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美丽开封”建设

2019-11-04 00:21刘慧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保护文化遗产

刘慧颖

摘 要:文化遗产是古都开封的历史记忆,也是文化开封的基因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开封古都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共产党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开封定位,即建设“两城”打造“两都一支点”,要“以开放为引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古都”。这对“美丽开封”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拟通过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美丽开封”建设中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寻求对策,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开封实际、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开封

开封是八朝古都,中国八大古都和第一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开封厚重的文化,开封市历来重视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应保尽保”、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既注重点的保护,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区等线和面的保护,在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古都开封文化遗产概况

开封古都的城垣格局始于战国魏大梁城,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形成。自唐至今,尽管历经唐代汴州城、五代东都城、后周至北宋东京城、金代汴京城、元代汴梁城、明代河南省城和清代开封府城等多次规划、修复乃至重建,但古都开封的城市格局和中轴线始终未变,宋都古城风貌依然彰显。从时间维度看,不同时代的文物遗址在开封层层叠压,多元城市文脉延续未断,这主要表现在文物资源丰富密集、体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物建筑并存。现今开封城既有建于宋代的开宝寺(铁)塔、繁塔、太平兴国寺塔和北宋东京城遗址等,又有元代的延庆观,明代的开封城墙(清代修补)、于谦修筑的防洪大堤及铸造的镇河铁犀,清代重修的大相国寺、龙亭、禹王台和东大寺,还有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李大钊“抗英”演讲处、中共豫陕区委旧址、抗战时期的中共河南省委旧址、国共“黄河归故谈判”周恩来居住处红洋楼等许多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文物资源。

二、古都开封文化遗产“立体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开封在古都文物资源保护工作中坚持“面、区、点”相结合。所谓“面”,是指在开封城墙13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对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修葺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改造控制和对地下古城遗址发掘展示的总体保护。其中对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予以明确规定,打造与城墙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新宋风”风格,体现出“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魅力城市;对于地下古城遗址如北宋东京城遗址、明代河南省城遗址的保护,已注意到地下深度、文化层的整体保护,凸显出开封风格。所谓“区”,是指在文物资源丰富的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划定的保护界线、保护要求和控制内容。据此,先后实施了书店街、马道街和双龙巷等历史街区的保护项目;地下遗址的保护,是要确定北宋皇城区域、里城遗址及其城门、外城遗址及其城门,明代周王府遗址及周边的重点区域。所谓“点”,即开展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周边历史环境风貌的整治。实施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对前者树立保护标志、后者挂保护标识牌等保护措施;关于地下遗址的保护,是指对发现的宋代州桥、汴河遗址,明代官署、王府遗址等重要遗址点的保护,努力形成富有开封特色的文物资源保护的风格、路径。

三、“美丽开封”建设的整体思路

(一)“跳出城墙看开封”

建设“美丽开封”首先要突破“城墙思维”,关键是达到古城文化传承、功能构成和风貌营造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突破传统的“名城保护”,拓展到“全域保护”,从“古代”延续至“近现代”,从“文物古迹”延伸到“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古城文化格局、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人文环境,构建全新的保护利用体系,使古城特色文化基因得到空间表征和功能的活化。

(二)“办事不出管委会”

古城区是开封市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和核心区,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占全市总量的17%,博物馆14家,占全市总量的50%,集合着开封全部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一砖一瓦都有“文化烙印”,一景一园都有“文化故事”,一街一巷都有“文化底蕴”。但其保护管理长期以来分属龙亭、鼓楼等区,涉及到住建、规划、文物等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认识不统一、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可以借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模式,成立开封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分步分阶段将相关街道办事处划归管委会进行托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各级联动的保护机制。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其所管辖的区域内实施统一管理,履行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等职能,从根本上理顺古城保护利用管理体制。

(三)打造“没有围墙的清明上河园”

开封古城目前部分基础设施等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急需在城市形态、城市水系、城市产业、城市管理、自然人文景观、街道建筑、道路设施等方面进行有机更新。这七个方面的有机更新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古城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理念,通过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的积极保护策略,以“一带一路”、大運河文化带、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水系等为抓手,按照“保真、修复、改善、整饬、置换、加建、新建、迁移”等手法实施古城综合保护工程,保护好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文化的可识别性。

通过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完善道路等市政类基础设施、博物馆等社会类基础设施和绿地公园等生态类基础设施三类基础设施,带动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保护、土地开发利用和长效管理体制建立,形成古代、近代、民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遗产完整的链条,活态反映从古到今开封文化遗产的演变史和古城发展史,彰显古城开封独特的精神品质和社会历史风貌,使古城生态环境更美、群众生活更宜居、城市更富魅力、文化内涵更丰富。

(四)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历史性跨越

开封是体验、了解宋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用璀璨的宋文化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如何为宋文化资源注入时代元素、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宋文化体验载体是开封培育国际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内容。可以实施开封古都文化保护利用专项“行动计划”,从创意转化、跨界融合、强化体验、品牌建设、智慧管理等方面着手,将宋代风雅文化、浪漫文化、宋词歌赋文化、建筑科技文化等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介质和途径,变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以重大建设工程为载体,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会、展、节、庆、赛、演全要素的世界级宋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叫响“宋菜”、唱响“宋词”“宋韵”、打响“宋绣”,增强对中外游客特别是高端游客的吸引力,使游客从浏览型转变为体验型,从观赏型转变为参与型,从浅层面认知转变为深层次理解和认同。

同时,遴选包含开封建筑美学、饮食文化、传统生活、禅修文化、非遗文化、节会文化等不同文化元素的体验线路,依托开封友好城市等举办开封北宋文化节,设立开封文化周。组织挖掘开封国际元素,寻找开封文化的足迹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开展东西方在文化服务、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等方面的体验互动,实现文化交流与开封城市品牌国际化传播,让开封用文化与世界交流。

(五)打造文化“双创”的开封样本

根据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开封片区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发展定位,我们要重点吸引文化装备、文化艺术品、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的企业入驻,统筹考虑、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细节之中发展和展示风雅开封,走出一条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繁荣发展的“开封道路”。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全国各地大部分城市和乡镇都在大拆大建,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不但面临着“拆”的问题,还面临着“建”的问题。如果把具有历史印记的传统建筑、文物建筑全部拆掉,就会使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文脉逐步丧失,切断了乡愁;如果新建的建筑不能蕴含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就会面临千城一面、文化同质的难题,就会使新城与老城完全割裂,缺少文化的连接。所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不但要求生态美,更要求文化美,还要求注重整体保护、注重持续发展、注重文脉的延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的延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开封市在“美丽开封”建设中不但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注意城市特色的保留和延续、“新宋风”城市建设风格的确立,使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新城区建设有了良好的衔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地下文物保护不足、老城区成片开发困难等,“美丽开封”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韩锋.中国历史城市景观保护发展报告(2013)[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2]李昕.“城市历史景观(HUL)”及其在中國的应用[J].历史城市景观研究,2014(6).

[3]马智慧.积淀的美:HUL方法破解“千城一面”路径研究[J].历史城市景观研究,2014(6).

[4]田涛,程芳欣.基于全域古城复兴规划体系的西安古城宏观文化格局引导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6).

作者单位:

开封市宋城文物保护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保护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