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行业差异性思考

2019-10-30 04:07刘帅侯博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

刘帅 侯博

【摘要】从时间维度来考量,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在毕业后的播音主持业务及其相关的实际工作岗位中无法迅速地做到学以致用,不能很好地进入工作角色和工作状态。从业务能力的维度来看,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学习到的业务知识与在媒体实际工作的对接性究竟有多少。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媒体单位用人需求的改变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否有相应的体现,经校内实操实训获得的能力储备是否可以完全应对媒体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在校期间,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业务的再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储备。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实际业务能力仍亟须提升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性与技术性;滞后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主干课程类型划分调整的可能性

目前,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对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脱胎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最早建立的中国播音学教学体系。其中,基础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播音发声学、普通话语音基础、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新闻播音等相关基础课程,进阶课程一般包括广播节目主持、电视节目主持等方面。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完全到来,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变,我们暂且不讨论媒介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至少在外在形式和传播途径上已经不可抗拒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中国传媒大学培养成功播音员主持人的成功典范,但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自己院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也未必能适应于现今融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新要求。”①虽然也有很多高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尝试,针对一些媒体节目的新样态开设如融媒体节目制作、网络购物节目主持等新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与更新总是被动的,而且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一等各种条件制约,无法根据每一名学生的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设计一种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完成该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进阶课程的设置。目前,有很多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都设置有相关的模块课程,但是这些模块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进行模块课程划分,即按照对应的媒介节目属性进行划分。结合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状况,我们是否可以按照口语传播中话语方式的类型尝试对该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的课程进行群组或者模块化设置。例如,注重规范类型的传统的言语传播方式,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可以进行如新闻播音、新闻评论节目主持、时政类新闻报道等课程模块或者课程群的训练学习。另一方面,注重生活口语化类型言语传播方式,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可以进行服务类节目主持、新媒体节目主持、甚至是在线直播训练等相关课程的训练学习,这样在语言表达层面就相对更容易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总体而言,模块课程的设置通过将节目类型划分转变为按照口语传播中话语方式的类型划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该领域的综合能力储备,而不是针对某种节目类型的能力储备。

二、播音主持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对峙

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思想在艺术层面的指引。“1998年,国家进行普通高等院校学科调整,将原属新闻学类的播音专业调整到艺术学类,并改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②新闻性是播音的根本属性,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核心属性,也是播音主持的社会属性之一。张颂教授在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一书中指出:“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中话筒前、镜头前进行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这里所说的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在有声语言表达创作过程中,需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技巧把文字稿件、内部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实现创作主体在情绪情感上的转换,以便达到有声语言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社会功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性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彭吉象老师在《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曾就艺术教育有过如下论述:“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新时代的传媒行业中,对于一个优秀的节目而言,可以说,媒介的发展技术是保障,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和追求或许才是一个节目的源动力。艺术与思想之间又有很大的关系,“思想是人们对艺术的認知,播音主持过程中就是一个思想的传达。”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如果在这一方面有所缺乏就会导致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语音形态、语言情感等方面缺乏艺术性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己的专业学习自信,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热爱程度有所降低,进而导致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出现只有目的而没有理想,直接的影响就会变成现学现用,缺乏学习能力的积累,对于媒介变化适应能力不够,后劲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在认知层面的必要可能,失去了对艺术的理解,失去了对媒介的前瞻。在这种情况下,一是会导致节目主持审美情趣的缺失与美学传达的偏移;二是会直接导致对媒介工作所提出的新需求,缺失了再学习、再掌握能力的动力。

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滞后性的应对

针对教育滞后性的问题,当然不只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与教育按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的先天属性有关。但在我们所属的播音主持以及所属的传媒行业领域,因为媒介变化速度之迅猛,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滞后性显现的更加明显。针对这一方面,笔者认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从一开始招生过程的生源选择,再到入校后的培养模式都应该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第一,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相关高校也应该具备同现代媒体相匹配的教学硬件储备,比如,现在各大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诸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这既是对新闻采编业务的一种整合,同时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多院校中,教学硬件设备无法更新换代的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加强实践训练、适应媒体实际工作环境的瓶颈。第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可以借鉴参考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中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④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采取了双导师的制度,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业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的合作过程中,采用了‘双导师制,业界导师与学校老师共同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加速了学生的专业进步,提升了实习效果。”⑤就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看,校内导师可以指导学生与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等密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业界导师则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际节目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带来及时而又权威的新时代的媒体用人需求与媒体的现实工作情况等信息,让学生能更早地既打牢业务基础又近距离地接触到媒介现实,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专业教育与行业差别这一现实问题,它或许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现实效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深化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语言基本功更加规范,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更与实际媒体工作相对接,培育出新时代优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

注释:

①王玉:《融媒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43期。

②喻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广播》,2018年第11期。

③朱云铄:《论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电视指南》,2018年第14期。

④专业型硕士-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3% E4%B8%9A%E5%9E%8B%E7%A1%95%E5%A3%AB/4541412?fr=aladdin

⑤喻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广播》,2018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金重建.播音主持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

[5]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作者简介:刘帅(1986-),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专业在读博士;侯博(1997-),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