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加速扩容

2019-11-01 01:34杨杨
财经国家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期货市场期权合约

杨杨

中国期货市场迎来第70个交易品种。9月26日,苯乙烯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上市交易。

今年期货市场“上新”进一步提速。就在前一天,第69号交易品种刚刚上线。9月25日,不锈钢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上市。

这只是期货市场品种创新的一个缩影。截止到今年8月底,已经上市了天然橡胶、玉米、棉花3个期权产品,还有红枣、20号胶、尿素和粳米4个期货产品。这已是去年全年期货市场的上新总量。

扩容无疑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关键词,也是期货交易所的核心工作之一。监管层人士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适时推出符合产业需要的期货、期权产品”,扩大期货市场对产业服务的覆盖面。市场上有足够多的交易品种,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

以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成立为發端,中国期货市场在近30年时间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产品体系,其中化工类产品尤其丰富,同时也用交割方式的创新推出了鸡蛋、苹果等中国特有的期货合约。但相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在交易品类上也还有很大空间。在美国,仅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一家就有上千个期货和期权合约。

上新看什么

苯乙烯(Styrene, C8H8),大多数人都不熟悉。为何值得为它设计一个期货合约?期货市场上新品类又遵循怎样的规律?

57% 截止到今年6月底,企业和私募机构资管产品在期货市场的投资金额分别为1069亿元和1560亿元,其总和占到市场总量的近57%

实际上,苯乙烯是很多日用品的主要原料,比如电子电器产品的外壳、安全帽、旅行箱、发泡塑料都需要它。它也是汽车用工业材料、建材保温板的上游产品,此外也可以用在制药、燃料、农药以及选矿等行业。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苯乙烯生产国,2018年的产量为768万吨,约占全球的1/4。同时也是苯乙烯最大的消费国,去年消费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35%。按粗略估算,这个市场的规模约在1000亿元。

“大宗”的特性,是上市期货合约的前期条件,这是为了保证期货合约到期后,交易双方能实现现货交割。根据大商所的介绍,苯乙烯期货的交割区域以华东地区为主,这里也是苯乙烯的主要消费地区,占到总量的六成左右,这个区域的仓储物流设施也因此相对完善。

苯乙烯还具备上线期货产品的另外两个特征,其一是标准化程度高,这表现在国家标准在行业里得到了普遍认可,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明确而且易于鉴别。其二则是便于存储和运输。

但在行业里,苯乙烯被称为“魔鬼品种”,因为价格波动剧烈。2015~2019年间,苯乙烯的市场价格波动都在50%~70%之间。其中原因,是苯乙烯链接的上下游企业众多,仅上游就有原油、乙烯、纯苯等,而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指数,甚至下游产品的库存、极端天气乃至环保政策等等,都会影响它的价格走势。

这又导致了没有谁知道该怎么定价,也没有权威的价格标杆。上市苯乙烯期货,产业链中的企业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公开、透明和连续的期货价格来指导现货定价。期货合约的上市,产业公司也能用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在市场预期中,甲醇期货、棕榈油、黄大豆2号等都可能是下一步开放的选择。

价格发现和管理风险,也是其他期货品类上市的重要目的。没那么“典型”的产业,如何上线期货合约?这就需要在合约设计、交割流程上做诸多创新。

行业人士以鸡蛋期货为例,“鸡蛋有保鲜要求、不能长期储存”,买卖双方可能会对质量有异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鸡蛋期货的交割流程做了“非标准化”修改,一直延续到买方确认质量后,卖方才能拿到保证金和货款。

加速进行时

和其他品种一样,苯乙烯期货的上市,也是事先预告过的。

今年的8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批准大商所上市交易苯乙烯期货合约。上市时间就定在9月26日。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国内期货交易所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复交易品种,都需要经过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批准。市场人士指出,在美国这是一个市场化的流程,交易所内部设计、论证、审批之后再向监管机构报备,整个上市流程在60~90天之间。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苯乙烯期货的研究和上市推动工作,可以上溯到2012年。之所以这么慎重,有多重的现实考虑。“交易所本身研究力量的积累,需要时间。”据交易所人士介绍,一张期货合约的设计,首先要对产业链做调研,弄清楚贸易格局和产品流向。新品种上市后可能的运行情况,也要做充分论证。如果交易不活跃或者参与者数量不足,“期货就很难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

9月20日,苯乙烯的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正式发布。之前的8月26日到9月2日,相关草案已经向市场征求了意见。交易所方面指出,合约契合现货贸易、相关企业也认为,这是企业和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的基础。

2019年1月28日当天就上了棉花、天然橡胶和玉米三个期权品种,8月又接连上了3个期货品种。

不过期货市场“上新”确实在提速。这在2018年已经显出端倪。当年不仅上市的品种多,而且“花色全”,有期货也有期权、同时覆盖了商品和金融领域。2019年提速的趋势更为明显,1月28日当天就上了棉花、天然橡胶和玉米三个期权品种,8月又接连上了3个期货品种。

各家交易所也在加强新产品的储备。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国际期货论坛上,郑商所理事长陈华平表示,近期除推动纯碱期货、PTA期权上市外,还在加快推进瓶片、短纤、PX、咖啡、花生期货和菜油、菜粕、甲醇期权品种的研发。

可能的方向

对于扩容的节奏和方向,市场有不同猜想。

一种观点认为,商品期权的上新更应该提速,“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应推出配套期权”。截止到目前,我国上市交易的商品期权仅有6个,分别为铜期权、天然橡胶期权、豆粕期权、玉米期权、白糖期权和棉花期权,在期货市场全部品种中占比不足一成。

期权可以用作现货和期货的“再保险”工具,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多一种选择。同时两者的联动,也被认为有利于提高期货和期权两个市场的流动性。

另一个方向,则是金融期货产品的创新提速。目前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上市交易的金融期货也是6个,包括了3个股指期货和3个国债期货。早在2018年年中,中金所方面就称已经就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研发了指数期权产品。当年底30年期的国债期货也已经开展全市场仿真交易。不过迄今这些产品都还没落地。

相比超长国债期货,市场认为推出1年期甚至更短期限的短期利率期货更为急迫,“不仅是为了规避短期利率波动风险,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重要推动力”。市场在期待的,还有人民币外汇期货。

与产品扩容同样受关注的,还有投资人的扩容。尽管从数据上看,机构投资人已经是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截止到今年6月底,企业和私募机构资管产品在期货市场的投资金额分别为1069亿元和1560亿元,其总和占到市场总量的近57%。即使43%的个人账户,也有一部分被认为属于企业主,“出于避税或其他考虑”。

不過一个普遍认可的现实,是产业资本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因为受政策限制,很大一部分还没涉足期货市场。同样需要深入的还有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

另一边备受期待的,则是国际化的扩容。2018年被称为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元年,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和PTA期货先后引入了境外交易者,今年开放品种中又添了20号胶。截止到今年7月底,有199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参与到了国内市场中。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中国在大宗商品定价上的话语权。但前提是更多的国际机构愿意来中国市场交易。在监管磨合和优化市场结构的同时,继续加大品种开放也是必经之路。在市场预期中,甲醇期货、棕榈油、黄大豆2号等都可能是下一步开放的选择。

猜你喜欢
期货市场期权合约
纸浆期货市场相关数据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研究
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破解期货市场发展困境的思考
期货市场投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