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七个维度

2019-10-28 02:55李青徐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

李青 徐平

[摘要]认识和把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要深入认识和把握理论三维(国体、共和制和单一制三个维度)、实践三维(古今、中外、东西政治实践)和机理一维(民主集中制)等七个维度。

[关键词]政治制度;理论三维;实践三维;机理一维

[作者简介]李青(1967-),男,甘肃甘谷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研究。徐平(1981-),女,甘肃秦安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0-0049-02

“现代的比较政治学与战前和战后经典的比较政治学一致,其核心信条都是‘环境很重要,所谓的环境包括结构的、文化的、制度的和策略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国际的、国内的、还有当地的;等等。更准确地说,至少因为三种情况,环境很重要。首先,试图去解释、理解或预测的结果通常是由多个原因共同作用所导致,因而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中,许多可能原因的取值都会影响结果,这也就是多重因果(multicausality)的问题。其次,在不同环境下,同一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同一原因对结果产生何种影响,也取决于在此环境下一个或多个其他可能原因的取值,这就是环境约数(context-conditionnality)的问题。最后,政治世界中尝试去理解的很多结果,以及所推想的很多原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互为因果的,并非有的因素仅仅是原因,而另外的因素则仅仅是结果,这就是内生性(endogeneity)问题(人们也称之为同时性、逆向因果,双向或多向因果等等)。”这就说明多重因果,即确信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许多可能的原因都在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几乎什么事都很重要;环境约数就是说在不同环境下因果进程就会不同,几乎任何因素的作用都取决于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内生性问题也称之为同时性、选择、双向或多向因果联系,就是说,几乎任何因素都是其他几乎所有因素的原因。“环境很重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就是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认识和把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實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路径,可以从理论三维、实践三维和机理一维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理论三维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首先建立在理论三维之上。所谓理论三维就是国体、共和制和单一制。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共和制和单一制的国家形式,其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一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二是人民主权,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三是人民的内涵决定了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实现形式。这种质的规定性也决定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涵,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这种质的规定性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统领的党的领导、人民主权、上级对下级负责三者辩证统一的特色和优势。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可以称之为:以民主集中制为统领的“三会制”。所以,从理论三维的角度讲,把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提升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样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这既是对中国现有根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又是丰富和发展。

二、实践三维

任何政治制度的确立,不仅有理论的指导,更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三维是指古今、中外、东西政治实践的三个维度。

就古今政治实践讲,它是历时的,强调的是继承和变迁、创新和发展。中国也走过了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发展历程。自从秦国统一六国以来,国家形态在不断变革,而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延续至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雄厚的历史积淀和制度保证。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提出了制度的自我复制机制,这种理论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结果在某个关键时刻偶然出现,随后这一结果就产生了自我复制机制,使得即使世殊时异、其原有的因由早已消失不见,这一结果还能一次次出现。对于此种某个给定结果在其中稳定地反复再现的序列,学者们称之为‘自我复制。”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制度积淀和制度转化等概念,说明为何制度的某些方面留存了,而另一些方面改变了。检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恰恰就体现在制度的“自我复制”“积淀”和“转化”上,这是形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根源,也是“四个自信”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就中外政治实践讲,它是共时的,强调的是在一个个历史的横截面上,不同的实践、经验的比较和总结。就国体、社会性质和执政党而言,最具可比性的是新中国和原苏联。二者的相同点甚多,但在国家形式和政治制度上,却有着区别。原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加盟共和国构成;实行苏维埃制度;一党制。而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在70年的执政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变,并正在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做梦”,而是伟大的奋斗目标,有着党的坚强领导,科学巩固的根本制度,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等的可靠保证。

就东西政治实践而言,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就历时讲,它形成了民族特色。就共时讲,它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由于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众多因素,东西方思维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华民族讲究的是标本兼治、综合施治,反对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线思维方式,而西方恰恰注重的是这种单线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政治层面,就构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别,甚至对立和冲突。就美国而言,虽然经历了邦联制到联邦制的变化,但它始终信奉主权在民,在政治制度上构成了单线条的权力授受关系,即只向选民负责的较为简单的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中国则完全不同,它由“三条线”拧成了“一股绳”:即党的全面领导、人民主权和中央集权制确定的上下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生活。虽然存在着体制、机制的某些不足,但一定是一个优良的品种,有着强大的基因。这是构成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

强调“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不是讲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理论教条,也不是讲官场上跟风站队舞权弄术的技巧,而是要探讨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方法。

三、机理一维

虽然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出了理论武装、政党使命、政党运行、政权运行、道路规范、制度保证、文化塑造、自我革命、干部培选、实践检验十条政治机理,但就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言,最根本的机理还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的实践看,民主集中制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这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治权力的本质决定的。第二,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但在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又有着不同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方式,形成了委员会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两种不同的领导制度;形成了“双负责制”即对人民负责和对上级负责相统一的领导制度,凸显了共和制和单一制的完美结合。第三,民主集中制是具体的、科学的决策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民主集中制转化为调查研究、民主协商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决策、领导和工作方法,从这一层面讲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运用。第四,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政治纪律,民主集中制在《党章》《宪法》中具有明确的规定;作为政治规矩,体现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是一种传统、一种范式、一种要求。

根据以上对民主集中制内涵的分析,民主集中制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用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是以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实现对党的自身的领导的。第二,就国家政治生活而言,民主集中制是共和制、单一制国家形式在国家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层面的具体运用,它既强调人民民主,又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个人专治和独裁。第三,就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而言,民主集中制是解决党的执政领导和国家政权关系、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国家政权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制度。

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也是與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分水岭。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政治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所在,是党和国家政治权力运行的关键机理。习近平提出,要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论体系还是能力,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精神都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E.戈定主编.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上).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第27页.

[2][美]罗伯特.E.戈定主编.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上).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第79页.

[3]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第304-306页.

[4]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第312-313页.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
从西周亡国归因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教学
以纳粹德国为例论极权主义的起源
中国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优势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政治制度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及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