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徜徉在刀光玉影之间

2019-10-28 02:10赵玉国
中国收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玉雕创作

赵玉国

该怎样形容一个人的语言朴素?平实直白、毫无修饰,或者干脆说笨嘴拙舌。眼前的这位玉雕大师姜丙雷说自己“不会说话”,但外在的质朴并不影响他在创作上的传情达意,一件件精致、独到的阴刻玉雕在他刀下应运而生。

虽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但他说出的每句话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和用心。这就像他刀下的线条,看似轻而易举,却隐藏着多年来冥思苦想和反复实践后凝结的內涵。

“80后”的姜丙雷出生在河北衡水,自幼对美术的偏爱让他高中没有读完就去寻师求艺。他始终认为这是一個正确的选择。十几岁吋,他就成为了一名鼻烟壶內画师,在同龄人还在学校读书时,他却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寒窗苦读”。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对自己的期待,于是,怀揣着儿时就有的梦想,他只身离家来到上海。

追梦上海滩

2000年,姜丙雷南下上海滩,打算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寻找并实现自己的梦想。起初,他还是中规中矩地做老本行——在一家机构画内画。有一次,他来到上海长江刻宇厂参观,亲眼目睹了那里的老师傅在各种石料、象牙等材质上刻字的情景。他对这些作品爱不释手,同时一个念头也涌上心头——“我也要在石头上刻东西”。

雷厉风行是姜丙雷的一贯作风,有了想法他就要去做。从长江刻字厂回来,他开始酝酿着一种新的尝试。“画内画与在石料上刻字有相通之处,我看了很多当代名家作品,又翻阅了一些经典书画、篆刻作品,反复揣摩着如何将这些充满活力的线条呈现在石头上。”边思考边动手,偶然间进发的一个念头,让姜丙雷一做就是三年。

时间来到2003年初,这时的姜丙雷已经掌握了在石料上刻东西的基本技能,而机缘再一次来到了他的面前。当时有一家文化创意企业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在一块玉石上镌刻书法作品。由于没有玉石雕刻经验,那家企业先给他一块普通玉料做尝试。凭着颇高的天资与多年的积累,他很快就适应了玉石的质地,觉得在上面刻字没问题,并且想到以阴刻技法完成创作。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件玉雕作品是在玉牌上刻一段介绍乾隆帝毕生成就的文宇。这件作品被送到上海玉雕大师韩荣昌处审核,“这块玉牌出自第一次做玉雕的年轻人之手,他很惊讶。当然,韩大师也指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整体来说他觉得不错。”得到名家的认可,姜丙雷的反应并不是兴奋和激动,而是看到了一条憧憬已久的未来之路。

初尝胜果,就像一层窗户纸被捅破。2003年年底,那家文化创意企业开始成批量给姜丙雷发来订单。两三年间,他为这家企业创作、加工了100多件玉雕作品,为后来走人玉雕行业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后,他则完全以玉雕创作为主业丁。

得遇忘年交

勤奋的人,始终会得到有心入的赏识。姜丙雷来到上海后一直孜孜不倦地精进技艺,踏实前行的他,渐渐获得了一些行家的关注。在一次玉雕界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的作品打动了一位资深当代玉雕收藏家。这位收藏家托人联系到姜丙雷,于是开启了一段亦师亦友的交往。

说起这位收藏家可来头不小,是现任香港全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辉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亚芳。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当代玉雕收藏,在玉雕界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被誉为“30年来玉雕行业创作集大成者”。

吕亚芳不仅对玉器有不凡的欣赏眼光,而且作为“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何海霞的女婿,他对书画也情有独钟。在看到姜丙雷的作品后,他被精湛的技艺所吸引,这为他们随后的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对玉雕大师的作品要求很苛刻,会给我出题。刚开始时,在他面前我很有压力,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使我进步的动力了。”姜丙雷对吕亚芳非常敬畏,他说:“吕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积淀颇深,如果遇到创作瓶颈,跟他聊聊或许能豁然开朗。”

在姜丙雷看来,已是古稀之年的吕亚芳是老师、是知音,更是他的忘年交。“与这位老先生相识,我是受益匪浅的,也可以说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吕先生收藏的主线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与他合作需要不断学习才行,如果体悟不到文化的精深之处,就很难达到他对创作的要求。在一些艺术家看来,这种交流或许有点麻烦,但对我的创作很有启发。”

刀下寻倩影

2019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名为“玉映心河了无痕——吕亚芳先生玉雕收藏品回顾展”上,一组《三希堂三帖玉牌》引起很多业內专家及藏家的关注。细观这组玉牌,对晋入书法潇洒灵动、流畅自然的特征传达得极为到位,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古意与奕奕的神采。大家惊叹的是,尚韵的晋人书风当代人在纸上都难以临摹得形神兼备,却在一块玉石上衬着光影表现得如此精准传神。再看玉牌背面的画作,人物的眼神、表情、身姿、衣襟甚至肢体动作等被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得栩栩如生,仿若一幅动画。

《三希堂三帖玉牌》的作者就是姜丙雷。经过多年锤炼,他探索出了这种以刀带笔、以玉为纸的阴刻影雕技法,并且已经成为他在玉雕界的标签。“阴刻影雕是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它可以分为两种路线:一是完全用线条来表达,像中国画的白描,这是阴刻。另一种是较为写意的,像是中国画利用墨的浓淡来体现物象的立体感,这是影雕。传统的阴刻就是使用线条,没有中国画皴擦点染的效果。我就琢磨着怎么使用一些工具来体现出墨韵的感觉。”

为了探索这种风格,姜丙雷用了近12年时间,此间是日复一日的钻研和试验。“拿书法来说,依靠运笔中点线的动作转换才能出艺术效果。创作玉雕时,需要用工具切出一个侧面,用这个侧面的变化来寻找书法运笔的感觉。当你看到成品时,首先觉得这幅书法很有味道,但仔细体会后又觉得它不完全是书法。”这就是姜丙雷追求的境界。

目前,姜丙雷正在雕刻元代赵孟頫的书法经典之作《小楷道德经》,全文5000余字,雕刻在长20.3厘米、宽9.8厘米的两块玉牌上。面对这种较大规模的作品,对于玉雕师来说绝对是挑战。但在姜丙雷看来,挑战之余也伴随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这件作品每个宇在两毫米与三毫米之间,不能像刻小牌子那样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具,每一刀都要经过反复斟酌。不过随着创作的推进,我的状态被完全调动起来,对圆满完成这件作品充满了信心。”据姜丙雷介绍,如果一直在做的话,完成该作要一年以上的时间。现在他每天都在刻,预计今年年底这件“巨制”就会露出真容。

隐迹大都市

一些圈内人士评价姜丙雷天赋极高、无师自通。这也难怪,从一个初来乍到闯荡上海滩的年轻人,到2012年被评为“海派玉雕大师”,仅仅过去了12个春秋。2017年,他又被评为‘士海玉雕大师”。

事业的蒸蒸日上,没有打乱姜丙雷固有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他闲暇之余只是看画展、临古画、翻画册,还有就是思考。“通过阅读能在其中搜索到一些创作中需要的养料。休息的时候也会去想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接下来该怎么做、一些细节怎样处理、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呈现某种效果,脑子里都是这些东西。”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让无数年轻人沉迷于它的繁华与时尚。但身为“80后”的姜丙雷,身在魔都却犹如隐迹山林,城市的喧嚣与浮华从来都与他无关。

其实这样的性格是从小就养成的。据姜丙雷回忆,他从刚刚记事起就有意识地拿着铅笔画画。“那时候我的手闲不住,看见什么都想画。后来长大些,用铅笔在纸上临照片,甚至用铅笔画毛笔宇,摹画出墨色的浓淡变化。现在想想,那时用铅笔临摹,现在用刀临摹,我与书画的缘分早已注定。”

专注,是姜丙雷身上最明显的特质。他曾经在一家玉雕厂看几位老师傅工作,他们工作的状态让姜丙雷领悟到很多道理。“他们之中有些人做活儿快,但能感觉到很草率;也有一些入很慢,本来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偏要拖一两天。他们的工作只是工作,完全没有激情。”所以姜丙雷觉得自己不能养成曰后难以更改的习气,对任何工作都拿出最大的热情去对待,并且越是这样,越觉得这一行是很有乐趣的。

“不管做什么,还是稳健地去做自己的事儿吧,这样心里很踏实。”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姜丙雷始终心无旁骛地徜徉在他刀光玉影的世界里。

猜你喜欢
玉雕创作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玉雕作品《蟹游荷塘》赏析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玉雕设计理念的关键元素研究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