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多感官景观设计研究现状探析

2019-11-04 00:21沈奕彤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感官景观

沈奕彤

摘 要:地域文化在中外景观设计中一直备受关注,是中外设计师不可忽视的设计要求,景观基于土地就如孩童基于母亲,任何的景观作品都无法排除地域环境所带来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音乐家罗伯特·默里·谢弗提出“声景”的理念,强调对“声”环境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过程。这一理念的提出给中外设计师们提供了新思路,人们开始关注景观中除了视觉以外的感官对人的感知力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景观的多感官因素研究中。

关键词:多感官;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探究多感官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人基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为基础的知觉感官,另一部分则视为人内心的心理感知,也就是常说的情感共鸣。

纵观国内外注重多感官因素的景观案例,不难发现,国内景观设计多以传统的形式展现,更多地注重文化的表现,关注到人感官与内心感知的重要性,但方式相对传统,虽可借鉴但结合现代景观的需求时不可生搬硬套。国外因其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景观与人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大胆新奇,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基本感官的关注,但相比之下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略显不足。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城市的建设反映着当时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传统的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设计影响深远,“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其一,它使中国古代的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以外,园林对人感官的刺激、意境的表现也是古人造园时所极力追求的,其力求达到身心合一、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景观设计中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在设计中追求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理念。在这一方面,南方园林以体型较小的叠石假山表现居多,如太湖石,它透、瘦、漏、皱的独特形象深受南方园林造景者的喜爱;北方因地域、气候不同,古典园林多以大型石头、土丘为主。它们都各有特色,因地制宜,提取来自自然中的精髓,以直观、可视的园林形式展现。而我们所常见的传统私家园林中,从经常运用到的“借景”(图1)、“框景”(图2)、“漏景”等手法可以看出,古人在造园时已经认识到了景观与人的知觉感官、心理感知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考工记》中明确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注重内在、顺应自然的设计观念。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各个地域地理条件存在差异,自然规律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不同材料有其自身材料的美。也就是说,古人制作工艺品时应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加以适宜的手工艺,这样即可产生好的设计。这是一种“大”的设计理念、“和”的设计方法、“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简单朴素设计观。这不仅在当时是一项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为后人的设计构思提供思路和借鉴。

自古以来,古人一直对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属性加以關注和重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不同地域间相异的风土人情。《汉书·地理志》清楚地描绘出很多古代城市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人类的生活活动是要借助一定空间环境才能完成的,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编写的《园冶》推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为中国古典园林登峰造极的造园手法奠定了基础。其中《铺地篇》记载,如何通过地面铺装达到渲染环境氛围的辅助作用,使游人在游园过程中激发出对美的想象和对文化的联想。如“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斗,冰裂纷坛”。有的地方的铺地,用废瓦片削片铺设成波纹形状,有助于造就山峰矗立于波涛中的设计意象,给人一种悠然于山水间的联想,而栽种了满园梅花的院落,以破方砖铺地,拼合成冰裂的纹路,可以充分衬托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优秀品格,从而营造一种冷艳高贵的空间环境。从对这句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计成并不单单把铺地看作为方便行走并简单美化的行为,还由此让设计的意境融入到园林中。他倡导依据不同地域的环境,选取不同的铺地纹样、材料加强主题。通过水纹的图案人们联想到水体,唤起共鸣,这样抒发心情、烘托氛围且充分凸显主题的设计就是刺激心理感知的方式。

俞孔坚在《20世纪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大视野》里提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上面临的危机,即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危机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危机。景观设计学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怀抱危机意识,提倡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例如秦皇岛汤河公园内的红飘带设计,实现了当地地域文化中水源、景观、人三者的良好互动。像俞孔坚所说,设计的干预是微小的,红飘带静静地卧在这片土地上,公园其余的部分还是原来自然荒野的面貌。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当地水源与生态环境,又做到了设计与人的情感交流,让原本那片荒野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会去散步乘凉的城市景观空间。

虽然古人在造园上留下诸多优秀的作品,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景观中的文化精髓被遗忘,造成了当今城市景观设计的同质化。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人与景观在感官、感知方面的互动体验并以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各国设计师设计风格也相互融合,造成设计缺失了原本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长远来看,能在社会和人类记忆中保留下来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在如今景观设计中提倡地域文化并通过人最基本的感官与心理感知的方式体现出来是直观且必要的。

国外学者在相关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美国建筑理论和批评家芒福德就提出现代建筑运动应该是地域主义的,他在1951年9月的《纽约人》杂志上首次提到地域文化是一种当地、本土和人道的现代主义形式,它是异于当时的国际主义和传统民俗风的复兴主义。因此他在对本土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注重现代主义文化前提下设计的文化和地域性研究,打破了单一的现代工业化景观。柳赖澈夫从人的知觉感知方面研究得出,景观中的游人是通过以视觉的感知为第一导向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的过程,即景观不单单是由人类的视觉这一单一感官感知,而是由一系列多重感官相互感知所得到的。

日本由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成为一个地少人多的高居住密度的国家。1994年以后,日本几个主要城市新建的公共住宅区数量明显增加了,这样大大增加了市民对城市景观的需求量。日本受地域、文化等限制对景观建设有着严谨规范的制度,不论城市的规模大小都会制定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景观条例。2004年6月日本颁布了《景观法》,旨在为确保良好的景观在城市、山林、渔村等地的建设,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他们对景观的定义主要强调于看的“人”与被看的“景”,“景”指景观设计的美学体现,“人”则旨在人在景观中的用户体验感。关注人主观感受的理念,也是景观中多感官因素影响下的实际表现。

户田芳树设计的位于八千代市东南部的八千代市兴和台中央公园,该设计利用丰富的植被与回廊将这一新城市象征性园区变成了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设计师将森林的绿意与庭院的清秀相结合,再现原始地形、土壤和水体的记忆。这片公园既要通过相互区别的空间来满足不同受众的使用需求,又要考虑到自然和历史等多方因素与人的关系。户田芳树的设计理念就是“体验”“看”“描述”,他运用平滑柔和的曲线、简单顺畅的空间、大面积覆盖的缓坡草坪以及分散放置的景观小品再现自然景观。这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设计,给研究多感官因素影响下,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研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俞孔坚.20世纪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大视野[M]//全国高等学校景观学(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5).

[5]李桓,施梁.日本《景观法》评介[J].华中建筑,2006(10).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感官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感官训练纸模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