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之用词新究

2019-10-30 04:19张亚雪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托马斯

张亚雪

摘要:《亚瑟王之死》为托马斯·马洛礼集英法两个版本的亚瑟王骑士文学作品编撰而成,同时也是15世纪英国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散文巨著。仔细阅读文本后发现,作者在该书中对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述细腻逼真,尤其是对骑士之间打斗场面栩栩如生的呈现,用词准确凝练,生动形象,使该作品极富戏剧性,犹如一幅动态画卷,引人入胜。

关键词:《亚瑟王之死》;托马斯·马洛礼;用词特点

作为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代表,《亚瑟王之死》为马洛礼于1469年在狱中完成。这是迄今有关亚瑟王传奇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国内外很多作家研究这一领域最重要的资料出处,具有较大学术价值。马洛礼创通过对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系列故事的收集、整理和改编,作出了影响后世的散文体佳作《亚瑟王之死》。[1]3该作品为集英法两个版本的亚瑟王文学而成的不朽之作,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读者不仅痴迷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是从对这部15世纪散文诗的阅读中获得了一种令人欣喜的原生态肆意洒脱之美。

一、用词概述

亚瑟王传奇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朵奇葩,为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等烙下了深刻的印迹。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忠君、护教、行侠。骑士的荣誉往往是在斗争和冒险中获得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大量的战争和冒险行动。[3]52几乎每一部骑士文学作品都必然描写了一次甚至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战争。这与骑士传奇中所宣扬的骑士道德理想,即歌颂骑士的仗义行侠、锄强扶弱和骑士对爱情坚贞不谕的主题密不可分。

《亚瑟王之死》中的战争规模小至两个人之间的比武打斗,大致以亚瑟王为代表的亚瑟王朝与其他11个联盟国家之间的交战。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因此描述这些打斗场面的词汇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现象。而重复历来是文学作品中的普遍现象,在文本中承担着独特的作用,故对重复现象的分析也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选取打斗场面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部分词汇做了一个简单地统计,结果如表1:

接下来,本文将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该类词汇频繁出现的背后原因。

二、词汇背后的主题暗示

在《亚瑟王之死》中的打斗场面俯拾即是,而比武打斗的原因各异:有因私人恩怨的、有为亲人复仇的、有为宗教的、有路见不平的和有为国家君王的等等,让整个故事内容犹如一幅动态画卷浮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部分描述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各有深意,从其出现的频率也可对作品的主题略窥一二。

(一)好战尚武和典雅爱情的世俗主题

在该作品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骑士间打斗场面的动词和名词描写。首先,打斗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故而与之相关的两个词也多次出现,例如Battle及其变形出现了477次;Fight及其变形出现了275次。这与骑士为了获得荣誉或赢得贵妇人之心而去冒险的行为有关。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胜,才是骑士的最高荣誉。因而在作品中就出现了一种几乎所有问题都要诉诸武力来解决的倾向,这也是作品肯定骑士的勇敢和敢作敢为,能破除艰难险阻实现自己为国家、为爱人英勇献身的行为,并认为这是骑士最高上品格的主题之一。[4]323也正是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各种打斗和历险,骑士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获得荣誉。其次,作为中世纪的骑士,其装备除了量身定做的盔甲、佩剑或长矛、盾牌之外,战马也必不可少。骑士之间的打斗通常都是先在马背上进行,如果其中一方先从马背上掉下来,则会被视为技不如人而十分愤怒。毕竟在当时骑士的眼中,荣誉比生命更重要。但无论是在马背上还是在地面上打斗,都必然要用上各自的武器击打对方,受伤也在所难免。因此动词horse的各种变形以及名词性horse在文中共出现次数高达1215次,是本次统计中频率最高的一个词;Smite及其变形出现638次;Joust及其变形出现448次;Yield出现了130次;Wound及其变形307次。这些词都进一步印证了骑士冒险好战的行为。同时,动则立马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也与当时粗暴野蛮的社会现实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二)净化心灵和完善道德的精神主题

作品前半部分讲述的是骑士们锄强扶弱和游侠冒险的故事。然而,他们崇尚冒险却是为了爱情和自身荣誉,但作者在讲述骑士世俗性的冒险和爱情的背后也隐含着作品另一个主题,这也是作品后半部分描写的重点——圣杯的出现及骑士们对圣杯的追寻。因为尽管骑士游侠冒险的行為中不乏男女之间的缱绻爱情、锄强扶弱和忠君报国之举,但同时也充满了野蛮残暴、血腥、纵欲和背叛。[7]71-75骑士们通常更乐意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赢得荣誉和爱情、平定叛乱、匡扶正义等的唯一手段就是借助比武打斗,其结果必然是血腥的。[2]81-84而对圣杯的追寻过程其实是经受精神道德审判的过程。这样在精神道德的映照下,骑士之前所崇尚的荣誉则变成了虚荣和骄傲,骑士为荣誉所进行的冒险则充满了残暴和仇恨,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则是纵欲和淫荡的象征。这些都与当时精神道德所推崇的仁慈、宽恕、节制、谦逊是格格不入的。[8]62-63在追寻圣杯的过程中,骑士们的心灵受到道德的考验和净化,与之相关的思想也渗透骑士的日常行为,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血腥的杀戮现实。这些行为的发生也就产生了与后半部分描述相关的高频词汇如Love及其变形出现了634次,Hermit及其变形出现了189次;Seek及其变形出现了185次;Honour及其变形出现了105次。其中love的大量出现更好地印证了爱情在骑士追求中的重要性,尽管love在文中并不全都是爱情的意思,但细读全文后便会发现,绝大数情况下love一词都是指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而hermit和seek的使用则是因为与道德教化和对圣杯的追寻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词的出现都始终围绕着主题,在加深读者对人物形象理解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欧洲中世纪真实的社会风俗画卷。因而从词汇的出现频率来探究作品主题,不失也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亚瑟王之死》作为骑士文学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讲述骑士们的冒险经历和缠绵爱情。而骑士们的冒险大多又都是为了获得荣誉和赢得贵妇人之心。正如书中所描写的杰出骑士郎世洛所说的:“我打了多少次战争,从没有一次专为上帝而打的,只不过为了获得尊荣,和赢得她更多的爱而已,以致我很少甚至不曾感激过上帝。”[6]45-62然而在作品后半部分,作者将圣杯故事进行了思想道德化处理,目的是用道德教化对骑士的行为进行评判,指出骑士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严重违背了当时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很多骑士的道德也并未真正符合骑士精神的标准。总之,马洛礼笔下的骑士不再是个人至上的英雄,而是担负着社会道义的忠诚骑士形象,符合中世纪末期人们对英雄的期待心理。[5]6因此,《亚瑟王之死》不仅构筑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着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理想化乌托邦,时至今日依然魅力不减。

参考文献:

[1]Thomas Malory.The Death of King Arthur[M].New York:Signet Classics,2010.

[2]陈莉.《亚瑟王之死》主题新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7):81-84.

[3]崔洋.论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特点[C].“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52.

[4]刘建军.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靳鑫.亚瑟王的历史形象在中世纪的盛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

[6]马罗礼.亚瑟王之死[M].黄素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肖先明.中世纪英国骑士文学的精神内核[J].贵州社会科学,2014(9):71-75.

[8]赵国柱.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马罗礼《亚瑟王之死》主题探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2-63.

猜你喜欢
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托马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