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

2019-10-24 09:11张程谢宜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预警心理健康心理

张程 谢宜勤

摘 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难、过于沉迷网络、主流价值观偏差等各种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结合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现状,针对其中出现的筛选指标缺少真实性、数据无法实现动态化、工作过程不够完善等具体问题,分别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实施心理预警数据动态化管理、对高危学生开展实时心理监测等有效路径,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机制,以期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革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工作模式,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机制;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105-03

引言

当代大学生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对于他们自身,还是其家庭和院校,甚至社会,都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与预警方式,借助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是当前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习惯运用各种网络平台丰富日常生活,而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建的对外公开的交互平台,广大网民会因彼此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在相应的网络范畴中传播图片、分享各类信息等。网络交互平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非接触性的社交机会,因而他们在平台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和思维模式,会与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不同的互动平台,更好地掌握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对他们实施全面的监管和预警,以此来确保广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切实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交往困难

在网络环境中,虽然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与各种不熟悉的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但回到现实世界中,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在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出,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而现实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甚至原来的朋友变成了陌生人。网络互动方式的出现,让当代大学生自身交际能力有所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退化,从而极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新浪游戏价值排行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一款互动性极高的《英雄联盟》游戏,这款游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大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追求刺激,享受通关后的喜悦,因而无法自拔,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个人压力。长此以往,会构成人—网络—人的互动模式,完全代替过去人—人的交流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

2.过于沉迷网络

每个人都有着多方面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正是当代大学生心理诉求的具体外在表现。网络环境中大量的信息,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加多样性的知识获取渠道,而且也会变成广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寄托站。许多大学生经常会感觉孤独,内心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表达情感、抒发情绪的重要平台,是他们日常交际互动的依赖媒介。大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在网络世界中,对网络有着较强的依赖感,还有一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导致他们上网成瘾,没有过多精力进行学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这是目前许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抱怨增多,缺少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习惯选择逃避,缺少自信心和勇气;其二,缺少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积极性,学习成绩日益下滑,对将来人生发展没有详细的计划;其三,缺少继续学习的态度,旷课已经成为常事。

3.主流价值偏差

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变得越发模糊。在网络时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的享有者和发布者,可以随时随地变成语言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表达都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每个人加入到网络世界中,都能依据网络平台得到个性独特、吸引力较强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个人主义价值观显著,虽然单独思考和活动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对外界的了解却变得更加感性,习惯顺着网络的思维模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个人想法随意表达以及个体形象虚拟作用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并对这些给予了充分肯定。网络环境下,商业氛围、文化娱乐氛围等四处弥漫,让广大学生在不真实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统一的标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会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造成他们的抵触心理。

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中的不足

1.筛选指标缺少真实性

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状况和日常心理问题的筛查,是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监管学生心理变化的有效途径。而从高校实际工作现状上看,院校并未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的过程中,将上述不同的筛查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而是单独地实施标准操作,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获取不完整,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的积极作用。

2.数据无法实现动态化

人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属于动态化发展过程,特别是人内心中某些较为隐性的问题,在开放性、常规性的现实生活中无法真实体现,但在比较隐秘的环境中,人内心所隐藏的心理问题会被激发出来[1]。而以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基本都是静态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导致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转变,并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所得到的这些信息,与大学生现实心理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心理健康与预警工作的现实需求,更无法切实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工作过程不够完善

目前,在高校中对大学生所实施的心理健康与预警工作,通常都是从院校层面出发,校内其他系和班级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这就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缺乏系与班级的支持和配合,致使该项工作没有中间环节,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現的心理健康问题,错失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长时间心理问题的折磨下产生过激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机制的有效路径

1.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

大学生在运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交际时,一般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查找他人在互动平台中所呈现的生活以及他人对生活的态度,不自觉地与自身的态度进行对比和思考,并重新对自我进行审视,对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及自身的生活态度加以反思,进而出现崭新的想法,产生自卑或是自信的心理情绪。而学生基于此再次到网络互动平台中表现个人的思想及态度时,便会受到其他人互动信息的影响,不由自主地会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可利用微博及微信等网络平台,深入地挖掘和探索学生的真实心理转变信息,同时将其作为全新的筛查标准,让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摆脱时空条件的约束,防止社会赞许能效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数据。

2.实施心理预警数据动态化管理

现阶段,以临床诊断数量单位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延后性和静态性等方面的不足,而大学生在网络互动平台中的交际信息有着较强的真实性与实效性特征,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广大学生全新的心理变化状况进行搜集,并且还能利用有利的网络条件,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2]。比如获取学生在网络互动平台中的访问记录及检索记录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加以进一步挖掘和探究,得到根本性的心理问题数据。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的过程中,运用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在以往静态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各种类型的动态化结构实时信息,以此实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的全面动态化发展,提升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

3.对高危学生开展实时心理监测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还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若学生群体中出现严重的个体,将会无法对其进行实时的心理监管。但若是能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便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同数据的检测来解决以往滞后性所带来的不足等问题。同时,信息挖掘是从众多不完整、不清晰以及随机的实践运用信息中,来提炼其中包含并具有潜在价值内容的过程。而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的强大监管功能,可以更加精准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进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对高危学生群体进行切实的心理监管和干预。

4.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体系

网络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大学生个人基本状况、能力情况和教育意见,人格特点研究和培养措施、心理健康情况与辅导对策、学习心理研究和教学策略、职业能力倾向种类分析与辅导、特色化信息等等。其中,特色化信息指的是心理辅导记录、网络依赖程度等。与此同时,网络心理档案还要包含学生心理动态性变化特征、各个阶段心理测试结果与职业检测结果、心理询问和指导记录、学习成绩不及格记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素材应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排序,进而统一进行电子存档,且在使用当中不断更新或是增加最新反映学生情况的信息和材料。补充在互动平台中挖掘的各种信息,科学地构建网络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容易保存、记录,方便查找与更新,提升监督和探究实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能充分提高大学生心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锁定目标,进而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5.架构心理危机预警监管网络系统

为了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状态可以定期更新到预警数据库当中,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因此,必须要弥补年级与班级之间缺少的工作环节,构建起院校方面、年级方面以及班级方面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体系。首先是院校方面,重点是对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团队进行建设,培养具备专业心理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以及懂得网络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考察大学生平日学习信息和网络社交信息,同时还要对院校学生心理档案不断进行补充及更新。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专题讲座和访谈活动,带领年级心理监管人员和班级心理辅导委员、网络专员参与系统化的培训工作。其次是年级方面,应从年级中最重要的管理人员入手,比如班主任、书记等,对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监管以及预警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着重培养年级网络心理辅导委员,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与汇报。最后是班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预警工作,通常是由教师、班级心理委员以及网络心理监管人员协作负责,从日常学习和网络互动平台中进行全面监管,负责对班级全体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跟踪和汇报,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真实情况。通过院校、年级和班级的三方紧密合作,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有利于转变以往的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解决的实效性[3]。

6.加强心理问题咨询平台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进行监测,在全面了解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利用微信及微博等媒介注册院校心理健康辅导公众号,定期上传某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主题讲座视频,并开通网络私密性咨询通道,让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网络中进行实时沟通。依据学生提供的信息和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正面加以引导和鼓励,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健全他们的人格,转变以往消极的生活态度。此外,还要全面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综合性会诊,并把专家辅导在网络平台和校园官方公众号中进行大力推广,通过向学生发送私密消息、重要文章置顶等多种有效方式,确保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

结束语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预警,是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应重视并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创建心理问题监管和预警平台,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全面地掌握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切实发挥预警机制的重要作用,真正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冰.基于大数据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291.

[2]王泰宁.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2):89—91.

[3]许慧燕,徐振昌,朱東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的研究与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105—109.

猜你喜欢
预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