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化体验的未来博物馆设计研究

2019-11-04 00:21黄政馨王艺灵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博物馆

黄政馨 王艺灵

摘 要:通过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发现现有模式下博物馆和参观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究参观者对未来博物馆功能与需求的展望,实现以场景化体验为核心,采用沉浸交互模式与人性化一体式指引的未来博物馆服务体验。

关键词:场景化体验;交互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及欣赏的服务,对社会、国家、民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加到至今的5136家,客流量近10.08亿人次。也正是因为博物馆是发展文化建设事业与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博物馆发展,例如《博物馆条例》《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

然而现如今国内大部分传统博物馆开放时间较短,讲解介绍不够细致,依旧采用文物陈列的方式传递文化与知识,缺乏互动性,导致参观人数呈停滞状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博物馆传统实体物品陈列与数字平面展示设计理念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对真实场景体验、多媒体交互与社区交流的需求急剧增加。卢浮宫虚拟博物馆和大英虚拟博物馆风靡全球也证明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及转型趋势

(一)发展现状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提出博物館作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主要职能,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遗产的见证物的场所,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原则,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其公益性、开放性以及巨大的艺术性承担社会功能。从《2018年博物馆行业发展概况与2019行业趋势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政策的推动与经济的进步,我国博物馆行业正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中国博物馆数量、文物藏品数和接待游客人次逐年大幅提高。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加到至今的5136家。截至2018年年底,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接待游客近10.08亿人次。数据背后,是当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关注逐步增加和提升。

(二)发展趋势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但当下国内大部分博物馆仍存在形式与设施同质化、缺乏自身特色、开放时间段短、展示内容和手法陈旧死板、文物讲解介绍不够细致以及展览中缺乏体验性与互动性等问题。而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已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推动博物馆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博物馆将通过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让游客在博物馆中更近距离感受文物、了解文化内涵、增强参与感与历史代入感。

例如,2015 年大英博物馆和三星合作,观众可以通过 Gear VR 虚拟现实头盔查看博物馆青铜藏品的扫描图像,体验青铜器时代的生活,参与古人的各种仪式,如祭祀太阳等。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博物馆提升了游客参观时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使展示内容在游客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都达到比普通博物馆更好的接收效果,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博物馆将更受大众青睐。

(三)SWOT分析

1.优势因素(S)

资源、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是创造性表达的风向标。其重点由注重收藏文物标本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

2.劣势因素(W)

博物馆运营模式、管理体制保守落后,未能迅速地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调整和改革。与博物馆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3.机会因素(O)

由重视“量的建设”转向重视“质的提高”,同业合作的趋势加剧了对新技术的需求,政府部门积极了解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4.威胁因素(T)

文物事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任务和挑战。新技术的引入和标准需要相关部门协商制定,难以平衡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

二、博物馆游客体验模式的KANO模型解析

本研究属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通过调研了解现有模式下参观者在博物馆体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博物馆功能与需求的展望。选取博物馆节假日、普通工作日、普通周末三个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参观人群进行多次访谈。研究对象为参观游客、博物馆员工、历史或文学爱好者以及大学师生,其中,参观游客为主要研究对象。实地考察于2019年3月和4月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深圳博物馆进行。采取抽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式,随机抽取博物馆参观游客与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内容包括3次线下访谈、1次线下问卷。参与者达100人,有效信息为40份。

本次调研通过了解梳理用户需求,将其聚类形成KANO模型,深挖出用户特点与痛点,分析其背后内容,实现痛点到服务功能的优化与转换,为后续博物馆的功能服务设计指明方向。

(一)需求聚类与层次

通过KANO模型,将用户旅程图梳理出的目的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主要分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聚类后发现兴奋需求主要集中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历史场景体验、多媒体视听展示、人工智能讲解、VR交互性体验上,基本需求与期望需求则是对展馆环境、路线导览、文物摆放、社区交流的一定要求。

(二)用户特点与痛点

基于年龄、学历、文化素养以及期望值的不同,参观游客的需求多样化,目的性各不相同。通过访谈分析,将游客群体分为4种类型:学术型用户、专业型用户、兴趣型用户及普通用户。

学术型用户相关历史知识丰富,对博物馆中的文化信息要求较为苛刻。该类用户所遇到的痛点是:文物解释信息不全面,表达不够专业;文物陈列无主题性。

专业型用户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极强的专业性,对博物馆呈现的文化与陈列设施要求严格。该类用户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文物摆放过于单一,陈列无分区,使用灯光不够专业;导引不清晰,缺少设计感;App讲解过程复杂。

兴趣型用户一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博物馆相对了解,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类用户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导览设备过于简陋,博物馆内参与性较弱,与文物间互动性较低;展馆灯光较暗,无法拍出满意照片;没有特色路线推荐。

普通用户有基本的文化修养,更注重对展品的直观感受。普通用户的主要痛点是:展品信息与网上不一致;参馆体验差,秩序不好,座位过少;纪念品无趣味性。

(三)痛点分析及功能转换

结合用户需求与用户特点进行相关痛点分析,实现痛点到服务功能的优化与转换(表1),确定服务体系的8项主要功能:

1.沉浸式场景化史事体验。

2.社区交互功能。

3.AI人工智能语音讲解功能。

4.实时智能导视系统功能。

5.门票DIY定制功能。

6.移动端信息提供功能。

7.3D建模展品打印功能。

8.线上预订资源调控功能。

此外,通过需求强度、愿望强度、市场延展性、功能创新性这四个维度的矩阵分析,对主要功能进行功能优先级排序,排序结果作为未来博物馆服务设计体系信息架构功能级别的参考。

三、基于场景化体验的博物馆设计策略

(一)场景化体验

场景化体验,即游客在博物馆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参与到历史场景中,沉浸式体验真实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特制的VR眼镜为载体,把游客带入该段历史所涉及的角色中,从当事人视角场景化体验历史与故事情节。依托互联网技术将知识和信息融入场景中,运用新媒体艺术的故事性、戏剧性、节奏韵律和逼真氛围,使置身于场景中的游客随着情节发展呈现出活躍生动状态。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感官通道,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场景中可参与、能够表达信息的活动,让游客更有历史代入感,亲身感受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距离感知文物历史背景、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内在价值。2017 年美国新闻博物馆与 HTC Vive 合作推出了“柏林墙”虚拟现实展馆体验,在这里游客只要戴上 VR 眼镜和耳机,就可以任意穿行在东柏林的街道上。卫兵在高耸的防卫塔上用探照灯扫荡这片“无人之地”。半随着场景的演进和紧张压抑气氛的渲染,当游客走近柏林墙并期望看到墙的另一边时,可以用手柄打破整排柏林墙中的任意一块,从而以最自由的方式亲历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墙被推倒的历史时刻。场景化体验在博物馆中不仅为游客营造出更加亲近自然的视角和感官的沉浸体验,也为游客带来心理上的沉浸感。

场景化体验并不是一个人独立体验历史故事,而是在一个空间内多名游客共同联线参与其中。正是因为博物馆作为公共社区空间却无法成为游客与游客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所以在博物馆的场景化体验中复合了社区功能,让分配到不同角色的多名游客可以共同参与、体验、完成相同的历史事件,打破真实空间陌生人之间的束缚感,在场景化体验中游客可以更好地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对故事发展及历史场景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多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历史背景、学习文化知识。

(二)未来博物馆设计

未来博物馆设计是以场景化体验为核心,与未来博物馆发展趋势、游客的需求和对未来的展望相结合,基于互联网技术、采用一体式指引服务体系打造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场景,让游客通过体验各种历史场景,全感官地了解、学习文物信息与历史文化。

1.未来博物馆设计的价值思考

从用户重构、体验重构、定义重构三个方面对未来博物馆的价值进行再思考。喜欢参观具有学习需求的泛人群游客在未来博物馆中将被重新定义为追求新鲜体验、在玩中学习的文化爱好者,原有的静态文物观赏体验将转变为全感官的场景沉浸式体验,未来博物馆的定义从原来的单向文化知识输出转变成游客自我的知识获取,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维持人与人关系的社区功能。从认知层到反思层来理解未来博物馆,不仅停留于对文物、历史的了解,而是进一步打造一个以文化为主要传达信息,使游客实现场景化体验的沉浸式社区,唤起人们对展馆传达意象的认同感,使博物馆游览成为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打造深层次的趣味体验之旅。

2.未来博物馆建筑设计

展馆俯视的外形(图1)灵感源于太阳,太阳为万物生存提供能量,为人类知识提供能量,因此选用太阳为基本元素。为了体现未来博物馆具有的科技感,将外形转变为水平对称的不规则多边形。整体结构上,博物馆建筑中部镂空,正中央设立大型的喷泉,且楼梯呈环形,围绕喷泉修建,游客从一个展馆到另一个展馆的途中也能得到良好的视觉体验。在博物馆内部构造上,为满足不同游客观看的需求,每层楼设立相同数量的虚拟展厅与真实展厅(深色为虚拟展厅,白色为真实展厅),方便游客体验,并在展馆内外都设置了足够的桌椅,方便游客休息。

3.一体式指引的服务设计体系

一体式指引的服务设计体系基于博物馆体验中游客所遇到的痛点、相关需求以及对未来博物馆展望的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设计未来博物馆服务流程。整个流程的核心功能由场景化史事体验、社区交互、AI人工智能语音讲解、3D建模展品打印、移动端信息提供、门票DIY定制、线上预订资源调控七个部分构成。

该服务体系以VR眼镜为载体,采用从游客开始进入博物馆,进行线路选择、路线定制,到游览博物馆展品,最后离开博物馆的一体式指引全流程的服务形式。服务体系中设有档案存储功能,为多次参观的兴趣型游客提供回顾历史的记录功能。在路线导览中,游客不仅可以选择制定好的特色路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专属游览线路,并可以根据实时位置查看文物分布和展区地图。游览时,可选择场景化体验该文物的历史背景,感受真实故事情节,也可通过AI人工智能讲解了解背后的轶闻典故,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展品进行3D打印收藏。该体系打破了传统单向的信息传播局面,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参观者提供场景化体验的同时,也为游客进行即时文化交流、评鉴、记录分享等互动活动提供了可能。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各种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博物馆交互设计理念以及呈现方式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与不适性。本次设计根据参观者的关键需求与对未来的展望,运用设计思维寻找设计机会,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新技术,提出了基于场景化体验的未来博物馆设计。

参考文献:

[1]宋婷.未来我国博物馆发展趋势预测[J].大众文艺,2015(2).

[2]黄鑫,李女仙.当代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方式[J].装饰,2011(4).

[3]李春富,柴晶.信息化时代下的交互展示平台设计[J].包装工程,2014(3).

[4]吕屏,杨鹏飞,李旭.基于VR技术的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12).

[5]王圣洁.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施锜.小议当代博物馆展示艺术中的交互意识[J].装饰,2010(5).

[8]苗岭.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叙事性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包装工程,2018(2).

[9]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1).

[10]乐俏俏.体验在博物馆学习中的意义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08.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