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清幽觅知音

2019-10-28 02:10
中国收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琴

在前不久结束的热播剧《陈情令》中,古琴是姑苏蓝氏的家传绝学,清冷的琴音令整个门派仙气飘飘,这使得不少年轻的粉丝对于古琴产生了很大兴趣。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没有一件乐器可与之媲美。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无形文化遗产的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高峰,琴器、琴曲、琴学皆为元明清三代学习与推崇。传世的唐宋古琴,无论是从声音、外形、槽腹结构、题款、断纹、髹漆等方面,都承载着极高的历史、文物、音乐的价值,更是反映唐宋古琴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

古琴的形制在唐代最终确定,其外形与今天所见古琴无异,古琴得以代代相传,不曾断绝。由于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与音乐,古琴面貌为之一新,斫琴工艺高超,涌现了众多斫琴名匠,以四川雷家为最,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他们所制之琴历代视为希世鸿宝。古琴在宫廷虽遭冷落,但在以白居易、韩愈等文人的推动下得以复兴。古琴的演奏技巧日趋精湛,出现了赵耶利、董庭兰等备受赞赏的琴家。琴家曹柔首创古琴减字谱,极大地促进了古琴艺术的创造与传播。

宋代是琴的时代。自宋太宗时,各代帝王均雅尚古琴,琴又被奉为礼典乐器,自上而下极力推广古琴,在士大夫中极为盛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下,文人大批入仕,文人琴达到高峰,他们以琴自娱,琴棋书画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写照,藏琴、鉴琴蔚然成风。弹琴仪礼在宋代形成,以“琴有九德”作为琴声评品标准得以确立,减字谱在南宋时定型。琴学理论有重大发展,《琴史》《琴笺》等理论名著问世。琴派纷呈,琴憎活跃,南宋时“浙派”兴起,这些都对元明清三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1953年徐圣禅后人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琴长124.8厘米,隐间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琴名原文应出自《国语·周语上第一》:“周之兴也,鸑鷟鸣於岐山”。“鸑鷟,凤之别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相传周古公亶父迁此而兴。后以“鸣岐”作为吉祥之兆,又称“凤鸣岐山”。

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琴面与侧墙后加朱漆。琴背冰裂纹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长方形龙池凤沼,池沼内侧以木加厚,其厚1.5厘米。纳音宽而不高,中间部分微凹。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给了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等极高的评价。

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他的技艺受神人指点,无人能及。彩凤鸣岐琴正是雷威的杰作。“彩凤鸣岐”琴,系出名家,历今千年,流传有序。原为“定慎郡王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后为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收藏。杨逝世后,流传至徐桴,1953年徐桴后人将其无偿捐赠于浙江省博物馆。

唐伏羲式“春雷”七弦琴

旅顺博物馆藏

琴长123.2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3.9厘米,底厚1.1厘米。唐“春雷”琴是古琴中的一件重器,相传为北宋宣和百琴堂所藏,在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著录过,被后人视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旅顺博物馆所藏的“唐春雷黑漆七弦琴”,造型为圆头伏羲式,黑漆,金徽,琴面部的弧度较圆,项、腰两边楞角无浑圆之象,而琴底两处楞角浑圆,减薄的特点十分明显。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减薄迹象。池上刻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苍海龙吟”四字。古琴保存完好,表面漆上的横裂纹,是漆质老化的结果,也是琴的木质材料随着气候的变化自然伸缩的结果。

唐 伶官式“谷应”七弦琴

1953年徐圣禅后人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琴长124.5厘米,隐间114.2厘米,额宽19.3厘米,肩宽19.4厘米,尾宽13.7厘米,厚5.6厘米。通体髹黑漆,纯鹿角灰胎,通体小流水断与牛毛断。贝壳徽,其中第四徽以翡翠重补。琴首呈弧形,项斜收为内收大弧形,近肩处作内收小弧形一,肩自三徽起,腰在十徽处,为一内收小弧形的腰,双足在九徽处。圆形池沼,龙池边镶有硬木边。龙池凤沼处可见六边形木块镶嵌拼接,是为百衲之法。轸池下草书“谷应”琴名二字。龙池上方刘墉草书:“人迢迢乎,境寥寥乎,有声遥遥乎,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右下方有“乙卯闰二月石庵题”落款,并有“刘墉之印”方印一枚。龙池下方中部“梦禅居士藏”,下有方印:“闲妙龛”。龙池下方左侧篆书:“空谷足音兮,我思古人,情之怡兮,坐不可驰,与尔无间兮,朝夕于斯。”龙池下方右侧隶书“解愠阜财”,下方另有小隶“李唐物,雷霄制。一千年,今何世?琴有知,应流涕,时百藏,庆佑识。”,有长方形“番禺陈氏”印。腹内面板木色发黑,刻有正楷填朱砂款“雷霄制”。“石庵”即为刘墉也,为清乾隆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梦禅居士”是当时大学士永贵的长子瑛宝。“番禺陈氏”为杨宗稷當时的同僚广东人陈庆佑。

此琴也曾为杨宗稷收藏,在其《琴学丛书》中有著录,“独幽”琴被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谷应”琴与“独幽”琴,在形制、漆色、铭文上都极为相似。

南宋 仲尼式“玉壶冰”七弦琴

绍兴二年(1132) 故宫博物院藏

琴长119.1厘米,隐间110.3厘米,额宽17.8厘米,肩宽19.3厘米,尾宽13.3厘米,厚4.8厘米。清宫旧藏。琴身为桐木制成,上附鹿角灰胎,外髹黑漆,漆面现蛇腹断间流水断。龙池、凤沼呈长方形,金徽木轸,白玉雁足,檀木岳山、焦尾。琴背龙池上方刻小篆“玉壶冰”琴名,龙池内左右朱漆楷书:“宋绍兴二年公路金远”。南宋文学家周密著《云烟过眼录》卷四“古今斫琴名手”条载:“金公路,所谓金道者。绍兴初人,琴薄而清。”可知此琴作者当世之时已为名手,流传至今,殊为可贵。

宋 仲尼式“韵雪”七弦琴1953年徐圣禅后人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琴长123 8厘米,隐间113 3厘米,额宽17 5厘米,肩宽19.8厘米,尾宽13.3厘米,厚5.7厘米。琴通体髹黑漆,发深褐色,琴面在深褐色漆内透出红漆数道,琴底亦有,漆色精光内含,色泽甚古,蚌徽。琴面、侧墙无断纹,琴背密布流水断,且间杂分布着不规则的鱼鳞纹断,且有数道剑锋,剑锋最为明显处为龙池之上琴名所镌刻处与龙池两侧,伴有许多极细的断纹。

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篆书琴名“韵雪”。龙池上方有“松弦館珍玩印”方印。龙池内刻有隶书两行:“至德元载青莲居士造”。龙池右侧有严徴题刻,池左有玉京道人题款。

沼上有杨时百题刻:“太白曾听绿绮来,虞山一代正宗开。玉京妙写莲华偈,三绝难逢此异材”。款署:“辛酉日长至得于都门,时百杨宗稷题并识”,方印,朱文“九疑山人”四字。

严瀓(1547年至1625年),字道澈,号天池,江苏常熟人,为宰相严讷之子,虞山派的创始人,著有《松弦馆琴谱》,被誉为“一代琴宗”,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琴家。

卞赛,“玉京道人”为其自号,工书画,尤精于小楷,擅长画兰花,又善于弹琴,指法精妙,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极高。她与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吴梅村之间有过一段凄美无比的爱情,吴梅村有《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

杨宗稷对于“韵雪”琴给了极高的评价,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其声音之妙,亦与‘鸣凤‘来凰相伯仲”。

南宋 仲尼式“海月清辉”七弦琴

故宫博物院藏

琴长117.2厘米,隐间109.1厘米,额宽16.4厘米,肩宽18厘米,尾宽12.6厘米,厚5厘米。清宫旧藏。仲尼式,琴身为桐木制成,上附鹿角灰胎,外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漆面现牛毛冰间梅花断。长方形龙池、凤沼,金徽玉轸,青玉雁足,紫檀岳山焦尾。琴背铭刻丰富,龙池上方隶书填青“海月清辉”琴名,其下为乾隆御府珍藏朱印。龙池左右刻梁诗证、励万宗、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日修五色琴铭。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30余床古琴,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其中唐琴6张、宋琴3张,不仅藏琴数量多,且品相尚佳。值得一提的是该馆馆藏的这些古琴保存状况良好,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霜,却依然能完整弹奏出悦耳的琴曲。时值浙江省博物馆90周年,日前特举办“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汇聚国内9家博物馆的唐宋古琴重器21张。包括旅顺博物馆藏唐“春雷”琴、宁波博物馆藏唐“石上枯”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北宋“松石间意”琴、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玉壶冰”琴、安徽博物院藏宋“飞龙”琴等在内的传世唐宋古琴名品纷纷在此显露真容。

据专家介绍,如今业界公认的存世唐琴约不到20张,从古琴的数量和规格来看,此次展览堪称目前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

猜你喜欢
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最“孤独”新生火了!这个专业被他一人承包了
琴类投资有升值空间
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
寻访千年古琴
三千岁传统乐器的新生态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蜀派古琴的当今演绎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