒林骑驴图》与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的树的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李成多了几分秀润,范宽则更多了些雄浑。古人的冬山、寒林、雪、寒江、逆风雪行走的人物等个体意象组织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深刻更广阔的情怀和更深的审美意趣。即使同样表现清丽意境的雪意象山水,王维与王石谷不同,王维的作品更多了些逸的味道;同样是表现幽远的意境,李成与巨然又不同,巨然的作品更多了些苍寂的感觉。雪意象山水形式语言的图像表达当然也离不开技法,勾皴点染是中国画技法语言系统的核心,核心的意义说明它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画面内容要落实到一笔一墨中,画面上还隐着章法构图。时代发展到今天,即使综合材料的丰富,其它画种技法的借鉴,终究还不能舍棄勾皴点染。因此,传统笔墨语言的今用也是山水创作工作者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2—30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6—237.

[4]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