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的语言学思想

2019-10-30 04:19侯炳楠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语言学论语思想

侯炳楠

摘要:作为儒家思想的典范,《论语》提供了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研究材料。特别是《论语》原文的语言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与孔子相关的语言学理念,更诠释了其语言思想的丰富性,是学者普遍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论语》;语言学;思想

《论语》是研究、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读经典,其表达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理念与高超的语言艺术,并流传至今。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论语》受到了广泛地重视。但在这些领域中,对于其语言学思想的相关问题理解相对浅显,分析不够深入。并未很好地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未做到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基于此,从言语行为态度观和言语交际观两大方面归纳孔子提出的语言学思想,力求在继承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论语》的言语行为态度观

孔子高度重视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而且还影响民族的兴起、国家的兴衰以及社会的有序稳定。而且又具有个人功能,其言语体现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反映人的素质修养,下面两方面体现了《论语》中的言语行为的态度。

(一)出言要谨慎

1.务必要“慎言”

在孔子看来,所谓的“慎言”是讲话要有理有据,并且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或者说出来之后必定具有可行性。例如,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这句话是孔子对道听途说的批判,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被道德所唾弃的。道听途说的话,往往是不准确的,若再将此类虚假内容肆意传播,则会对他人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游历郑国,且刚好有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两个人去告诉他的母亲,曾母不相信。等到第三个人说同样的话时,曾母便选择逃走。诗人李白曾为此写了一首诗歌:“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和“三人成虎”的典故相同。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提倡君主讲话需要“慎言”,而且认为普通人说话之前也必须先思考并对自己的言论保持一致。

再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君子说起话来应是小心谨慎的,办起事情来应是灵活的。多学习而少发表,做到厚积而薄发。这句话是孔子对“慎言”的直接表述,在孔子看来,“慎于言”是君子人格标准的体现之一。

2.说话掌握分寸

孔子认为,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我们应该以平等和理性的方式尊重一个人,所谓的“过犹不及”即为此道理。例如,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里是子贡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子贡问孔子应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孔子的学生子游也曾讲过类似的道理:“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里的“数”是“屡次”的意思。辅佐国君若过分殷勤,虽然显示出亲近,却容易招致羞辱;与友人交往过密,则会渐渐生疏,正所谓“亲极则疏”。该道理引申至工作层面依然适用,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这也是当代社会应该倡导的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态度。

(二)保持“思忠好信”的态度

孔子认为,“思忠”意为说话要遵从内心,符合要求、实际,即实事求是;“好信”则指说话要坦诚相待,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论语》中孔子关于“思忠好信”的记载很多,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自古至今,“信、笃、忠、敬”仍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且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内涵,广泛流传。通过以上三句话可以看出,“信”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仁”是一种道德自觉基础上的高尚,而“礼”则是外在行为基础上的标准。“信”是亲近“仁”的行为之一,人如果不遵守信用则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信”的重要性,“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甚至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

二、《论语》的言语交际观

在春秋时代,有关言语交际的思想并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它仅是包含于其他想法之下,并成为表述言语交际想法的辅助工具。但这也同时说明言语交际思想在当时已经出现,如在《论语》中,孔子会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交际时机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体现的言语交际思想。

(一)考虑对象

不同交际主体之间存在着职业、文化、出身等差异,在交谈过程中不能不有所区别。因此成功的言语交际应充分考虑所面对的交际对象。正如《论语》中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理解你所讲的道理而你却没去跟他讲,则被称为“失人”;相反,假如这个人冥顽不灵,而你却偏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孔子认为明辨是非的人会巧妙地避免“失人”与“失言”,擅长对交际对象进行分辨,以此来判断是否有交际的必要。

再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以上这些,是孔子的语言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典型的体现。同时,孔子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事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言语行为方式和措辞策略进行教育,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把握时机

在语言交流实践过程中,时间因素会对语言交流是否成功产生影响,因此孔子特别注重把握语言交流时机。《论语》记载很多关于把握交流时机的对话,如,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认为,还没说到某个问题就出来发表意见,被称为“急躁”;在谈到一个话题后,本该顺其自然地说下去却遮遮掩掩,称为“掩饰”;而毫无尊敬和顾忌地高谈阔论,不顾对方眼色,叫做“盲目”。因此,与君子谈话时应避免“急躁、掩饰、盲目”,应谨慎出言,把握时机。

三、结语

《论语》中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本文选择了解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语行为态度和言语交际思想两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对语言学的实践已经有较为深刻地理解与认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孔子的语言智慧,对《论语》中的语言学观念进行深入研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提出借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东晖.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 (05):59-68.

[2]赵峥葆.《论语》的语言风貌研究[J].双语学习,2007 (03):71-72.

[3]王恩来.情信而辞巧——孔子的语言学说[J].理论界,2009 (06):110-111.

[4]申小龙.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语言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5]池昌海.孔子的修辞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猜你喜欢
语言学论语思想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如何读懂《论语》?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