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9-10-30 09:55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国家文物局铜像

卢娜

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一段文物流失史,经百年愤怒、无奈、悲凉的熔铸,已经融入中华儿女情感基因,激励国人时时警醒,砥砺前行。一条文物归来路,70年筚路蓝缕,路转峰回,每一次回归,都在凝聚着民心。日前,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公众熟悉的《五牛图》《伯远帖》,圆明园兽首、秦公晋侯青铜器等回归文物悉数亮相。

那么,这些大名鼎鼎的回归文物究竟为何如此珍贵,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不妨听它们自己娓娓道来……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了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自9月17日至11月17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300余批次、15万余件回归文物情况,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鼎、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讲述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

部分展品与展览背景故事

《五牛图》《伯远帖》等知名书画作品

民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大量珍贵文物流至香港,吸引众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贩雾合云集,大量珍贵文物面临着进一步流失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文物小组克服艰难困苦,保护和追回了大量流失的文物。其中,又以《中秋帖》《伯远帖》的回归最为后人所乐道。

《中秋帖》《伯远帖》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中秋、伯远二帖曾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协助下,启动文物抢救工作。周总理高度重视“二希”的抢救征集,专门作出批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地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回归,成为新中国保护文物的一段佳话。

同时展出的书画展品还有故宫博物院藏藏五代董源《潇湘图》卷(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为复制品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为原件展出)和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卷(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为复制品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为原件展出),此外王献之《中秋帖》(卷)和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将以复制品形式展出。

王处直墓彩绘浮雕两武士合璧展出

这两件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原镶嵌于王处直墓甬道左右两侧,武士像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雕刻而成,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浮雕石刻雕刻细致,线条流畅,精施彩绘,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余韵,下开宋元之先河,是五代艺术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2000年,美国某拍卖行拍卖疑似我国被盗浮雕石刻的消息传至国内。经鉴定核查,国家文物局确认该彩绘浮雕武士像为1994年被盗的河北曲阳王处直墓甬道的两块石刻之一,随即启动追索工作。在中美两国政府通力合作下,文物被美国政府罚没,并经法院审理判决返还中国。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得悉上述情况后,也将自己收藏的另一块王处直墓甬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无偿捐还中国。

范季融捐赠古代青铜器

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秦公墓和山西晋侯墓遭到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有一批青铜器流失至美国,被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所收藏。国家文物局获悉相关情况后,通过多方渠道与范季融夫妇接洽,希望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范氏伉俪随即明确表达了愿将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全部捐赠给中国。2009年11月,9件青铜器捐赠仪式在北京国子监的彝伦堂举行。

这9件青铜器铸造精美,风格鲜明,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秦公青铜器中多数有“秦公”或“秦子”铭文,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珍貴资料。晋侯青铜器对历史学、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圆明梦归,圆明园兽首铜像重聚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万园之园付之一炬。此后中国江山萧瑟、生灵涂炭。礼器、典籍、雕塑、壁画……大量文物由于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而漂泊异乡。一件件失去了尊严与荣光的珍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往事,在百转千回里顾盼着魂牵梦绕的家园,也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圆明园兽首在内的我国流失文物陆续现身海外,国际拍卖企业屡屡高价渔利,国人强烈愤慨谴责,国际舆论广泛关注,文物回归面临重重障碍。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中国政府始终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从星散到重聚,辗转走过的,正是一条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

圆明园兽首铜像展品包括

圆明园牛首铜像(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虎首铜像(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猴首铜像(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猪首铜像(何鸿燊先生捐赠,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鼠首铜像(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圆明园兔首铜像(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方罍之王”皿方罍身首合璧现身展览

皿方罍为商代晚期酒器,器盖内铸“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铭文,器身内铸“皿作父己尊彝”铭文,器盖造型借鉴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形制。该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铸造精美,纹饰富丽,为中国青铜器鼎盛发展时期的代表之作,是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物证。

皿方罍號称 “方罍之王”,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器身辗转流失境外,器盖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2013年底,皿方罍器身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2014年,湖南省文化机构与收藏家组成联合代表团赴美,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成功促成皿方罍器身回归并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龙门佛像回归故里不易

这件佛首原位于龙门石窟古阳洞,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而且是著名杨大眼大龛上方小型龛中现知唯一存世的一件主尊佛首。该龛左侧“高树造像记”为著名的北魏法书《龙门二十品》之一。

20世纪初,洛阳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大批石窟佛像流落海外。2001年4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向中国国家文物局归还龙门石窟看经寺浮雕罗汉像,开启了龙门石窟流失造像回归序幕。2004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经过严格论证,抢救征集了旅美收藏家陈哲敬先生收藏的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尊佛首等7件龙门石窟佛教造像。

2005年10月,在龙门石窟隆重举行“流失海外龙门石窟文物回归庆典”。这批石刻佛像的回归,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虎鎣再次与公众见面

“虎鎣”为行“沃盥之礼”所用的水器,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器盖、流部有虎形纹饰,故称“虎鎣”。据“虎鎣”相关流传资料和所配器座来看,这件文物应是清代皇室的收藏。现存商周青铜鎣寥寥数件,以虎为装饰主题的鎣仅此一件。

其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强烈关注,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2018年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办虎鎣捐赠接收仪式。2018年12月,青铜虎鎣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现身展览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霝、盨等6大类共8件,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曾伯克父”器物群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9年3月初,国家文物局获悉,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疑似我国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青铜组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近期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并随即会同公安部门通过刑事与外交渠道共同开展追索。

3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要求日本政府依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返还我国流失文物。同日,日本拍卖企业公开声明撤拍青铜组器。随后,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共同约见拍卖企业代表,公安机关紧锣密鼓推动文物盗掘走私犯罪调查,最终促成青铜组器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上交国家。

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日,完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接收工作。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国家文物局铜像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国家文物局就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事发表声明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无畏少女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长城不会被大规模修复或复建”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