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经济网络时空变化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9-11-05 12:35张珂叶持跃喻琦
科技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泰安节点济南

张珂 叶持跃 喻琦

摘 要: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变化,并进一步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山东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总量均有显著提升,各节点城市间联系更为频繁;整体网络呈现中东部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结构发育不均,邻近城市组团发展;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孤岛仍然存在;省域内旅游空间发展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其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山东省进一步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旅游经济联系;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DOI:10.16315/j.stm.2019.04.003

中图分类号: F 592.99

文献标志码: A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economic 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Ke, YE Chi-yue, YU Q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odified gravity model and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changes of the tourism economic contact network in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5,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s that both the intensity and the amount of tourism economic contact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contact between cities is more frequent.Within the province,the tourism economic network presents an unbalanced pattern of dense in the mid-east and sparse in the north and south,with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jacent cities.The gap between core-fringe node cities has been further narrowed,but the economic island still exists.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roughly in the following pattern:“two-core drive, two-axis development”.Finally,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ode,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tourism economic linkage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GIS spatial analysis;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l

收稿日期: 2019-04-19

基金項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7D010002)

作者简介: 张 珂(1991—),女,硕士研究生;

叶持跃(1960—),男,副教授,硕士;

喻 琦(1993—),男,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国内国际旅游全面繁荣发展,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后,旅游发展趋势由“点-面”模式加速转变。而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出入境客流、劳务商品等在城市间的流动,无形中联系了省域内各节点城市,节点城市内旅游经济网络构成,经济网络的构成又反映了经济联系。旅游经济联系是旅游要素流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旅游地之间主要的联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1]。国外学者对于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研究较多,如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另外还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增长中心理论”等[2-3]。其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多集中旅游目的地演变[4-5]、旅游空间系统的划分[6]以及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的区分[7],对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较为稀缺。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现采用较广的一种经济模型方法为引力模型,学者们或多或少根据自己的研究区域特点对模型加以修正来研究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在研究内容上,多趋于省域间、传统经济区和新型经济区。如海南省[8]、新疆省[9]、长江三角区[10]和京津冀雄经济区[11]。在研究视角上,多趋于空间变化研究,如交通因子[12]、政策偏好[13]、地域位置[14]等相关因素。

此外,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部分学者也对山东地区旅游经济结构进行了研究。于谨凯等[15]基于产业互补性、综合经济质量、经济距离等多角度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王新越等[16]运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模型、旅游交通优势度模型、旅游经济重力度量模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王娟等[17]对山东省4大经济区域的旅游空间联系能力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或是截取山东部分经济区研究,或是选择相应旅游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其对山东省整体省域经济网络分析不足,同时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十三五”规划的提出,节点间的联系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将山东省看做一个整体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城市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且借助万有引力模型,以旅游经济联系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山东旅游网络整体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其相应发展模式,为山东省进一步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出科学建议。

1 区域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共有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地市(2019年1月,莱芜市并入济南市,山东省由17地市转变为16地市。基于本文数据的可研究性和时效性,本文暂用2016年行政区划17地市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山东17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于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节点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道路数据来源于“中国公路网”和“中国交通信息统计网”。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经济联系模型

2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存在一定的旅游经济联系,地理学家塔费认为2地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两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本文选取与旅游联系度、旅游经济联系量、旅游经济隶属度[18]创建相应模型进行分析。因旅游经济模型的构建较为完善,不再进行赘述。如表1所示。

1.2.2 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一般包括整体网络特征、个体网络特征以及块模型分析3大部分。本文着重选取相关性较强的方法进行研究。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省域间实际的关系数与整个网络最大可能关系数之比,反映了省域间旅游经济空间关联关系的疏密程度。网络的中心性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网络的中心性主要体现在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度上等[19]。节点的中心性越强,表明其与网络其他节点的联系、交流越频繁。基于上述分析,选取了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度进行测算[20]。公式如表1所示。

1.2.3 核心-边缘模型

核心一边缘模型可以测量出核心区城市之间联系的密度和边缘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度。反映某一城市旅游地在整个旅游网络中的位置或重要程度,判断哪些处于核心位置。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分析

2.1.1 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根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得到2005—2015年山东省17地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如表2所示。从关联度上来看,山东省各地市关联度逐渐加强,2005年联系度较为密切的城市为[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青岛-烟台]、[济南-泰安]、[烟台-威海],各地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均在5以上。最高值为16.93属[济南-泰安],最低值仅为0.02属[滨州-菏泽];2010年联系度较为密切的城市为[济南-淄博]、[济南-潍坊]、[济南-济宁]、[济南-泰安]、[青岛-潍坊]、[青岛-烟台]、[青岛-日照]、[青岛-临沂]、[淄博-潍坊]等地区,各地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均在20以上,最高值为168属[烟台-威海],[济南-泰安]以140仅次之,最低值仅为0.12属[菏泽-东营];2015年联系度较为密切的城市为[济南-青岛]、[济南-淄博]、[济南-潍坊]、[济南-济宁]、[济南-泰安]、[济南-莱芜]、[济南-德州]、[济南-聊城]、[青岛-淄博]、[青岛-泰安]、[青岛-潍坊]、[青岛-烟台]、[青岛-日照]等地区,各地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均在50以上。最高值为605属[济南-泰安],[煙台-威海]以603仅次之。最低值仅为0.8属[菏泽-东营]。研究表明:2005—2015年间,从山东省各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旅游经济联系度位序靠前的联系城市[济南-泰安]、[烟台-威海]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同时新的节点城市也在增加。如[青岛-烟台]旅游经济联系度从2005年的7.9增长到148,增长趋势迅猛。[泰安-莱芜]的增长量从3增长到132.9,约增长了44倍。

2.1.2 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

由旅游联系度推及到各节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山东省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值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如表3所示。2005年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为348.33;2010年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总量

为2 666.08;2015年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为11 052.82。2015年比2005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长了约32倍,表明山东省在10年中,旅游经济联系量增长十分迅速,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旅游经济联系量首位城市一直为济南市。青岛和泰安一直维持在前4位,烟台、潍坊、临沂、淄博在前6位波动。2010年,济南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各地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差距较大,且鲁东和鲁中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和鲁南地区。此外,旅游经济联系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城市近年来所占比重仅有少数城市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占比较低水平的城市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各节点城市间的差异也有小幅缩小。究其原因,山东省近年来的旅游政策的调整大幅度的刺激了区域间旅游联系的加强,加上“山东10大旅游品牌”的提出,为整个旅游区域发展起了较大的拉力。

2.1.3 旅游经济隶属度分析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选取山东省主要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淄博、泰安对济南的隶属度均达到30%以上,具有相对明显的隶属关系,尤其是泰安达到了43.7%,威海(1.48%)为最低值,烟台(2.43%)紧随其后。烟台、潍坊、临沂、日照对青岛的隶属度均达到了10%以上,其中日照(45.02%)居于一位,潍坊(22.23%)位于其后,其次为烟台(15.64%)、临沂(14.49%),最低值为济南(3.32%)。以济南和青岛2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的形成,体现的是高级别城市对较低级别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组团城市的发展,节点城市间“抱团取暖”,以威海-烟台(80.42%)为典型城市,威海位于山东省最东端,仅烟台为临界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再加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与烟台联系紧密。其次为日照-青岛45.02%,日照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和旅游经济联系量都处于中等位置,但受青岛旅游经济辐射力影响强度更大。尤其是位于旅游经济联系度末端的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滨州-淄博(10.3%)、菏泽-济宁(6.09%)、济南-德州(4.83%)、济宁-聊城(4.04%)抱团现象更为明显,这一方面也体现出旅游发展给地区经济带来了相应活力,同外界的联系也日趋紧密。

2.2 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分析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构建2005、2010和2015年山东省各节点城市之间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反映数据间的空间联系特征。利用Netdraw绘制2005—2015年的山东省各地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中心性处理。2005—2015年间,山东省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大体呈现出中东部比较密集,西部和南部相对稀疏的格局,如图1所示。特别是在2005年,青岛市“一家独大”,烟台和济南在其后位,而其他地市几乎处于“经济孤岛”状态。2010年,各地市间旅游网络空间结构联系增长迅增。济南成为新的中心城市,潍坊、泰安、济宁和淄博跃入新的中心城市范围区,青岛的中心性因其他节点城市的崛起而下降,同时德州、菏泽、东营、聊城仍然位于金字塔的底部。2015年,山东省旅游网络空间结构转变为济南、泰安、临沂为中心城市,青岛、潍坊、济宁、淄博为中心区城市的模式。2005—2015年间,山东省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经历了“单级”-“双级”-“双极多增长点”的发展模式。究其原因是因為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和区域经济量的增加,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频繁,“经济孤点”开始消退。

2.2.1 网络密度分析

利用网络密度公式,经过Ucinet软件计算得出山东省2005—2015年网络密度,如表5所示。山东省共计17个节点城市,理论上的关系数为289条,2005年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为0.04,密度非常低,网络节点联系数为6条,与理论最大的关系数289条相比,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十分稀疏,说明山东省各地市间的经济联系呈弱联系状态;从时空角度分析,节点网络的密度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2010年网络密度为0.38,较2005年相比有巨大的提升,增长率为750.34%,究其原因是山东省政府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大力度调整区域不均状态;2015年网络密度为0.71,网络密度的增长率是88.24%,可见网络密度虽较2010年有大幅下降,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网络的密度不断提升,节点城市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区域向均衡发展趋势转变。

2.2.2 个体网络指标分析

运用表1中的选取指标及公式,在Ucinet6软件中计算得出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度,如表6所示。

1)程度中心度分析。程度中心度直接体现的是直接对节点的控制和影响。由表5可知,2005—2015年间,山东省各地市的程度中心度均处于增加态势,这表明,山东省各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在不断增加,旅游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这与近年来山东省全面部署旅游发展工作,集中打造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颗明珠为主体的“仙境海岸”;以临沂、潍坊为主题的“沂蒙人家”;同时“文化济宁”“泉城济南”以“好客山东”等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着明显关系。2005年,网络中节点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低,其中只有8个节点城市存在旅游经济联结,其余节点城市程度中心性为0,网络结构简单。青岛市的程度中心性为18.75,为济南、烟台等较强程度中心性城市的1.5倍,为淄博、潍坊、泰安、日照、威海等一般程度中心性城市的3倍,表明青岛的首位度十分明显,是网络中心节点城市,竞争力极强,这也与前文旅游经济规模首位度分析相吻合。2010年,前5位城市与2005年基本相同,分别为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泰安,其他节点城市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节点城市之间程度中心性差异在逐渐缩小。济南成为新的中心城市。2015年,山东省节点城市程度中心性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部分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如威海、烟台等,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菏泽、聊城、德州地区均有亮眼表现。且各节点城市之间差异持续缩小,区域发展趋向均衡。

2)接近中心度分析。接近中心度体现的是节点能否独立生存,摆脱其他节点对其控制的能力。由表6可得,2005年、2010年、2015年,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泰安接近中心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表明其独立性好,周围城市对其控制能力较弱,处于网络核心,网络权力较强。济宁、临沂、日照、东营等初期中心度较弱的节点排序不断升高,表明节点城市独立性趋高,受其他城市的控制力减弱。济宁因其位于济南经济辐射圈,加上其独有的“孔子文化”,表现尤为突出。临沂、日照和东营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加上近年来对旅游产业力度加大,也使其独立性变强。

3)中介中心度分析。中介中心度反映了该节点能间接的影响和控制多少节点,体现了其间接控制资源的权力,也是沟通网络的“桥梁”,起到联系网络的“中介”作用。由表6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网络的中介中心度在逐步增强,同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类似,2005年绝大部分节点城市中介中心性处于极低水平,2010年与2015年,部分城市中介中心性开始增长。2005年,充当旅游“桥梁”次数最多为济南、青岛、烟台,其中青岛首位度最高,“桥梁”作用最明显,对网络的绝对控制程度高,此时的网络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一旦中心节点崩塌,整体网络则会混乱不堪。2010年青岛中介中心性指数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济南成为首位,泰安、济宁、淄博和威海为网络中主要的“中介”和“桥梁”。2015年,济南、泰安、临沂、青岛、济宁中介中心度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担任“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城市接近中心度指数均有提高,各节点城市间中心度差距变小,核心城市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网络结构由初期的失衡状态趋向于均衡状态。但枣庄、东营、威海、莱芜和菏泽均处于被控制的状态,独立性较差,这也与当地经济条件有巨大的联系。

2.2.3 核心边缘分析

利用核心-边缘模型分析,运用Arcgis进行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2005年,青岛、济南、烟台为核心区;2010年,核心区新增了济宁、泰安、淄博、临沂、枣庄、日照等7个城市;2015年,边缘区仅有菏泽一个节点城市,其他为核心区。区域发展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和缓”的割裂状态。从变化视角分析,核心区由传统的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向周边城市辐射,由鲁东沿海地区逐步向鲁中和鲁西扩散。这也反映出山东省近年来省域经济发展逐渐均衡,由原来的区域差异过大,开始自我调节,逐渐走向均衡。但尤为突出的是菏泽地区一直位于边缘区,究其原因是菏泽区位条件不佳,远离核心区域,难以接收核心区的辐射效应,且自身旅游资源缺乏,地区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其一直位于边缘区域。

3 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探讨

1)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等级划分。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可以有效反应起空间定位属性,本文基于2005—2015年山东各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联系量、旅游经济隶属度、中心性和核心-边缘分析,同时结合山东省旅游资源禀赋及相应政策(《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提出,进一步探讨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等级变化。现阶段,山东省旅游建设目标定位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力求全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上述数据和材料分析,对山东省旅游地进行分级,如图3所示。总体分为4级,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边缘旅游地。2个核心旅游地为济南、青岛;其中济南和青岛为副省级城市。6个重要旅游地烟台、淄博、临沂、济宁、潍坊、泰安、威海;5个一般旅游地、日照、莱芜、枣庄、德州、滨州;3个边缘旅游地菏泽、聊城、东营。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文化政治中心;青岛作为山东省唯二副省级城市,2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联系量常年居于前列,且中心性和核心密度较高。重要旅游地通过多个指标衡量划分,均属于综合得分较高城市。一般旅游地则是通过旅游联系和中心性进行判别划分,边缘旅游地则是一直位于旅游经济末端的城市。

2)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旅游主轴线为传统的经济发達地区,线路经过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济南-泰安-济宁: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到泰安的泰山再到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线路依托便利的交通,“一泉一山一圣人”。威海-烟台-青岛-潍坊则是各有其地方旅游品牌,由“仙境海岸”到“世界风筝之都”。其中威海、烟台、青岛3地又各有其海滨城市特色,特别是地理位置临近、潍坊又弥补了其旅游资源的重复性,更凸显出旅游发展轴线的珍贵性;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的潜在轴线则是依托济南和青岛两大核心城市,是山东省有固有的纵向旅游路线向横向旅游发展,同时带动旅游沿线城市的发展。德州-聊城-济宁-菏泽位于末端的是城市更应组团发展,增加对外的旅游联系度,同时紧密依托济宁的旅游文化沉淀,同时该线路节点城市为交通枢纽交(京九铁路、京杭大运河),均可作为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济南和青岛作为核心圈主城市和增长极点,发挥这强力的经济带动作用;旅游经济核心圈则为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济宁)圈和以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临沂)圈。以上模式特征凸显出山东省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模式。两核为济南和青岛,双轴为“一中一东”。增长点和核心圈为中部和东部,由中东两极点向周围城市扩散,如图4所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山东省2005—2015年省域旅游经济网络的时空变化和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如下:

1)山东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总量均有显著提升,各节点城市间联系更为频繁,但整体区域呈东西不均衡态势。青岛和济南的经济联系量和占比虽有下降,垄断趋势暂缓,但马太效应显著。

2)山东省域旅游经济网络呈现中东部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网络联系仍待加强,区域结构发育不均,经济孤岛状态虽逐渐消退,但是差异较为明显。排名较高的城市虽然中心度下降,但是其中介和桥梁作用显著。区域内旅游空间合作具有邻近效应,临近城市因其地理位置临近,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频繁,往往组团发展,如烟台-威海、青岛-潍坊、济南-泰安。

3)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核心区由传统的双核带动向全域扩展,但是经济孤岛仍然存在。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加强的同时,仍有区域未被推动,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孤岛效应尤为突出,发展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和缓”的割裂状态。

4)基于旅游联系及网络结构特征将山东省划分为4类旅游地: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边缘旅游地。2个核心旅游区:济南-泰安、烟台-青岛;2条旅游主轴线:济南-泰安-济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2条潜在发展轴线:威海-烟台-青岛-潍坊和德州-聊城-济宁-菏泽。山东省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两核为济南和青岛,双轴为“一中一东”。增长点和核心圈为中部和东部,由中东两极点向周围城市扩散。

基于以上结论,山东省旅游省域发展应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发挥“点-轴”空间结构,推动旅游增长极,重视以济南和青岛的核心带动作用,划分经济辐射圈层,推动区域线路的联合。注重山东整体品牌的宣传同时,打造相应的地方品牌,尤其是山东特有的山水文化和孔子文化。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山东省地市间旅游网络的时空变化,由于时间尺度和数据量限制,对于山东省省域旅游发展仅提供基础性的发展建议,具体发展道路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虞虎,陈田,陆林,等.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169.

[2]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631.

[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4] MIOSSEC J M.Elements pourune theorie de lEscape touristique[M].CHET:Aix-en-Provence,1976:52.

[5] GORMSEN E.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attempt at a center-peripherymodel[M].CHET:Aix-en-Provence,1981:150.

[6] DOUGLAS G P.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1):79.

[7] DREDGE D.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786.

[8] 鄢慧麗,徐帆,熊浩,等.社会网络视角下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特征及定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2(2):264.

[9] 董尊孟,李晓东,李偲.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5):106.

[10] 喻琦,叶持跃,马仁锋,等.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5年~2015年旅游经济网络特征与效应演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2(1):115.

[11] 杨丽花,刘娜,白翠玲.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3):394.

[12] 孔令章,李晓东,白洋,等.长距离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及角色分析:以兰新高铁为例[J/OL].干旱区地理2019,42(3):1.

[13] 邹永广.“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J].经济管理,2017,39(5):22.

[14] 王博,吴清,罗静.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5,35(5):192.

[15] 于谨凯,马健秋.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11):1875.

[16] 王新越,赵文丽.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89.

[17] 王娟,聂云霞,张广海.山东省四大经济区域的旅游空间联系能力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1.

[18] 江璐璐,师谦友.安徽省空间经济联系及省会经济辐射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39.

[19]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0] 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54.

[编辑:费 婷]

猜你喜欢
泰安节点济南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48)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Reflections about the Summer Camp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aving Memory Lane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Hi济南
浅谈基于P2P的网络教学系统节点信息收集算法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