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的”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2019-10-24 05:41张云婷林加良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顾先生立德文化

张云婷 林加良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对于立德树人能否真正扎根学校教育,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关键价值,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教育信仰与使命的本真追求。”②2018年7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和中山市教体局联合主办,在中山纪念中学开展了“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学术沙龙。顾明远先生等专家学者受邀与中山市一线校长、教师展开深度对话,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共话课堂教学育人,助力基层一线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话的精彩观点和实践经验,希望能为“道德的”课堂教学的实现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一、格物致知:解读立德树人“立什么德”与“树什么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先弄清楚“立什么德”与“树什么人”,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综合学者教师观点,可将之归纳为: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树人,培养有道德的人;以文化人,培养有文化的人;以学成人,培养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人。

(一)以德树人:培养有道德的人

教育以德为先,德是首要,是方向,也是根本,人无德不立。顾先生指出,培养有道德的人,其“德”有大德有小德,有公德也有私德,立德最根本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大德。中山市教研室教研员、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梁雪菊老师认为,立德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德”,包括“大德、公德和私德”。“大德”是宏大的,“公德和私德”可以从微小之处考虑,她营建了一个场景:“一个课堂,几十平方位置,几十个孩子,在共同的时空里,将有哪些公德和私德汇在这个场上生发出来?”值得教师结合自己的班级、课堂反思。

正如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所指出的:“广大青少年要在修德上下功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

(二)以文化人:培养有文化的人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教育所培养的有文化的人,首先应具有中国文化精神。正如顾先生指出的,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人,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人。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次应具有人文精神,在掌握人文知识基础上能够感受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的滋养,汲取文化的力量。再次应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和保障,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积极大胆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最后要具有跨文化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培养能够跨文化沟通交流的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外来优秀文化引进来,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在实践中,中山纪念中学通过打造“文化课堂”以文化人,学校所培养的有文化的人,一是指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二是指具备能够胜任自身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全面发展。

(三)以“学”成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中山市远洋学校校长、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志煊提出,“立德”应该要立有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树人”是要树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分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基于核心素养,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新时代的学校应积极探索,让学生通过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维,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感,具有自强自立的劳动能力,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创造精神。

二、把脉问诊:探寻课堂教学“失德”的表现与原因

王红教授认为,在最朴实的层面上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应有之义为“坚持不懈做该做的事”,而相应地,不做、未做该做的事就是一种教师职业道德的“失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中存在种种“失德”现象,且这种“失德”现象还非常隐蔽而不被认知,严重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此,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失德”的课堂教学把诊问脉。

(一)课堂中的教育质量观“失德”

目前,教育界依然普遍认为只要学生考上好大学就算教育质量高,以升学率作为评判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对此,黄志煊校长认为,功利主义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价值观,现实教学中重分轻人,重才轻德,重书轻道的教育理念仍然普遍存在。教育本应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却转变成了知识之学,教育学也容易被教师异化为教育技术之学。虽然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但是,正如《中国教育报》编委刘华蓉教授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问:是不是真的觉得立德树人很重要,认为立德树人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呢?这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意识问题。

(二)课堂内的教学与管理“失德”

一方面,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失德”。顾明远先生曾在听课后感慨:“我们的课堂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学者教师普遍认为,其一,教学“无人”。王红教授指出,大多数教师只是以一种工具主义的理念模式和方式引导课堂教学,忘记了我们是在培育人,缺乏对人的思考。教育内容是冰冷的知识、公式或试卷考题,教学方式是死板的传授灌输。其二,教学“无德”。当前德育并未得到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学科教师认为德育只是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德育意识不强,德育能力不足,难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道德元素,难以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需求,不能及时对学生施以有效的道德教育;更有甚者教学内容“失德”,王红教授举例,新疆某学校课堂上教师讲授《我的祖国》时,错误划定国土范围,争夺下一代,严重失德,影响和威胁国家和民族未来。

另一方面,课堂内的教育关系“失德”。其一,师生关系“失德”。个别教师戴着立德树人的帽子,说一套做一套,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评价学生,把“优等生”捧在手心,把“差生”边缘化,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施以语言暴力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其二,生生关系“失德”。顾明远先生举例说:“有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回家,妈妈很高兴,但他反而大哭起来,因为另一个学生也考了100分。”这说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倾向个人中心主义,特别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能自己好却不能别人也好,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只关心分数和排名,不关心其他万事万物。媒体和生活中经常用的“学霸”一词,“霸”字本身有“霸权主义”的涵义在内,是贬义词,不利于学生团结。

(三)课堂内外的教育生态环境“失德”

一方面,课堂内和学校内的教育环境“失德”,存在不真实、说空话、远离生活、缺乏爱与温度等问题。比如,立德树人在学校的实施,口头上重视,墙面上重视,标语重视,但实践中重视不够。基于现场两位校长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课堂、教师及学生的要求等做法与机制建设,刘华蓉教授提出:学校在实践中需要思考这些做法是否得到了所有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是否符合学生“立德”需要,能否真正落实到真实教育生活实践中?铺天盖地的立德树人文件要求、实践宣传、学术研究,只是口号还是能够真正经受住实践检验呢?这些是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反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之外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利于教师开展“道德的”课堂教学。顾先生认为,目前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家長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这种期望值越高,家长及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要求就越高,甚至会有过分要求或举措,影响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还会丧失职业和身份认同,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构建道德的课堂教学。

三、对症下药: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修炼师德、锤炼德育能力

(一)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以“立德树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质量观、教师质量观和学生质量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顾明远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教育质量,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而提高教育质量,既要依靠教师,更要依靠课堂教学。“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是顾先生的教育信条之一,他提出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才能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教师要通过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三种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潜能,获得成功。

顾先生借用清华大学钱学森班通过五维(内生动力、开放性、坚毅力、智慧、领导力)测评系统创新招生评价方式的案例,说明突破高考招生体系下“优秀”学生的判断标准,发现学生“创新素养和发展潜力意义下的优秀”,具有重要价值。[1]这对于引领课堂教学转向,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提供了启示。

黄志煊校长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教师要树立德才共生的理念,学生良好的品格、才能和知识素养培育是共生共存的,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刘华蓉教授则借用一位教育局长的观点印证了德才关系和“立德树人”教育观:“把普通的学生培养成品行很好、学业合格的老师,这是做功德;把一两个学生培养上了清华北大,只是功劳。做教育的人很多时候要做功德无量的事。”教育具有生命意义,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是教师必须树立的教育观。

(二)创新多元化教学:挖掘课堂教学的道德元素,实现全过程立德树人

一是创新新时代教学观,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从聚焦技术到聚焦内涵。中山纪念中学构建了特色化STEAM开放式课堂,主张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为目标,以大班教学、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主题、项目、任务为驱动;课下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课上以学生讲解研讨为主,教师则适时点拨。由此,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从以知识为取向、分数至上、训练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以素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道德”课堂中,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探究,学会手脑并用,也学会尊重包容他人,既能增长品德,又增加才干。

二是创新新时代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单学科知识课程转向融合型多元学科课程,从传统的讲授型转向合作探究型,从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中心。顾先生提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黄志煊校长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提出,教学不是孤立的,建立一个适合学生成长和老师推行教学的课程生态非常重要,他在学校推行建立了国本、地方、校本相融合的适切的课堂生态,为老师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条件和肥沃土壤。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推行的跨学科统整项目课程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兴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是挖掘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细节,关注细节的道德力量。顾先生回忆:自己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是受中学老师影响,中小学时代正值最黑暗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没有实验设备,师生在黑板、纸上学物理化学。但老师教学很严谨,同学关系很好,比较谁的作业本写得更清楚、更美观,对比一条一条公式和笔记,共同学习进步,奠定了教师发展路。他总结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立德树人不要讲空话,要落实到实际”。梁雪菊老师回忆起30年前在纪中学习时的两个难忘细节,一是数学老师李长安工整和严谨的板书,让来自农村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学术之美和数学之美,对她未来的教研工作影响深远;二是语文老师刘浩军在课堂上的讲授方式和满腔热情,让她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生命的滋养,开启了自己对文学的向往和热爱。

(三)建立德育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德育能力,实现全员立德树人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在学习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顾先生说:“一个社会上铁的规律: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一个人什么都能干,没有专业化,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有了专业化,才能受到人的尊重。”他提到自己力主创建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在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都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教师更有发展奔头,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意识。

顾先生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个人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以身执教。其次爱岗敬业,爱教育,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要相信学生,不信任学生,学生也不会信任你”。教师成长需要慢慢锻炼,特别是锻炼身心。读书可以养心,教学也可以养心。经常听课,向老教师学习做老师的品德和教学艺术,跟老师探讨,不断提升。刘华蓉教授引用“三不朽” 倡议广大教师向顾先生学习,既要立德修身也要度人度己,顾先生94岁高龄还总在帮助别人,捐资助学,经常到中小学课堂听课,与普通中小学老师交流沟通,帮助其成长。

其次,校长要发挥引领作用,搭建德育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化成长平台。梁雪菊老师认为一所学校校长的胸怀和教育情怀与教师的精神风貌息息相关。校长的胸怀越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怀越深厚,自身的功利心越轻,就会营造更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氛围,给教师创设和搭建更多成长机会平台,并放心将平台发展交付给教师,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教师会目光灼灼有神,坚定有光,保持更好的精神风貌,更有动力和干劲从事教学、管理及科研工作,学校文化和课堂氛围也会发生改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學。林加良校长在中山纪念中学成立学校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引导主持人带领成员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主持人的老师在被学习中不断成长,作为成员的老师在名师带领下快速发展,这正是发挥了校长在教师德育专业化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最后,加强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建设,提升教师全员德育专业化。不管是年级组、教研组,还是名师工作室,只有共同体自身加强建设,才能真正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德育专业化能力。梁雪菊老师指出工作室一方面要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并坚持执行,如每月一次读书会已坚持开办16期,从未中断;另一方面主持人和成员都要成为独立的自己,获得专业幸福感和专业尊严。工作室不是往主持人脸上贴金,而是每一位成员的平台。在其工作室,每个成员都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专项,如“王建国班的作文”“崔莱的古诗部落”等。成员具有专业自信,才能建立专业认同,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课程育德,更好地挖掘教学中的道德元素,将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专业自信的精神也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的自信,进而师生主动将立德树人内化为行为自觉。

(四)营造德性课堂软环境:植根真实生活,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

黄志煊校长从过程方法角度提出要将立德根植于生活。道德教育必须要植根于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立德”的源泉。将“道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生活相连接,营造充满爱、温暖、平等、正义、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活逻辑,在生活体验中教学,并启发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培养核心价值观,达致“立德”目标。立足这一思考,中山纪念中学组建了一百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生活,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合作互助,增品德,增才干,这正是对顾先生所提出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最好诠释。

黄校长认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立德树人评价体系,用制度引领课堂教学,让立德树人成为课堂教学的文化自觉。顾先生从宏观层面提出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生活,教师才能安心从教,目前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确认了公办教师的公职人员地位,教师工资待遇得到保障,教育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扩大招生,教师职称提高到正高级,荣誉制度进一步完善等举措都让教师更有动力。制度环境的公平性也能影响教师发展的道德性,为立德树人提供基础保障,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郑泉水."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36-4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顾先生立德文化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