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联读:基于阅读素养的测评方式

2019-11-05 03:13叶军彪
关键词:阅读素养

叶军彪

摘   要:所谓文本联读,就是同时选用主题内涵、语言风格、流派特征等方面相同、相似或者相反的若干篇連续性或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组合式阅读。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借助“文本联读”方式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的命题形式有同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异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跨文本同主题的文本联读和若干个长篇文本的联读等。

关键词:阅读测评;文本联读;阅读素养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历来是考查的重点。《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规定的阅读考试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名著阅读,共有十五条考试目标,涉及筛选、推断、整合、解释、赏析、评价等阅读能力,分值约占全卷的40%。因此,阅读的考查内容和方式,一直是命题者寻求突破的领域。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在阅读考查的命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之一就是借助“文本联读”方式,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

所谓文本联读,就是同时选用主题内涵、语言风格、流派特征等方面相同、相似或者相反的若干篇连续性或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组合式阅读。在文本联读中,学生须同时面对若干篇文本,阅读量增加,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问题判断等能力带来了挑战。当然,文本联读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而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文本联读的思维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比较思维,即在关系比较中展示阅读的高阶思维。文本联读可以测评学生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阅读综合素养。

一、同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

在文本联读中,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可以有不同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同质同主题的两个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如2018年杭州卷的试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题目设置】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这是两首描写不同季节的景色或特点的诗歌,一首写初夏,一首写暮春。在创作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但表达的效果不同。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闲人少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景;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两首诗歌的联读,可以考查学生对同主题诗歌相同创作手法、不同表达效果的比较赏析能力。

除了古诗联读,还可以进行古文联读。如2019年台州卷的试题:

(一)

王荆公再罢政,以使相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二)

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题目设置】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两个文言语段都是写王安石罢政后的生活,但角度不一样。语段(一)重在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突出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的人;语段(二)重在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突出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两个语段的联读,可以考查学生整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综合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以上是同质同主题的两个文本联读,而2016年台州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采用了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择三个不同作家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的形式,是浙江省的中考试卷中首次把同质同主题的两个以上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联读的例子。命题者把我国现代作家缪崇群的散文《归牧》、西班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梅内斯的散文《患肺痨病的小女孩》、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散文诗《玩具》组合在“童趣”这一主题中,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形象、评析形式、表达感悟等能力。如“品读《归牧》《患肺痨病的小女孩》两文中的画线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一题,意在考查学生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并对文学性的语言作简要赏析的能力。又如“三篇短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请选择其中一篇,找出文中运用对比之处,并加以分析”一题,既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又考查学生评析“对比”这一写作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仅要使用文本内的信息,还需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来拓展对作品的认识。这就涉及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因此,在多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甚至价值观都能进行有效考查。

二、异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

除了同质同主题的文本组合形式,文本联读也可以采取异质同主题的两个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如2018年绍兴卷,选了北宋范仲淹的《清白堂记》一文和南宋王十朋的《清白堂》一诗进行联读。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溢,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幾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题目设置】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是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两种不同体裁文本的联读。《清白堂记》通过写“清白堂”命名的由来,表明作者范仲淹的为官之道,即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考生如果真正读懂了《清白堂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就可以以文解诗,有助于对《清白堂》一诗中“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这句诗的理解。诗的作者王十朋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同时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这样,文和诗的联读,考查了学生理解阐释、比较分析等多种阅读能力,避免了单一文本考查单一能力点的缺陷。

三、跨文本同主题的文本联读

上述文本联读的组合形式,虽然阅读信息量比单一文本要大,但因为所选用的都是同质或异质相同主题的两个或三个文本,因此对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019年台州卷在文本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中非文学作品阅读,采取的是跨文本同主题的形式,阅读语料是由四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第一则材料为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阐述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类型;第二则材料为科普小品文,介绍了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第三则材料为食品安全调查数据统计表;第四则材料为杂志评论,论述如何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四则材料所选用的文本体裁各不相同,内容表述上既有文字也有图表,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统一组合在“食品安全”的主题之下。

跨文本同主题的文本联读,将学生置于复杂的语境中,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世界,增加了阅读的思维含量,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非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素养。首先,由于语料选择的综合性,整体阅读量比以往单一的连续性或非连续性文本大大增加,这就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和阅读速度。其次,学生既要略读、浏览这四则材料,从整体上读懂材料的主要内容,又要根据某一题的题干要求,对其中的一则或几则材料进行精读、细读,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这就同时考查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最后,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需要做的是:或者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如“请给材料二和材料四各拟一个小标题”,“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别提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或者对文本当中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达到对文本信息的准确理解,如“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或者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牛奶时你应该关注包装盒标签上的哪些信息?请根据材料三图表内容简要说说”。这就突破了以往非文学类作品单篇文本考查的局限性,大大提升了对学生阅读素养考查的广度和深度。

四、若干个长篇文本的联读

除了上述若干个单篇文本的组合,文本联读还可以拓展到若干个长篇文本的组合。2019年的台州卷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试卷把《西游记》《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放在一起联读,并设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二是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在这里,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长篇文本,多部名著联读,可以对不同作品中的“相同”内容进行比较探究,如“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又如“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再如“同学们在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很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这样,就能够在一道题目中同时涉及多部名著,更加深入地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真实情况,提高名著阅读考查的效度和区分度。

文本联读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阅读形式,是现代阅读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文本联读,学生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实现对某一话题全面、深入理解的目标。在教学中,文本联读也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种追求,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1+X”阅读、群文阅读,以及目前语文教学中开始盛行的单元阅读、主题阅读等,都是对文本联读教学形态的不同探索,其目的是通过文本联读,构建一个更加多元的阅读空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浙江省中考将文本联读这一阅读形态引入语文试卷,作为测评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载体,使命题有了更多可能性,也相应提升了试题难度。同时,这种测评方式,也必将对阅读教学改革产生推动作用,这些都给初中语文考试评价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
浅谈如何提升中学生的阅读素养
PISA测评框架对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能的启示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运用符号,玩“活”低年级阅读教学
结构化推荐,课外阅读多姿多彩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