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国际交流员:一座城市的“外交官”

2019-10-24 05:54霍书韡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人物外事斯里兰卡

霍书韡

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原因,知乎经常给我推送一些问题,诸如“怎样成为一名外交官”“怎样入职外交部”之类。每每看到这样的问题,总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懵懵懂懂地坐在“十三所外国语学校”之一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礼堂里,听着台上校长侃侃而谈学长学姐们在外交外事战线上的各种光辉事迹。那时的自己,或许从未想过那些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份责任、使命与担当,就在某个从未意识到的时刻降临到自己身上。

果你时常关注新闻,你一定注意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翻译孙宁,或者李克强总理背后的翻译张璐。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外事工作者,最基础的工作与他们相似,就是担当领导背后的翻译。

给领导们做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每一次翻译任务都是“现场直播”,加上都是正式官方场合的交流,绝不允许有状态不好或者因为个人原因而掉链子的情况发生,这就很考验个人的语言水平和应变能力了。

某一场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主办方请到了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主办方好心地把单院长的讲话稿给我,我也认真做了准备,打算在原稿基础上进行翻译。但当单院长正式开讲时,我发现他并没有拿稿子,讲出来的话和我手上准备好的内容完全不同。瞬间,我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只得赶紧拿出准备好的笔开始速记,迅速地将院长所说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译成最朴实的英文语句,硬着头皮完成了一场类似于同声传译的翻译工作。

也许是因为我并不是语言或者翻译相关专业毕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少了些同事们那种字斟句酌的感觉,甚至翻出来的东西没有同事们那么学术范儿。不过这种“把中文的意思用英文表达出来就好”的土办法有时却收获了更好的效果,至少让我翻译时的反应速度快了很多。但是,当单院长讲完“谢谢”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紧张得汗水早已浸透了西装外套。做一个中英文“传声筒”,远比我想象中的要难。

“够用”的努力

常有朋友问我,你们给领导做翻译的,一定英语很好吧?我一直的回答是“够用”。

“够用”这个词在字面上看似乎要求很低,但其实要真正达到“够用”可不简单:一句“早上好”翻译成“Good morning”属于够用;但说起本市的区域面积、人口数字、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再加上各种政策性很强而又很概括的文字,并在第一时间以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也都属于“够用”的范畴。

要想在每一次的翻译过程中做到“够用”,平时的功夫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语言训练。虽然身处外办的岗位上,其实我更多的工作还是和国人打交道,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业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外文水平。比如在现场翻译中,为了尽快找到状态,我常常会设想这是影视剧里的某个场景,这样就能把类似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翻译起来自然就游刃有余。

当然,每次开展翻译工作前,我们也会做大量的准备,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我最怕的就是化工相关的翻译,因为我是个文科生,对于很多化学元素的中文字都不是特别理解,还要搞懂它们对应的英文,实在是伤透了脑筋。不过每一次翻译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些年做下来,对于不少产业的专业性的知识也了解了不少,也许这是让我在困境中学习本领吧!

迎来“大人物”

除了翻译,我们还有一项日常工作,就是迎来送往。具体来说,就是安排领导出访和接待外宾来访。而在接待这些“大人物”的时候,往往能看到他们没被摄像机拍摄到的一面。

有一次,中国计算机界的骄傲——微软高管沈向洋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我负责去火车站接他并安排之后的行程。之前对接时,对方工作人员就告诉我沈总是一位低调的人,不需要安排贵宾室,也不需要安排任何礼遇。

我揣摩着对方的话,心想:一位人工智能界泰斗级的人物,“低调”的意思大概是不会坐高铁商务座,那大约就是一等座出行吧。于是,我早早地候在一等座车厢的地方,但一直等到人群散去仍未发现沈总的身影。正在暗想是不是我粗心大意错过了嘉宾,却发现邻近的二等座车厢那有人在向我挥手。走近一看,正是大名鼎鼎的沈向洋和陪同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在去酒店的路上,我不禁问起沈总二等座的问题。沈总说:“上海过来也就一个多小时,中国的高铁设施又这样完备,二等座和美国国内航班的商务舱都没什么差别,何必多花钱呢?”

后来在另一个场合,我和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聊到这个事情。吴博士哈哈大笑,告诉我不仅是大名鼎鼎的沈向洋,硅谷的很多知名大腕到中国来出差都一定是坐二等座,甚至如果不赶时间的话还会专门挑绿皮车来坐——一方面可以利用旅途的时间稍作放松,另一方面可以观察中国的潜在客户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的习惯。

原来真正有学识修养的人都是这样,不会因为眼前的浮夸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迎来”越来越多的“大人物”,不仅让我对我的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真真切切地见识到隐藏在这些“大人物”身上的那些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游走在世界中

前面說的是“迎来”部分,现在要说的就是“送往”——入职五年的我已经去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些地方去了还不止一次,也算是借着工作走遍全球。

通过出访,我也认识了各国各地友善而温暖的面孔。在去斯里兰卡访问时,我认识了一位退休后发挥余热,在斯中友好协会工作的老爷爷。借由那次交流,我和他成了微信好友,现在还一直联系。他常常在中国或者斯里兰卡的节庆时用微信祝福我节日快乐。今年年初,我在新闻里看到斯里兰卡爆炸案,特别担心老爷爷的安危,于是第一时间问他平安。还好老爷爷并没有受到波及,只是他女儿的婚礼因为爆炸不得不推迟举行。老爷爷特别乐观地说:“恐怖主义从来不会打垮斯里兰卡人民追求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决心,我们一定会更加团结起来,继续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其实不只是斯里兰卡,我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不论是以色列国防军看到我们的护照后向我们敬礼,还是斯洛文尼亚海关对我们的格外礼遇,还是古巴朋友一直和我说起的“华为是世界Number 1”,都能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带来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与友谊,更能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外事工作者的自豪。

加入地方外事队伍已经五年多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这一路,的确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到一个可以独立处理各种事务的业务骨干,从一个事情一多就开始心烦气躁的热血青年到一个再忙也应付自如的熟手。其中的欢笑和汗水,付出与收获,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

关于初心,关于使命,关于责任,这些曾经写在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小时候不能完全理解的概念似乎就在每天的工作当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关于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服务祖国,更是体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在充实而忙碌的一天结束后,我会时常想起周恩来总理给外交外事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母校的校训: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短短十六个字将伴随我一生,时刻激励我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大人物外事斯里兰卡
外事之窗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斯里兰卡·乡愁·旧时光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基于HYCOM的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温、盐、流场统计分析
如何搞定大人物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对”队的斯里兰卡奇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