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时间、空间”维度下的设计方法

2019-10-26 01:19谭玉璇杨绍科黄建华
人物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时间设计方法人间

谭玉璇 杨绍科 黄建华

摘 要:随着目前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多样化,如何能够合适的选择设计方法也被越来越关注。本文首先介绍说明了设计行为的复杂性与目的性,并从中窥探设计的本质及本文重要研究对象——设计方法。首先笔者利用设计事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设计进行详细的剖析与理解。其后引入“人间”、“时间”、“空间”这三种维度,在三种不同且关键的维度下重新审视设计,并将三种不同维度下的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在设计行为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的各要素,最终总结出四条关键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人间;时间;空间;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在设计及其相关学科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之中,提供了巨大启发性的设计研究理论之一的是著名工业设计教育家柳冠中先生及其著作《设计事理学》。它是由柳冠中先生带入中国并得到系统地阐述和挖掘,最终形成了事理学论纲。这一理论包括形而上的、方法论层次的理论思考,对设计历史、设计文明以及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脉络的梳理,也包括经验层面的系统总结。在学习设计方法学时,笔者对于他在设计事理学方法论中提出的“谋事造物”这一概念非常认同。在“事”与“物”这个关系场中,笔者很难将这个关系场所处的人间、时间、空间三个背景所忽略。因此,研究“人间、时间、空间”这三个维度下人的需求,是设计师在“造物”前所要谋的“事”。本文试图从事物所处的“三间”维度出发,对设计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一、“人间、时间、空间”三种维度及其关系

1. 人

古代华夏把神称为神人、仙称为仙人,天上地下,有这些人的地方即为人间。人间,即世间,以人为核心、从原始到当代所展开的一切关于人的生理、精神与物质活动关系的总和。这个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等,所以人间是一个“人间系统”。在此“系统”中,笔者以社会人及个体人分别作阐述。

2. 时间

时间根据衡量的标准可以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用钟表衡量的客观物理时间,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这个国际标准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时间的物理概念,不作为此文的研究对象。主观时间是心理感知到的主观感觉时间,而且当人所处环境所处心态的不同,对时间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心情愉悦地坐在电脑椅上打游戏,和站在下雨的街头打车,在这两种状态下你所感知到的时间截然不同。

3. 空间

空间从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物质空间由实体空间与自然空间构成,非物质空间指的是网络空间、社会空间及数字空间等。空间作为万事万物的“容纳体”,在此以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分别阐述。

4. 三者的关系

1.人间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离开时间谈人的存在与发展,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生命存在是不可替代的个体存在,个体在时间中的存在是千差万别的,或者说,时间中个体的存在是无限多样的。过去时间深入心理是记忆,未来时间投射远方是期许,当下时间便是现在,过去、当下、未来即是客观时间的一唯性也是人能动思维的主观性。

2.人间与空间的关系

人无时无刻地生活在各种空间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了人,在创造与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人与空间的交互无时无刻地进行着。空间中的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空间是要随着时间而有所发展的,而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情况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生活状况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同时人的审美思想与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空间与时间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顺序。从早到晚,日出而落,一年四季,春花秋月,这些周期性更替现象,都是在时间延续中展开,随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容颜”在不断的改变。可以说时间是空间不怠的流程,空间是时间的容器;时间是空间历史的循环,空间是时间驰骋的天地。因此空间必须十分清楚地表达时间的流程。

二、“人间、时间、空间”维度下的事与物

1. “人间”维度下的事与物

关于人间这一纬度下的事与物,在此我们引进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来对其进行探讨。因为个体人自身的某一因素的差异,会带来事的改变,从而物也有所不同;不同个体人的同一因素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因此我们将人间划分为个体人与群体人这两个层面。从个体人这一层面上来看,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思维方式这四种人性差异单个地、组合地探讨其对事物的影响;从群体人这一层面上来看,不同个体人的同一人性元素,例如不同个体人的行为习惯会产生对于同一物的不同需求,即使产生了差异,因此在此讨论不同个体人的同一元素对事物的影响。我们将就同一件事物在以上兩种层面上的不同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作如下阐述(如图1)。

2. “时间”维度下的事与物

时间衡量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客观时间可以用钟表来衡量,例如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这个衡量标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主观时间则是心理感知到的时间,而且当人所处心态的不同,对时间的感知也是不同的。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关注用户的体验,而这个体验在时间维度上则是依照客观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逐步展开,在这个展开过程中用户对于时间的主观性响应也在同时发生着,例如,使用某一产品使用户回忆起了过去,又或者是对于未来展开了期望。因此在这里,我们将主观性时间又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部分,过去的时间包含着用户过往的经历和体验,现在的时间里包含着他当下对于此物的使用与体验,将来则体现了他在使用过此物后对其产生的反馈以及对于其后续版本的期望。当用户刚接触物时,需要根据自己过去的时间中的对于同种类物的使用和体验,来首先对此物进行判断,形成一个“使用此物来做什么、能达到什么”的初期目标;然后通过现在的时间下的不断学习和尝试,达到预期目标,此时用户过去的时间中的体验会与当下的体验产生对比,此时就是进入了人与物的互动阶段,物的体验好坏已经体现出来,此时用户会对物产生在时间维度上的未来的期望。综上所述就是,在设计过程中,主观性的时间影响着事的结构的变化,从而相应的物也会因事的变化在客观意义上的时间发生变化。

3. “空间”维度下的事与物

空间具有物质性(空间实践)、构念性(空间的表征)、空间具有能动性(表征的空间)。因此,在空间这一维度下,我们将就同一事物在三种空间形式下的差异以及不同事物在同一三种空间形式下的差异进行探讨。首先,物质性空间对应的是感知的空间,是一个外部的、物质的环境即物的空间本身,例如地区、城市、室内空间等;空间的第二种形式为构念性空间,构念性空间是由人所感知的空间的表征概念化后所呈现后的产物,即人的感知中的空间,例如人的精神空间;能动性空间是透过意识和表象而被生活出来的,是使用者和环境生活出来的社会关系,例如公共场所。设计师在进行设计这一活动时,在空间这一维度下,基于谋事造物这一出发点,首先从物质性空间出发,我们注重的是被物质实体围合出来的空间的用途,即空间的功能性。其次我们考虑到空间的构念性,即人对于空间的感知,不同的空间表征被人所感知、概念化后形成不同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更多地考虑到人对于空间表征的感知这一行为,从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轮廓”清晰的空间,让人能迅速地认识到这一空间是被设计来做什么的;最后需要考虑到的就是空间的能动性,即达到人与空间和谐共处的境界,此时不再是人去主动适应空间,而是各个不同功能的空间能动地配合人进行活动并生活出一系列社会关系。

三、“人间、时间、空间”维度下设计方法

1. “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好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要,更需要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和谐共处,达到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此阐述的“天人合一”的设计观是一个阵阵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一个能够做到有机更新、与时俱进、真实的“天人合一”。在设计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去阐述,即“自我”、“本我”、“超我”,这样的设计意味着设计师需要对使用者心理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清晰地表达,同时个人也具有完善的道德美感,也就是不仅满足“自我”“本我”,也满足“超我”但是在满足个体人和社会人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将设计置于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审视。

2. 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统一

在时间维度上,设计需要有预见性。一方面设计师需要对用户的目标和行为有上层的概念模型。另一方面,时间作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体,过去通过记忆、未来通过想象可以映射于现在。过去并未消亡,而存在与人们的记忆,未来并未虚无,而存在于人们的期盼。我们把时间尺度再拉开点,跨度到一周、一月、一年、甚至十年,用户体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经验阶段、互动阶段和期望阶段。而在进行设计行为时应充分考虑用户的本身存在的主观时间性及与产品触发互动的客观时间。

3. 空间属性的合理解析及有机更新

面对不断变化的空间属性,设计的手段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不同的空间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事物发生的可能,而如何合适的处理空间属性与事物的关系则变得至关重要,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是在此过程中设计的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前进、人间的变化,设计事业性得到有机的更新,新的符号取代旧的符号,变化的设计,体现了人间、时间、空间的流动。

4. “人间、时间、空间”的系统把握

人间依托空间而生存,空间依据时间而更替,时间勾勒人间发展之动势。设计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城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人间、空间、时间,相互融合、共生共存,这里共有的“间”,体现了彼此的相关性。设计结果不单纯是一个静态物,或一个静止空间。“时”和“空”和“人”不能分开独立讨论,将三间维度纳入考量范围,设计的是一个体验流。

四、结语

对于设计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合理地把握各要素,并以“人间、空间、时间”三种共生共存的维度重新审视设计,分析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保证其整体性、稳定性与流动性。不同的角度都能窥视到与设计与其维度的关系,而这些往往是大多失敗设计的原因,任何试图利用单一的维度或者抽离的偏见视角对设计展开的理论与实践都会陷入失败的境地,设计在当今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与“人间”息息相关的产物,不仅在维度的选择上需要有整体的把握,而且对于各维度下产生的不同的关系、对象及相关问题都需要合理的解析与安排,这也更好地推动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2] 史佳佳.简谈绘画中的“空间”原理[J].大众文艺,2014(2).

[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伟,罗玮.空间社会学:理解与超越[J].学术探究,2014(2).

[5] 赵楠,李奇.浅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J].现代交际,2017(20).

[6] 杨金玉,高倩雯.浅谈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国机械,2014(19).

[7]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时间设计方法人间
人间第一情
春满人间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