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策略

2019-10-30 04:19吴春梅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灶神西方人目的论

吴春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经千年的历史演变以及古代文明的交相融合后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如今文化全球化形势不可逆转的潮流下,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仍然存在空缺。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代表意象之一,对于其翻译外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和汉斯·弗米尔创立。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对译文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每种翻译都有一定的受众群体,他提及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以及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从属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春节民俗文化翻译

像春节中必不可少的“拜年”的翻译,若按字面意思则翻译成kowtow,西方人在读到之后,则会误以为中国的拜年是令人尴尬的磕头行礼。其实不然,“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的中国,晚辈向长辈拜年确是要行叩拜大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叩拜大礼逐渐已为吉祥问候祝福语所取代。基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拜年”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译为“New Years Greeting”。如此,西方人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所谓的拜年是一种恭贺新禧,表达祝福的问候礼节,体会到中国是一个亲善友好的礼仪之邦。

三、目的论下春节民俗文化翻译的可接受策略

(一)套译法

在中国,对于春节习俗中的“红包”,若按照字面意思译为red envelope,西方人多半会很疑惑中国过年给红信封做什么。其实,在中国过年时给“红包”的意义不在于钱多钱少,主要是图个吉利,因而用红纸包着。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幸福、吉祥和欢乐。长辈给晚辈红包主要目的在于想让晚輩开心快乐并把美好的祝愿传递给他们。而红色却在西方不受待见,其代表着危险、赤字以及发怒等等。他们很少会把红色和幸福快乐联系到一起。因而,red envelope这样的翻译在西方人看来不过是一张晦气的红纸罢了,并不能传达中国吉祥喜庆的“红”文化。西方国家幸福平安的代名词是lucky dog,源于《圣经》。基于目的论的指导,利用套译法把中国民俗节日中的“红包”译为西方人熟悉的“lucky money”,表达了类似的寓意,传递出了源语文化中蕴含的吉祥平安的寓意。再如除夕守岁,若译为 staying up late 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倒不如套用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平安夜,套译为Chinese New Years Eve。西方人便能体会到人们对这个隆重节日的重视及期盼。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采用套译法让西方人通过他们熟悉的事物体会到中国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中国的民俗文化。

(二)音译及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遭遇词汇空缺的问题。由于各国文化存在差异,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更是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传统节日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词汇空缺的问题。应对这一难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最简单的翻译策略,即音译。

(三)转译法

对于具有文化空缺的民俗可采用转译的翻译策略,即转译法。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具有目标语文化色彩的表达对原文进行归化处理,使外国读者易于理解亦更能接受。

春节节俗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出现空缺,若翻译时不细加处理,则会导致读者困难,不利于中国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过小年”,若直接翻译为“Celebrating the Minor Festival”,外国人则会觉得这个节日无足轻重,仅仅是个小节日罢了。其实不然,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小年来了,春节自然不远了,小年渲染了浓烈的过年氛围,各家各户置办年货,打扫房间,祭拜灶神等等。其中,祭拜灶神则是小年的重头戏,灶神掌管着每个家庭的福祸才气,每家每户都会虔诚地祭拜灶神。根据目的论原则,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能够更好地融入译入语境及文化背景。“过小年”可采用转译法译为“Kitchen God Day”,西方多为基督国家,“god”用法更为常见。因而,此译文更为地道。运用转译法可以有效淡化原文不易沟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有效传达原文基本含义并增加其可接受性。

四、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节日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让他国了解中国节日的由来、内涵以及具体节日活动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弗米尔的目的论,探究了春节部分习俗的翻译,以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和文化来传达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使译文更受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扫除翻译上的文化障碍,更好地传递中国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 (1).

[2]陈小慰.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J].上海翻译,2012 (1).

[3]党争胜.民俗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从《红楼梦》英文版中“压岁钱”等词的翻译谈起[J].外语教学,2015 (1).

猜你喜欢
灶神西方人目的论
门神想吃立夏饭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西夏灶神像探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灶神星上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