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濟《屈賦異文考》異文產生原因分析

2019-11-05 05:32石静咏诗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摘要:劉永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遗著《屈賦異文考》尚未出版。劉氏所著,大多例舉異文現象,鮮少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本文對《屈賦異文考》中目前已整理出的異文現象,及其成因進行分析歸納。

关键词:屈賦;異文;產生原因

從古至今,《屈賦》以其盛名一直為學者關注。自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成書以來,各家刻本、注疏不計其數。諸家所錄亦不盡相同。近代學者劉永濟著《屈賦異文考》,收錄屈賦異文情況 400 余例。楚辭異文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洪氏作《補注》時,所據各家校注本,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載:“有東坡手校十卷本,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考,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關子東、葉少協補正《考異》之遺。”後來,朱熹《楚辭集注》中,也列舉了一些異文,有出洪氏《補注》之外之處,因而,也受到學者重視。清末劉師培博采群書,作《楚辭考異》,不僅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就部分異文異說提出了字跡獨到的看法,亦大可供參考。劉永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將屈賦傳抄時出現的異文現象輯錄於《屈賦異文考》一書,但並未對異文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本文試對劉永濟未盡之異文產生原因举例略作分析。

一、因古今字而異

古今字是指古今兩個時代先後產生的記錄同一個詞的兩種字體。先產生的叫古字,後產生的叫今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古今字有一個精闢的定義: “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宋為今,隨時異用者為古今字。”

(一)目眇眇兮愁予。予作余。《湘夫人》

予、余二字皆有第一人稱“我”的意思。此句中,二字互易,原文意思沒有發生改變。《爾雅》:“卬,吾,臺,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訓我,非同字也。”明確提出二字古今字關係,最早見於《禮記·曲禮》: “予一人。”鄭注:“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為第一人稱代詞在西周金文辭中習見;而“予”字最早始見於戰國文字,用為 第一代稱詞晚於余字。故“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後,是今字。

(二)扈江離與辟芷兮。《文選》:“離作蘺”。

《說文》“離,離黃,倉庚也。”王逸《章句》“江離,芷,皆香草名”。《爾雅·釋草》郝疏:“釋日:離,南草也。”離,蓋原指鳥,故其字“从隹離聲”;《說文》釋“隹”字為“鳥之短尾總名也”。楚人則借為草名。又因江離之“離”與草有關,故後人又加草旁而成“蘺”。楚辭中,屈原作品皆作“離”。又,《離騷》“又況揭車與江離。”《九章·惜誦》:“播江離與滋菊兮。”至漢人作品,則“離” “蘺”並用。賈誼《惜誓》“佩江蘺之嬰嬰。”由此可見,“離”為古字,“蘺” 則今字。

由於古今字在形體、意義上相互聯系,楚辭學經歷了兩千多年來的傳抄、刊刻,由古今字而產生的異文也是不勝枚舉。與前兩例同因古今字而異的如“又重之以脩能。《朱子集注》曰:‘能一作態,非是。《離騷》”“將?遺兮遠者。?作以。《湘夫人》”“被石蘭兮帶杜衡。衡作蘅《山鬼》。”

二、因異體字而異

由於漢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記號所組成,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因異體字而產生的異文也比比皆是。

(一)吹參差兮誰思。差作荖。《湘君》

“荖”,從艸老聲,萎藤意。毛遠明先生曾對“荖”“差”二字的關係作出梳理:《幹祿字書》:“、差,上俗下正。”關於“差”的俗字與“”字形似,“荖”又是“”的進一步訛變,碑刻“艸”旁與“”常相混,因而“荖”與“差”記錄同一個詞,構成異體關係。

(二)乘囘風兮載雲旗。注作乗回風載雲旗。《少司命》

注,即《楚辭補注》。乗,古同乘。囘,古同回。《康熙字典》:“《說文》回本字。徐鍇曰中象旋轉之形。”

(三)孔蓋兮翠旍。旍作旌。《少司命》

旍,為“旌”的訛字,古同“旌”。《康熙字典》:“《廣韻》同旌。《五經文字》旌從生。作旍,訛。”《後漢·袁紹傳》:“故複援旍擐甲。”

(四)後悔遁而有他。他作佗。《離騷》

《說文》:“佗,負何也。從人它聲。”本義為負荷。《漢書·趙充國傳》:“以一馬自佗負三十日食。”古文中,佗與他都有代詞之意,文献中亦不乏有“佗”“他”互用之例,二者互為異體字。如,《左傳·隱西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大戴禮·禮察》:“此無佗故也。”《史記·鄭世家》:“佗日指動,必食異物。”在《屈赋异文考》中,还发现一例一个字中“也”和“它”两个部件可以相互替换,替换前后二字互为异体字的情况,即“忽馳鶩以追逐兮。馳作駝。《離騷》”

(五)夜晈晈兮旣明。晈晈作皎皎。《東君》

晈,古同“皎”。《廣韻》:“古了切。”《集韻》:“吉了切,竝音繳。皎,或作晈。言月之白也。”《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王逸注:“神靈照曜,晈如星也。” 《楚辭·東君》:“撫餘馬兮安驅,夜晈晈兮旣明。”洪興祖《補注》:“晈字從日,與皎同。”

三、因通假字而異

因使用通假字也可能產生異文。由於古今語音演變,很多借字與本字看起來已經不同音了,但其古音仍是音同、音近的關係。

(一)心搖悅而日幸兮。搖作遙。《九辯》

《說文》:“搖,動也。從手?聲,余招切。”“遙,逍遙也。从辵?聲, 余招切。”可見二字音同,形相近,为通假字。

(二)心調度而弗去兮。弗作不。《九章》

古無輕唇音,上古時期“不”“弗”聲母相同。這點可在韻書中得到證實。“弗”,《韻會》:“分勿切,音紱。”“不”,《韻會》:“分勿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二字不僅音同,意也相近。《公羊傳·桓公十年》:“其言弗遇何?”注:“弗,不之深也。”《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韓非子·難勢》:“其人弗能應也。”以上三例中,可證弗、不二字通假。

(三)鳯獨遑遑而無所集。遑遑作惶惶。《九辯》

《說文》:“遑,急也。从辵皇聲。或从彳。胡光切”“惶,恐也。从心皇聲。胡光切”可見,“遑”“惶”二字音同。在表示“驚慌、恐懼”意時,二者可以通假。《歸去來兮辭》:“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亦作“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三刻拍案驚奇》:“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而遑遑!”亦作“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而惶惶!”

(四)美要眇兮宜脩。注脩作修。《湘君》

修和脩,上古同屬心紐幽部,二字為同音通假。修的本義是修飾,裝飾。《說文》: “修,飾也。”

(五)九嶷繽兮並迎。嶷作疑,注同。《湘夫人》

嶷,《韻會》:疑其切,音宜。《說文》: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从山疑聲。古时嶷疑音同。《元結·九嶷山記》:“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嶷。”《前漢·武帝紀》:“祀虞舜於九疑。”

在《屈賦異文考》中,因通假而產生的異文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除上述之外,“成禮兮會鼓。成作盛。《禮魂》”“箕子詳狂。詳作佯。《天問》”“滔滔孟夏兮。滔滔作陶陶。《懷沙》”等。

四、因形近而異

在古人傳抄過程中,因字形相近而混用之例頗多。

(一)穌妹直以亡身兮。《文選》亡作方。《天問》

(二)白薠兮騁望。白上有登字,薠作蘋。《湘夫人》

(三)心低佪兮顧懐。低作俳。《東君》

(四)魚隣隣兮媵予。隣作鱗。《河伯》

五、因意近而異

文獻傳抄過程中,後人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原字的情況也是一大常事。如:

(一)九州安錯”。安作何。《天問》

王逸注:“言九州錯廁,禹何能分別之。”可见,“何”字有“安”字之意。

(二)余將焉所程。焉作安。《遠遊》

同上,“安”字亦有“焉”字之意。

(三)沅有茝兮醴有蘭。茝作芷。《湘夫人》

“茝”香草也,“芷”亦有香草之意。

(四)匊芳椒兮成堂。匊作播。《湘夫人》

《說文》:“在手曰匊。”“播,穜也。一曰布也。”二字均有以手捧撒之意。

(五)專惟君而無他兮。惟,一作思。《惜誦》

《說文》:“惟,凡思也。”《治安策》:“臣竊惟事勢。”《漢書·張良傳》:“吾惟之,堅子固不足遣。”兩例中,惟,皆為“思”意。

六、因脫文、衍文而異

(一)白薠兮騁望。白上有登字,薠作蘋。《湘夫人》

(二)鳥萃兮蘋中。鳥下有何字。《湘夫人》

(三)衝風起兮橫波。作水橫波。《河伯》

(四)若有人兮山之阿。注無若字。《山鬼》

(五)命有殷國。殷下有之字。《天問》

(六)發憤以杼情。杼作抒,注同,無以字。《九章》

(七)竭忠以事君兮。君下有子字。《九章》

(八)所以證之不遠。之下有而字。《九章》

(九)羌不可保也,有招禍之道也。二句均無也字。《九章》

(十)何不變此志也。此下有之字。《九章》

(十一)迷不知吾所如。吾下有之字。《九章》

(十二)猨狖之所居。句首有乃字。《九章》

(十三)屈原放於江南。無放字。《九章》

(十四)忽若不信兮。作忽若去不信兮。《哀郢》

(十五)瞭杳杳而薄天。作杳冥冥而薄天。《哀郢》

(十六)道遠忽囗兮。注無囗字。按,明本此句下有“曾唫恒(恒作怕)悲兮,永歎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四句。《懷沙》

七、因文字順序而異

(一)夫人自有兮美子。兮在夫人下。《少司命》

(二)河海應龍,何盡何歴。作應龍何畫,河海何歴。《天問》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0.

作者简介:

石静咏诗(1995—),女,苗族,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8SKY11)