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生长

2019-10-24 05:41任少铎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灌输天性独立思考

任少铎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教育,但在对待教育上多持功利态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诫语即生动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现实期待。直到如今,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仍然多是现实的。幸好,当前我们的教育也已发生可喜变化,以个性发展和心性“生长”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正渐被认可和大行其道,而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正逐渐转型。教育的目的,正在向其本原归位。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是为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内心。生而为人,去适应外界环境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怀特海认为,抛开了笔记本和课本,丢掉那些为考试而记忆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价值。爱因斯坦也曾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假设你把课上所学的那些知识的细节全忘了,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可磨灭的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这些才是能让人受用终生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而不是要求呆板的规范;发展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广泛的好奇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死板的知识;培育学生丰富的灵魂和高尚的审美,而不是训练“高超”的技艺。

其次,教育的目的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当前,我们的很多教育行为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分数,强调学生通过努力习得更多固定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卢梭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長”是要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天性得到健康的延展,而不是把外部的知识和条条框框灌输给他。自然地,这种“生长”不能用考取名校、升官发财来衡量,也不该用励志故事、名言警句来推助,更不该让其把时间都花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东西上。因为,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才可能既幸福又优秀。虽然这种“顺其自然”的生长只是一种内在成长,但正是凭借这种内在成长,才可能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从而真正产生伟大的创造。因此,教育就该为促进这种内在成长、为优秀的灵魂和头脑提供平台,让其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人类的奇迹。

让我们记住怀特海的话:把教育看做生长,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简言之,教育不该压抑学生所长,而应该让他们把最好的时光花在最喜欢的事情上,把兴趣和天赋培养发挥到最佳。如此,才能让师生都享受到幸福的教育和可为的教育。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学  福建厦门  361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灌输天性独立思考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