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产业扶贫模式:理论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2019-11-01 08:04宋萍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网络信息科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贫困户

文/宋萍,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网络信息科

1 产业扶贫的内涵

产业扶贫是指以资源禀赋为贫困地区的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外部帮扶力量为依托,通过科学遴选机制确立产业扶贫项目,有效投入技术、信息、资本、企业、不可流动要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产业,从而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创造条件,并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其中技术、信息和资本等要素大部分为外部投入,不可流动要素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同等条件下则必须优先满足贫困户投入,这是保障贫困户获得经营性和工资性、股权分红收入的重要前提。

通过产业化扶贫,加快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支柱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农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通过绿色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切实解决生态特别脆弱地区科学发展的问题。所以,产业扶贫是利用当地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方式,是改变条件与提高素质、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进步,增加收入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扶贫开发模式,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总要求。

2 甘肃省产业扶贫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甘肃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各贫困区域充分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立足内生驱动,围绕牛羊等养殖产业、蔬菜产业、果品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农民合作社、产地市场、龙头企业、电商扶贫等经营机制抵御市场风险,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依靠农村“三变”改革及村集体经济、金融保险、农民培训、基层党组织、产业开发专责组等政策和组织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能力。

截止2018年,全省各地涌现出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基层组织带动等典型模式近百例产业扶贫案列,本文选取庆阳市“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礼县新合村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助脱贫陇南康县长坝镇“花桥模式”。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案例样本的基本模式组合较为丰富,基本包涵中国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模式,包括: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政府+公司+贫困户、旅游协会+公司+贫困户、支部+协会+贫困户等。

表1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案例样本情况汇总

3 案例分析结果

第一,基层组织能力、区域资源禀赋、行业本质属性、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影响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而贫困户特征并非重要的因素;第二,案例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扶贫仍存在三个问题:产业扶贫项目分配存在“精英捕获”现象,主观能动性不强的贫困户容易被产业扶贫主体排挤忽视、政府对产业扶贫主体补贴政策门槛偏高且容易忽视小型产业扶贫主体的扶贫贡献,而国内学者反复提及的 规模化劣势、“弱者吸纳”现象,“一次性怪圈”等问题并非不可化解。

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

第一,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产业扶贫主体强化扶贫意识与理清扶贫思路,甚至共同探究和制定具体的帮扶思路和帮扶措施;第二,建立连续完整的产前帮扶,产中帮扶与产后帮扶的服务链条,避免出现产业扶贫的“一次性怪圈”现象;第三,以奖励代替补贴,实施按帮扶贫困户的相对数量高进行奖励,或按贫困户与产业扶贫经营主体的交易量进行奖励,不必硬性要求经营主体的规模以及设置帮扶的绝对数量门槛;第四,强化品牌意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开拓市场能力,为贫困户提供稳固的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就业岗位;第五,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及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政策供给,吸引和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造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创业环境,加强政策宣传与沟通,引导返乡创业者自觉助力脱贫攻坚;第五,基层政府应尽量减少“精英捕获”、政绩工程和“亮点工程”的出现,也要引导和鼓励基础差的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优势,经过真抓实干打造自己的“亮点”;第七,在产业扶贫主体与主观能动性不强贫困群众之间建起桥梁,让主观能动性差的贫困群众立下脱贫决心,建立致富信心。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贫困户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